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關真愛,關乎劇場《帽似真愛》
8月
27
2012
帽似真愛(沙丁龐克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0次瀏覽

演出日期:2012/08/26 14:30

演出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文 謝東寧

本來,做大劇場或小劇場是性質不同、人各有志,但是台灣劇場界始終將登上大舞台,作為劇團「轉大人」的必經之路,這完全中了「文創」的毒、上了「文創」的當,將劇場作品的評判,只放在票房的數據大小,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作品的藝術成就。當然,政府文化部門無視劇場創作者生存之艱辛,劇團決定自立更生,一定要挑戰大劇場也並非不可,只是創作者對於所謂「吸引更多觀眾」的想像力常常顯得貧乏,以為只要結合流行商業元素,就可以達成目標,如此,也未免太小看了一個成功「商業劇場」的各式元素。

沙丁龐劇團在2012臺北藝術節推出的《帽似真愛》,是劇團成立七年來,首度挑戰大劇場之作,請來劇作家王友輝,改編十九世紀法國喜劇劇作家拉比什,膾炙人口之作《義大利草帽》,並結合流行音樂界「添翼創越工作室」(鍾成虎)擔任全劇的九首歌曲製作。劇團大膽挑戰新型式,結合劇團原來的小丑默劇肢體劇場(或是義大利即興喜劇),並加上流行音樂歌舞劇的演出方式,來搬演這個結構緊密、笑料百出的錯誤喜劇。

原來劇本經過編劇巧妙安排,全部都給在地化,變成了屏東北上的新娘(及其親屬),跟主角林賀迪舉行婚禮的那一天,新郎陰錯陽差,因為必須尋找一頂義大利草帽,而發生一連串忙亂的「錯中錯」誤會,但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佳構(喜)劇。可是原本輕鬆緊湊的喜劇,卻被導演加上過多沈重的型式玩弄,以致於上下半場一點也不輕鬆愉快地,共演了兩個半小時,甚至演到最後,連故事自己都累了。

首先是義大利即興喜劇的加入,導演原本想藉著面具與肢體來玩喜劇,可是舞台上的演員,很明顯是劇團派和非劇團派的身體,完全不在一起;並且,不太容易的義大利即興喜劇,也因為演員訓練經驗的問題,只能玩很表面的立即式鬧劇,尤其當剛開場,全部演員都拼命在「演」,真成了電視綜藝節目的誇張短劇。而戲還沒演一半,演員連身體也都不見了,只能成為站立脫口秀,所有笑料都來自於語言(沒有身體),這點在藍先生(朱德剛飾)身上最明顯。

這種大量插科打諢的口語笑料,不但削弱了原劇本的語言笑料,甚至拖垮了原本的精巧結構。但更嚴重妨礙劇情推展的,更是那與劇情完全脫離的歌曲和舞蹈。來自多位作曲者的流行風歌曲,常常中斷劇情進行的情緒,明明剛剛演得血脈賁張的演員,歌曲一來就變身為抒情派清純歌手;還有,演員的音從頭不準到結束,尤其是男主角林賀迪(劉大瑋飾)更是走音得嚴重,連最基本的悅耳都享受不到。

而整體舞台、燈光、服裝風格也是各行其是,舞台主要符號應該是抽象的紅色木頭門框,但是也出現了垂吊的大塊布幕、金屬材質的簾幕,材質選擇相互衝突;燈光在歌曲演唱時,常常莫名其妙成了演唱會現場;服裝更是細節過多,人物造型無法凸顯。總而言之,舞台種種元素,找不到一個基本的共同核心,更別說能幫助表現導演欲詮釋的劇本精神。

而最後全部演員大合唱的「原來是真愛」,再次讓人跌破眼鏡,這個喜劇好玩的就是劇情結構與演員的喜劇節奏,找到草帽只是解決了問題,真的跟是不是真愛一點無關,尤其原劇本關於布爾喬亞階級的諷刺,在本劇也剩下對於鄉下人/有錢人非常刻板的描述,這點更是完全脫離了拉比什寫這劇本的初衷(中產階級諷刺喜劇)。

筆者在批評的同時,更感到的是憂心,官方到底是什麼心態在幫助劇場界?而劇場創作者又真的能認清與官方的關係嗎?看得出來沙丁龐劇團相當努力用心在做這個戲,但導演明顯地無法掌握那個自己都陌生的領域,這其中有什麼環節錯了,真的只有創作者自己能夠看清楚,才是最重要的。

《帽似真愛》

演出|沙丁龐客劇團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