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色調裡的新風貌與期望《傾城記》
3月
26
2019
傾城記(C MUSICAL製作提供/攝影余重諾)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58次瀏覽
李淑玲(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研究生)

這齣台韓共製音樂劇,在充滿懸疑、冷色調的神秘畫面中揭開序幕。由近期音樂劇創作新秀張芯慈擔任藝術總監與作曲,團隊與四位韓國音樂劇創作者共同激盪,為音樂劇寫下另一章新穎風貌。

故事主軸由一位平凡的保險員李勛(程伯仁飾)開啟,他在工作、家庭上得不到成就感,被這座城市的現實殘酷壓得喘不過氣;偶然間的日常下班行程,突如其來被慌張奔跑中的女主角王以寧(陳品伶飾)撞個正著,就從這一句「幫我,好嗎?」展開一連串離奇、懸疑的追蹤情節。李勛的角色代表社會中多數市井小民,每天日復一日滾動著了無新意的生活,並且得面對三方接踵而來的壓力──工作方面受到無理的壓榨;家庭方面得面對妻子連環式的砲轟與指責,提醒他男人該有的擔當與責任;面對孩子他更是沒有威嚴的任由使喚。王以寧的出現則顯示最脆弱的社會底層,當「藍蝶」實驗抗藥產生後,試圖突破抵抗,循著一線生機試著揭露這醜陋的世界。無奈現實窘境,黑暗狂暴權利,心中的正義能否得以伸張,就藉由劇中角色、劇情結構,在這二小時充滿灰暗抑鬱的調性氛圍中,加劇觀眾的反思。相較之下,在這座城市中那群勇於捍衛自我、嘗試為自己發聲的學生群們,更是隱約作為一種激勵氛圍。也許讓觀眾連結近期台灣相似的抗爭場面,試圖提醒著你我,災難本身就是一劑良藥,哪怕現實與殘酷可能摧毀著一切,馳而不息,也終有可能翻轉的機會。

舞台畫面以冷色調為主,天幕運用投影技術設立相關背景,大道具靈活運用三座鐵梯以不同的角度交錯、合併、排列,巧妙營造這座「城市」。因其中需快速換景,增加戲劇的節奏感,換幕人員在某些段落則需站在舞台上等戲。於是,是否造成觀眾有出戲的現象,則因人而異吧。

音樂創作的部分可算是全場亮點,不論曲目設計,或各聲部協調的混聲搭配。尤以幕間曲豐富靈活的曲調,歌詞融入曲目,或唱或說的呈現劇情,運用百老匯音樂劇模式,如「傾城」、「大叔的悲歌」、「傾城時刻」、「失火公寓─火災的死者們」,流暢地將戲、曲、詞融合為一。其中「以寧、藥物實驗的學生們」在曲目搭配之下,更有電影蒙太奇的效果,打動觀眾的聽覺與視覺饗宴。主角李勛與配角大冠聲線渾厚,明顯感受在經過調整的語氣與唱腔都,流暢且自然。可惜的是劇中女主角,聲音扎實度可再訓練,部分段落聲音太薄弱,唱法也偏向流行音樂,獨唱時甚至有走音現象。殷士陽此角,也因為場音較大,歌聲出不來,角色該有的氣場則弱勢許多,可惜了豐富的舞蹈畫面。

此外,文本設計與角色動機稍顯可惜。主角李勛何來的動機讓他願意為了王以寧奮不顧身?或許是想藉由小人物的力量來喚醒英雄式的象徵,讓觀眾認為「只要不袖手旁觀,仍有機會拯救一切」,但細節與劇情仍有必須合理化以及可發展的空間。結局的一聲槍響,擊碎了劇中人物曾想要扳回一城、最終仍幻滅的失落感,但運用這份遺憾欲引起觀眾的反思,力度稍嫌不足。

綜觀《傾城記》,可明顯感受創作者的企圖心,期望打造韓式規格的大型音樂劇,音樂設計的精緻度成功地將戲的節奏推向更具體、合而為一的好戲。當過去大眾對於音樂劇總是存在充滿歡笑、熱鬧歌舞場面,甚至戲與歌明顯分離的狀態,《傾城記》的創作題材與細緻的音樂更顯獨特。因此,台灣音樂劇正處方興未艾之時,未來發展形勢,勢必得再加強內容深度,尤以文本與音樂劇演員訓練扎實度,更是樂見與期待。

《傾城記》

演出|C Musical製作
時間|2019/03/09 14: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用正面的觀點來看,《傾城記》也是一股激勵人們打破一層不變的生活的正能量。雖然李勳最後沒有成功拯救或改變王以寧的命運,卻也能點醒現實生活的人們把握當下,並時刻關懷周遭的人事物。(林煒盛)
3月
25
2019
《傾城記》有著凸顯社會問題、複雜家庭情結的基因;有著黑暗的陰謀,主角們曲折的身世;卻也有著不夠寫實的劇本。(劉悉達)
3月
20
2019
總括而論,《傾城記》不論就製作面與創作面,都進行了相當程度的挑戰與突破,但劇本的根本性缺陷,致使「藍蝶」無法如預期中地,乘載這一切的期望飛翔。(高竹嵐)
3月
15
2019
真實的城市在《傾城記》中具有三重性,一個是李勛生活的城市,它難忍但不得不忍受;另一個是王以寧躲藏的城市,遠看很美但近看醜陋;還有一個是不停出現的抗議學生,它是最終將會改變、充滿希望之徒勞的城市。(林映先)
1月
30
2019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