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傾城之後,臺韓共製之下《傾城記》
3月
25
2019
傾城記(C MUSICAL製作提供/攝影余重諾)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71次瀏覽
林煒盛(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跨領域學系碩士)

C Musical這次的年度製作《傾城記》,在創作的前期就給了許多熱愛音樂劇的忠實觀眾不少期待,除了演出的卡司都是臺灣時下音樂劇表演線上的實力派演員,製作的規模也是不容小覷,不只主打懸疑題材,臺韓共製也是另一大亮點,所以正式演出的現況幾乎可說是座無虛席。

故事由一位保險業務員展開,他巧遇了一場看似情侶的糾紛,卻意外發現社會的種種不公、社會底層的悲哀、政府謀權等。主角李勳(程柏仁飾)在主管的吩咐下處理了一批因火災意外而喪生的保險理賠案件,在種種疑點下,私自調查了當中的秘密。李勳循線得知,由政府立案的補教名師殷士陽(姜柏仁飾)仗著政府策畫與指使,企圖藉由毒品的誘惑控制一群叛逆且試圖推翻政權的年輕人。而身為刑警同時也是好兄弟大冠(葉文豪飾)第一時間知道他在調查此事,就極力勸退,認為這個案子是李勳碰不得的。李勳在這批案件裡發現其中一位死者就是他不久前巧遇的情侶中的女性王以寧(陳品伶飾),本性善良的他甚至想幫助她揭開補教名師與政府之間的計謀,直到最後竟才意外發現其中一位幕後使者就是好兄弟大冠,讓他感嘆現實的醜陋,最後在一場對峙之下女主角與大冠雙雙慘死。

以觀者的角度檢視角色設定來說,李勳代表著社會的良知,殷士陽代表著社會的假象,大冠代表著社會的威權,而王以寧則是這三方不平衡所造成的產物,她試圖想跳脫出現實的不公與控制,卻沒有辦法達到理想的目標最後走向悲劇,看得出編劇想表露的主要衝突。導演的詮釋手法誠意十足且運用足夠的創意想凸顯主要角色們各自的立場,但可惜的是缺乏清楚的前因後果。上半場的走位與舞台畫面近乎流暢,角色之間的對立與進出次序皆為合理。透過對稱的舞台裝置,兩座中型階梯與兩座大型階梯的運用看似笨重;但,實際使用上,舞台技術的動線富有巧思地像一群社會最底層的人們即使沉默不語、仍舊做著他們能做與該做的事,技術過場與呼吸節奏給人一種不言而喻的陰暗氛圍。可惜下半場卻有一些令人疑惑且尷尬的段落,特別是殷士陽的處理──上半場出場的主題曲非常華麗且大氣,給人一種看似光鮮亮麗但同時充滿詭異的氛圍,讓人期待這個角色後續的發展,但直到下半場卻只有一場與李勳對峙的戲碼就結束這個角色的篇幅,在表現個人陰謀的宣敘調歌曲時也重複著一貫的舞台四角走位與表演,甚至沒有交代這個角色最後的走向。筆者認為,若減去這齣戲本身為「音樂劇」的形式是可行的,單以話劇呈現《傾城記》或許會比較容易說服觀眾去進到每個角色的動機與劇情設計的巧思。編劇方面的處理也需要做一定程度的取捨,因為有些段落在音樂的襯托之下顯得干擾,例如女主角以寧在對李勳陳述她與男友阿龍(張心哲飾)的過去及母親(王詩淳飾)是如何將她送去殷士陽手中的自白時唱的歌曲,觀眾很明確知道她想表達的內容,但歌曲卻不斷重複相似的歌詞與旋律段落,讓人感到疲乏。同樣地,上半場李勳的獨唱段落時也有相似問題。上半場的鋪陳可以讓觀眾知道李勳的掙扎,但卻有不少的篇幅與歌詞都在反覆表達李勳內心的矛盾跟糾結顯得略為冗長。

《傾城記》整體的舞蹈畫面與編排有相當程度的用心與困難度,韓國編舞家鄭皓準不管是在音樂劇開場序曲的例行公事/大場面的排舞,或是個別角色介紹的排場都能清楚的看到每位角色的特色與性格,例如角色殷士陽的華麗登場、大冠與李勳面對現實充滿哀怨的肢體語彙,甚至開場與結尾的符號動作都能呼應劇中人們始終只能日復一日無法推翻的絕望等。整體來說,舞蹈可以有效輔助劇情進行與增強氛圍,也能明顯看出演員與舞蹈設計在這部分做足基本功。

在臺灣,以懸疑題材為主軸的音樂劇來說,《傾城記》不是首例。2018年A劇團就曾以懸疑音樂劇為題材創作《茉娘》首演於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臺韓共製也在同年就有了首例,由安徒生和莫札特的創意劇場製作了家庭音樂劇《Musical TARU! 恐龍復活了!》。C Musical本次的製作與前兩者不同之處在於,《茉娘》講述的是友情與社會道德間的拉扯,而《傾城記》講的是社會小人物的無奈與當權者霸道的手段。《Musical TARU! 恐龍復活了!》的製作模式為韓國創作、臺灣製作,而《傾城記》則是臺、韓共同創作與製作,也就是說,前者為購買版權爾後套用執行其劇本與音樂,而後者則是共同激盪出作品的誕生,工作的過程想必在文化或是語言上都有不同的火花出現。所以,筆者認為以「共製」的邏輯來說《傾城記》,是較為貼切的。

筆者認為,這個題材以音樂劇的方式呈現在這個時代、這個地區確實有著相當程度的用心與對現實的反饋,抽開前面提到技術上的瑕疵不談,不管是什麼樣層面的觀眾群都能汲取到不同的體悟,學生、上班族、教師、公務人員甚至是普通的老百姓等,不論身在哪一個角色位階都有其辛酸、貪婪、慾望的一面,觀者可以用最直接寫實的角度綜觀整個社會底層的樣貌。相反地,用正面的觀點來看,《傾城記》也是一股激勵人們打破一層不變的生活的正能量。雖然李勳最後沒有成功拯救或改變王以寧的命運,卻也能點醒現實生活的人們把握當下,並時刻關懷周遭的人事物──一個人的力量雖然渺小,只要大家有正面理想的共識,那麼「傾城」便不負存在,「暴雨」便能雨過天晴。

《傾城記》

演出|C Musical製作
時間|2019/03/10 14: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綜觀《傾城記》,可明顯感受創作者的企圖心,期望打造韓式規格的大型音樂劇,音樂設計的精緻度成功地將戲的節奏推向更具體、合而為一的好戲。(李淑玲)
3月
26
2019
《傾城記》有著凸顯社會問題、複雜家庭情結的基因;有著黑暗的陰謀,主角們曲折的身世;卻也有著不夠寫實的劇本。(劉悉達)
3月
20
2019
總括而論,《傾城記》不論就製作面與創作面,都進行了相當程度的挑戰與突破,但劇本的根本性缺陷,致使「藍蝶」無法如預期中地,乘載這一切的期望飛翔。(高竹嵐)
3月
15
2019
真實的城市在《傾城記》中具有三重性,一個是李勛生活的城市,它難忍但不得不忍受;另一個是王以寧躲藏的城市,遠看很美但近看醜陋;還有一個是不停出現的抗議學生,它是最終將會改變、充滿希望之徒勞的城市。(林映先)
1月
30
2019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
導演的場面調度,展現對文本的極大尊重與自我節制,以簡潔的手法,讓演員的身體與聲音在幾乎空無一物(除了必要的桌椅和視覺焦點的紙捲),但有強烈設計感的劇場空間中,自然而平靜地流動,有效地發揮文字內涵的戲劇性與抒情性(lyricism),貼切呼應作品主題。自屋頂平滑地斜掛而下,位在舞台中心的特殊材質「泰維克」紙捲,雖是舞台視覺焦點,但並不會轉移或妨礙我們的觀看、聆聽,而更像是舞台上的第N個角色(文學作家、Bella的一夜情對象),與戲劇文本平行互文的其他文本(創意寫作課程指定閱讀),或者角色生命情境的隱喻(Bella自殺的嘗試),最終更成為角色個人生命的寄託:Bella的最後一段獨白,全場靜默無聲,以投影呈現在紙捲上,我們彷彿隨著她的引領,翻著書頁,讀著她為Christopher寫下的悼詞,沉靜地聆聽著她——或許還有我們自己——內在的聲音。
3月
04
2024
《乩身》以加倍誇飾的手法來觸及問題意識,討論民間信仰在當代潮流中的轉變:神明文創化、信仰科技化與信眾速食化。在民間傳統信仰中,乩身是跟神明有特別緣份的信徒,作為神明降世所附身的肉體,本來的責任是協助神明濟世救人。然而《乩身》的虎爺乩身沒有特殊體質,也沒有「坐禁」靈修,而是表層意義上的吉祥物般的存在。不只神明周邊可以文創化,地獄會是熱門旅遊景點,枉死城更可以是開party的好地方。
2月
09
2024
一個大哉問,如何逃出父權體制,及其婆系的代理人?求助於祭品的獨棟紙紮屋,這是已惘然的死後事,《鼠婆太》要凸顯的是快意人生的在世事,也就是甕養白蘿蔔為菜脯及其蛋。事實上,白蘿蔔屬十字花科,不是繖形科的紅蘿蔔,所以不叫white carrot,而叫radish,或可加上white,西方人依據它的日語「大根」俗稱為daikon——閩南語就是菜頭。但無論叫什麼,它就是塊莖類,是這齣奇幻劇的主要符號,而德勒茲著名的「塊莖」(rhizome)思想在此倒是很契合。「塊莖」是某種運作,是相反於樹狀或單一系譜的體系,一種跟域外產生連結或交遇(encounter)的思維,且總是保持差異,或回到差異自身,它有六個運作法則:連結(connection)、異質性(heterogeneity)、增多性(multiplicity)、不定意指的斷裂(asignifying rupture)、製圖術(cartography)以及「轉印法」(decalcomania)——也叫貼花轉印法。就像團名「末路小花」的命名很奇魅,德勒茲把貼花的decalcomania解釋為一種「塊莖」則是很妙用,他這麼講:
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