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愛的擁抱,就是解藥?《傾城記》
3月
20
2019
傾城記(C MUSICAL製作提供/攝影余重諾)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15次瀏覽
劉悉達(專案評論人)

整體市場規模相對蓬勃、系統性生產的韓國音樂劇,近年來也輸出至其他國家,儼然已成韓國文化商品外銷主力之一。由C Musical製作的《傾城記》,挾著首部台韓合作音樂劇的聲勢,強調正宗韓國歌舞x大邱國際藝術節得獎團隊,以懸疑劇的骨幹描述著兩代悲歌,剝開一層層的恐怖陰謀後,露出的是國家機器恐怖統治下遭輾過的底層血肉,《傾城記》是個十足的悲劇,舞台上這個即將傾倒的城市,陰暗而無太多色調,沒有別的光能照進去,於是也不會有其他救贖,除了motel裡作祟的人類原始慾望。

《傾城記》中的「城」大致上有三個意象,一是空間上可看見的城,人們在其中生活與工作,給予遮蔽,卻又藏不住、逃不掉。另一個是人與人心理上的城,李勛長期忍受妻子的頤指氣使,女兒則僅當其是提款機的存在,工作中不上不下,又遭摯友大冠暗諷性生活無能,所追求的這一切安穩生活都不將他當一回事,李勛決定不顧一切追求做(男)人的尊嚴,從而對僅是一面之緣的少女王以寧產生了拯救的執念,而以寧與母親之間的誤會與傷害,是另一座築在母女倆心中的城。第三座城是國家的規訓,使每個人能安分守己,在社會上各就其位,猶如李勛及大冠。而更底層者——劇中被陽明會集中管理的青少年,更是被國家以藥物「藍蝶」控制著思想及身體,預防這些孩子成為社會中的黑數,所謂黑數亦暗指著劇中總是作為大背景之用的街頭運動青年。這三座城獨立且互相交錯、作用著,構成了《傾城記》中每個人的悲劇。有人極欲掙脫尋求「解脫」,有人則順從著這套規矩不惜作惡,故事最後倉促地結束在槍聲之下,沒有人在這座城市底下尋得自由真正的「解藥」,惟有死,才有涅槃。

最傑出的應屬作曲者張芯慈的譜曲方式,充分善用鋼琴變奏,將不同節奏與情緒的歌曲及情節連結起來。如開場序曲總長約十分鐘的曲子,由女主角以較抒情的獨唱開始,而後眾多的表演者一齊登場磅礡合唱,穿著破舊、並以有限而機械式的移動,充分表達人們日復一日在城市裡,不自由而極欲衝破體制的情緒。接著男主角李勛登場,歌曲情緒轉為輕快帶點詼諧,各演員們夾唱夾敘,透過李勛與妻女的對話,再轉場與馬經理交接工作,交代出各角色在不同位置上的心境與立場。最後又回到街頭學運場景時,歌曲再轉回磅礡,一首歌就已經對於整個故事的背景和氛圍有了基本的描繪,本劇的歌曲於交代情節及改變氣氛上有卓越效果,無論是歌曲形式或是演員唱腔,皆是筆者於台灣以往大型商業音樂劇中少見的。然演唱方面,撇除現場音響造成悶而不清晰的聽覺干擾、群唱時因大量使用複音唱法、若干演員錯過拍子,使得聽覺上整體紊亂的技術性問題(上半場的最後一首歌尤其明顯)之外,就演員的個別歌唱表現來說是可圈可點。演員利用口氣轉換及多樣花俏的技巧,強調了聽覺上的娛樂度,惟零星地方仍有瑕疵。挑剔地說,女主角(陳品伶飾)聲音表現相較之下差強人意,缺點在獨唱時更無法掩飾,其在唱法上、發音上不似傳統音樂劇方式,較像是一般流行音樂唱法,音量不夠宏亮深層,不夠清晰的咬字加上偶爾明顯的走音,多少影響了觀眾對於劇情的理解及切斷氣氛。而擁有高辨識度的學運領袖(達姆拉.楚優吉飾)歌聲高亢,其音色與音高與本劇其他演員差距甚多,每每開口聽來些許令人出戲。

就歌曲風格來說,比起上半場安排得多元且緊湊,下半場則冷靜下來,氣氛轉為陰暗悲傷,曲風不若上半場多元,越來越沈重的步調卻不如上半場有著精準的輕重調配。從志龍的死亡開始,幾乎可以預見結局的悲劇。歌詞大多用來描述主角心情或是解釋故事,不做推進情節之用。此外,上半場劇情中給了太多暗示,例如好友大冠若有似無的暗示自己是局內人,於是越靠近結局,越有一種「觀眾比李勛還了解現在什麼狀況」的感覺,這些解釋「藥物」、「人物關係」的歌詞便顯得有些多餘。雖說是驚悚劇,李勛的懸念元素成分不多,反而是種種線索順理成章地跑到他面前,最後拼湊出來的真相原來是場政府等級的大陰謀,劇情打得太開,涉及層級太高,顯得人物的死亡是個結局收不回劇情、不得已的方法,而死亡缺少了悲劇性,也因為劇情上脫離現實而無法引發更深思考【1】。

《傾城記》這部台韓合作的音樂劇,明顯地受到韓國演藝、影視作品近年來流行的敘事方式及議題,對照起近日發生的韓國偶像犯罪事件,或許窺見了韓國社會光鮮底下不為人知的一面。《傾城記》有著凸顯社會問題、複雜家庭情結的基因;有著黑暗的陰謀,主角們曲折的身世;卻也有著不夠寫實的劇本(劇本設定貧窮的少女以寧想當繪畫藝術家,事實上有多少窮人的孩子認識畫家芙烈達卡羅?)。劇本上顯見對於社會結構的詮釋與分析草草帶過,令人看完後比起反思社會,第一時間更有想批判劇本的感覺。然而這個劇本還是有令人「疼痛」的地方,後段劇院裡頻傳的哽咽聲也證明了我不是唯一一個如此感受之人。我想劇本裡描繪出的窮人樣貌仍是具有說服性的,以寧的母親那樣因畏懼回到街頭賣身,而全然保持愚昧(或自欺欺人)的認命姿態、不惜傷害女兒的自由,即便使得以寧的整段青春受到藥物實驗戕害,只為換來自己過得去的生活,這方面的人物刻畫是相對真實的。下半場不斷出現的歌詞「以寧需要接受治療」,原來需要治療的是貧窮,而貧窮真正的解藥呢?志龍對著陽明會給了一個答案「我們(志龍與以寧)擁有彼此,到底還需要什麼?」訴諸於愛與和解,或許幼稚吧,但如果真正站在貧窮的立場,體會在社會上如此缺少資源及理解,對於拯救貧窮,除了讓活在貧窮底下的人們自主相愛,我們到底還有什麼方法呢?

註釋

1、高竹嵐:〈台韓共製音樂劇的再思考 《傾城記》〉,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3930

2、本文題目取自范曉萱歌曲〈主人〉歌詞,憑藉此歌范曉萱曾獲第21屆金曲獎最佳單曲製作人肯定。

《傾城記》

演出|C Musical製作
時間|2019/03/09 14: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綜觀《傾城記》,可明顯感受創作者的企圖心,期望打造韓式規格的大型音樂劇,音樂設計的精緻度成功地將戲的節奏推向更具體、合而為一的好戲。(李淑玲)
3月
26
2019
用正面的觀點來看,《傾城記》也是一股激勵人們打破一層不變的生活的正能量。雖然李勳最後沒有成功拯救或改變王以寧的命運,卻也能點醒現實生活的人們把握當下,並時刻關懷周遭的人事物。(林煒盛)
3月
25
2019
總括而論,《傾城記》不論就製作面與創作面,都進行了相當程度的挑戰與突破,但劇本的根本性缺陷,致使「藍蝶」無法如預期中地,乘載這一切的期望飛翔。(高竹嵐)
3月
15
2019
真實的城市在《傾城記》中具有三重性,一個是李勛生活的城市,它難忍但不得不忍受;另一個是王以寧躲藏的城市,遠看很美但近看醜陋;還有一個是不停出現的抗議學生,它是最終將會改變、充滿希望之徒勞的城市。(林映先)
1月
30
2019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