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樂會甚於小三《WWW點小三點同樂會》
8月
15
2012
WWW點小三點同樂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82次瀏覽
薛西

當我們說一齣戲的某句對白發人深省,或因某個意象引發感覺之時,通常並不是點狀地讚美這句對白或這幅意象,而是因為它與前後段產生有意義的連結,因而孕衍畫龍點睛的作用。或說,當代劇場做為一種總體藝術的範式,它代表的是劇本、演員、燈光、音樂等各種元素環環相扣的有機統合,每一環節之間的關係結構的建立,時常就是創作者面臨的挑戰。

《WWW點小三點同樂會》的演出地點,據說原本是一間火鍋店,演出現場,每場約30名的觀眾被分成五、六桌圍坐,每一桌都擺上了餅乾、飲料和盤子。這齣戲的其中一個宣傳點便是在事前提醒觀眾吃三分飽就進場,因為在演出的換場時刻,演員會端上食物供觀眾大快朵頤,一來營造同樂會的氣氛,再者也有時間讓演員換裝。只不過當晚的四道菜好吃是好吃,取名也使用「失戀」、「甜蜜」等與愛情有關的詞語,但因這些食物與前後段的情節並沒有必然的關係,食物屢屢上桌,反而切碎戲劇的連貫性;或甚至在第三與第四道菜之間,由於演員在先前的場景被擲/抹奶油,那一段換場的時間就變得更長,好讓演員擦拭、換裝。此時看著其他觀眾享用食物,的確就像平常在吃東西一樣,與場上的故事、情節都無關,是兩個不相干的元素了。

此外,過多遊戲/互動的設計,也容易稀釋主題。譬如後段請觀眾回答問題的場景,設定的問題幾乎脫離小三議題的情境,而是用一種較為普遍的諸如「你第一次初戀是幾歳」的問題代替。和前段提出的對食物的質疑相同,這些問題或許有趣,但並沒有切入小三議題的核心,而是採取退一步的距離,回到一般情感的層次加以表達,於是小三的議題,就在這樣距離疏遠、退了一步的詮釋中,消耗殆盡。至於小三議題,直到最後一場丘比特博士出場以後,講了「小三究竟是破壞戀情,還是新戀情?」的簡單詮釋後宣告結束,但是這樣的詮釋在前面的戲劇場景中,藉由兩男一女的三角關係,並沒有做出甚麼深刻的表達,也就沒辦法為後段這句話起到鋪陳的作用,因此這句話被說出時是沒有力量的,只是點狀的。

總歸來說,創作者似乎太把力氣放在「要用甚麼讓場面有趣」上面,努力設想許多與觀眾互動的方式,到最後卻無暇顧及「主題」,每個環節的扣連也嫌鬆散,殊為可惜。

綜觀花蓮的表演團體,絕大部分為原住民各族群、部落的文化藝術團,專事現代劇場的團體屈指可數。1999年成立的山東野表演坊,意思是「山的東邊有一群野孩子」,最早由花蓮的中學生組成,十三年來固定於暑假製作新戲,每年有人離開花蓮到外地求學,也會有新血輪加入,一直保有人員的新陳代謝,實屬不易。

從製作面向觀察,《WWW點小三點同樂會》是山東野表演坊首次在花蓮的售票演出,但劇團首次售票公演則需回溯至去年,2011年8月,在牯嶺街小劇場的原創作品《減肥》(由甫自台藝大戲劇系畢業的團長曾恕涵編導)。這接連兩年的售票,意味著劇團選擇增加自身的行政負擔,同時表示劇團可能將要邁向新的經營階段了。以我過去從旁觀察該團的經驗,他們在製作流程、票務的運作,相對於創作的內容要來得穩定,從此也可以看到他們已經找出某種常態行政運作的制度,缺乏的是沒有專職行政,以及受限於學生赴外縣市求學、謀生的現實環境,以致只有每年暑假可以集合作戲,諸如此類的因素。因著花蓮產業環境不夠多元、青年人口流動的社會結構,地方的表演團體經營面臨的不僅僅在於市場的開拓,要想辦法維持足夠的成員都已夠傷腦筋,而且技術劇場人員、行政製作人員都很缺乏,地方政府也未有對應作為。

只是,地方政府成事不足是一回事,表演團體若要走向專業化經營,創作的內容依然列為首要(除非從事應用劇場,那是另一套衡量方式),這一點無疑是表演團體需要自我要求的。

《WWW點小三點同樂會》

演出|山東野表演坊
時間|2012/08/09 19:30
地點|花蓮市民權九街8-3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