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兄弟之舞《BON 4 BON》
11月
19
2018
Bon 4 Bon(長弓舞蹈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89次瀏覽
馬沁心(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生)

《BON 4 BON》是長弓舞蹈劇場的張家四兄弟首度同台演出,與以色列籍編舞家Eyal Dadon合作編創此舞蹈作品;音樂則是由Bon Iver樂團所創作。此作結合四兄弟的故事,以豐富的肢體語彙搭配歌曲音樂,舞出四兄弟各自存在在記憶中的故事。

節目還沒開始之前,準備走進劇場的我,就已經聽到有位舞者側躺在地,說著自己兒時學舞的經歷,那是舞者張堅貴,他接著聊起了家庭、舞蹈劇場、四兄弟的童年時光,以及他們最喜愛吃芒果等日常瑣事,聽著他說故事,令人期待起四兄弟會在這個夜晚舞出怎樣的火花。

演出以年紀最小的舞者張鶴千作為起始,他轉圈移動至麥克風前,唱出舞作歌曲〈Blackbird〉中的一句歌詞 All Your Life,而他的哥哥們圍著他,開始擺出不同的姿勢,彈性自如的肢體,藉由重複的動作、重複的音樂與歌詞,為此舞作打開了開關。接著四兄弟各自對著貼滿芒果乾的麥克風,再次說此兒時的芒果故事,例如:當芒果冰入冰箱中,總會莫名不見;或者談論著他們趁晚上爸媽不在時,偷看電視的日子。在說故事的過程中,時有突如其來的停頓,像是演奏音樂時的休止符,抓住觀眾目光。四兄弟也很有默契地變換著舞蹈動作,動作既柔軟又兼具力道,有趣的是,每次講到芒果時,四兄弟會將雙手高舉,做出ㄧ個圓圈,讓芒果化作符號性的動作,也在觀者心中產生意義,更容易記憶。

在舞作中,包括獨舞、雙人舞、三人舞,以及四人舞,兄弟們各自展現不同的舞蹈姿勢,來呈現他們對家庭的種種體悟,像是家庭中的爭吵與比較,他們透過肢體的互相拉扯、抬舉,以及落下,更有時他們互相脫離、有時卻緊密,也象徵著在社會群體中、在家人之間的疏遠或親密。舞作最後,四兄弟們撒著芒果乾,其中舞者張堅志被芒果乾攻擊,接著他快速拍打著身上的芒果乾,持續著身體前後左右的動作,最後,趴躺在地上,此時,舞者張鶴千拿著麥克風說起自己與哥哥們的年齡差距,同時將芒果乾與板凳,一個個往張堅志的身上堆放,說道:「我記得,他們三個,我們四個。」,藉由共同喜愛的食物、在這樣的動作中,找回童年中彼此的模樣。

張家四兄弟的整段舞作,帶著親切感。從真實的日常生活取材,因此能令觀者看見四兄弟的羈絆與絕佳的默契。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四兄弟穿著不同顏色的上衣與襪子,不同顏色象徵四兄弟是家庭中、社會中的不同個體,有著不同特質,而隨著音樂脫下身上衣物的他們,如同退去自己的枷鎖,撿起與自己原本顏色不同的衣物套上,使人體會到四兄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在一個家庭中,互相包容、信任,以及成長。舞作中曾跳著不同舞步的他們,舞出他們各自追夢的記憶,但不變的是對家的歸屬感,也只有這四兄弟的默契,才能舞出這美好的《BON 4 BON》。

《BON 4 BON》

演出|長弓舞蹈劇場
時間|2018/10/27 19:30
地點|基隆文化中心島嶼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