找尋失落的拼圖《南管尋親記》
4月
12
2018
南管尋親記(台灣音樂館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906次瀏覽
鄭希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研究生)

本節目由北藝大傳統音樂學系林珀姬教授策劃、主講,首先以約十五分鐘的紀錄片,呈現南管在臺灣的源流及現況,十分珍貴。當晚共有來自臺灣南北四個團體,演唱類型皆不同,擴張筆者對臺灣南管文化的理解。

此次演出,拆解筆者對南管的認知,由可愛生、旦唱著車鼓小戲的高雄「大樹長青會車鼓團」開場,舞台上左邊兩人執節唱著工尺譜,前面拉著大廣弦、殼子弦,右邊生旦邊唱邊跳,團隊默契十足,使人感染他們樂在其中的氣氛,也由此可窺見,平時他們練習時的輕鬆愉悅,使筆者對於民間的車鼓調,以及車鼓小戲,能有初步的接觸。

而來自臺南的「麻豆集英社」,他們的形制,就與筆者以往所見南管雷同,舞台中間執節者歌唱吟詠,旁邊樂手敲叫鑼,左側為琵琶、三弦,右有笛子、板胡、大廣弦,頗有傳統南管味道,節目冊上亦記載,他們是「較南管化的太平歌館」。出場的樂手年紀稍長,還有一位佝僂的拉琴耆老,聽主持人對他們的介紹,似乎擔心他們因著年紀老邁,技藝卻無法傳承,的確從團員看來,他們年齡偏長,且無年輕人參與演出,令人憂心傳承的問題。

太平歌一般稱普通樂,南管為郎君樂,兩者參與的成員不同,太平歌為普羅百姓所好,而南管則為仕紳階級的娛樂,但在策展人眼中,兩者並無階級高低之分。筆者觀察他們所演奏的太平歌,除表演時的形制,與南管雷同,其演唱音調、營造之氛圍,也與筆者所認識的南管大同小異,而這也是策展者之意圖,為落地生根於臺灣的南管文化「尋親」,以臺灣在地的文化視角,招聚四散於臺灣各處,充滿臺灣特有文化的「南管生力軍」,呈現臺灣南管之美。

九甲戲藝師黃美悅的演出,因沒有曲調抄本,加以藝師不識字,無法寫出唱詞,以致主辦單位無法配上唱詞字幕,難以辨識藝師所唱內容,而藝師與樂手默契不夠,演唱與器樂並不和諧,至為可惜。

隨後林教授親自上陣演唱傀儡調,由其學生以三弦、二胡伴奏,教授執節唱曲造詣高,而樂手為年輕人,技術較上半場的民間樂師穩定,且配合字幕,使聽眾得以進入唱詞情境,而台下亦有老人跟著哼唱。筆者由此能深刻感受林教授所說,學南管像吸鴉片一樣,是會上癮的境界:吟唱時執節而歌,間或由琵琶主領,簫隨之引領旋律行進,進入如信仰般,虔敬的吟詠氛圍,樂手各司其職,樂器陰陽相合,互相幫襯、配搭,隨著唱詞的抑揚頓挫緩緩前行,彼此浸泡在令人沉醉的獨特宴饗中,心靈境界亦隨之提升。

最後由林教授的學生葉擎執節而歌,頗有傳承的意味,與「臺北詠吟樂坊」演出,以傳統南管樂器:琵琶、三弦、簫、二弦呈現,演唱雖生澀,但意義非凡,筆者觀察到台下有一老人,手隔空跟著琵琶的節奏撥弦,陶醉而投入,令筆者頗感驚奇,據此確知音樂會頗能引起共鳴。

林教授策劃如海納百川的音樂會,集結臺灣與南管有淵源的團體於一,為臺灣南管尋親,令人大開眼界,試圖架構屬於臺灣的南管文化,展現臺灣民間具有生命力的音樂群體,可見其用心。

《南管尋親記》

演出|林珀姬、臺北詠吟樂坊、麻豆集英社、黃美悅、高雄大樹長青車鼓團
時間|2018/03/10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意識形態與思想主題當道的劇場環境中(若無以上兩者,何以獲取公部門補助?),《別叫我成功》所帶來的(純粹的)娛樂效果尤為難得、可貴。在此語境下,該作品不可不謂成功。
11月
11
2025
時代越久,似乎能夠保留更多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想像;只是當這層懷舊濾鏡被剝除,又該如何面對不夠寫實的現代場景?究竟是要保留創作的虛構空間,還是在建立寫實場景時,必須更精準地掌握其中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對於戲曲而言,寫實與寫意又各自得被放在什麼位置上?
11月
10
2025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