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不界無所謂,快樂不過孤獨《快樂孤獨秀》
9月
10
2012
快樂孤獨秀(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7次瀏覽
謝東寧

當代藝術如果還有「界」的話,那是因為藝術家的觀念,尚未穿越「界」的限制,他們可以安穩待在界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這是一個「去中心」的時代,意義被解構成碎片散落在各個角落,為了要撿拾、拼湊這些碎片,於是冒險(出界)成為必要,跨界合乎「當代」,而其共同的目標,就像本屆倫敦奧運的聖火,由許多小單元的火把並置,結合成一個大聖火,一起照亮世界。

夾子電動大樂隊的應蔚民(小應)便是一個無法被「界」定義的藝術家,早期玩聲音、行動,後來轉向台式綜藝搖滾,後來回歸「應」式搖滾,歌詞更是充滿個人風格的無厘頭生活所感與社會觀察,並且他的演唱會還會加入脫口秀式的戲劇情境。此次在2012臺北藝術節推出的《快樂孤獨秀》,更展現了他對於藝術創作的全面性思考。

本次劇場演出,跟小應在演唱會的演出,最大的不同便是「正經」,寫好的準確劇本,結合日本藝術家大塚麻子的裝置創作,及劇場外肢體演出的即時影像,還有三位實力派小劇場演員的助陣。不過這種正經還是處處透露出「不正經」,首先,將兩個矛盾字眼擺在一起(快樂、孤獨)的秀,就像小應本人,舞台上搞笑,但很嚴肅,演唱會舞台上像偶像,但根本反製造偶像的社會。於是,我們便不能進入理所當然的模式,來看這場演出(一場潛台詞的饗宴)。

觀眾進場時發放了3D眼鏡,演出影像部份有時會出現3D立體影像。演出的第一部份,是小應的新歌發表,五首歌配合據說可以按摩大腦的麻葉動畫影像,將觀眾帶進由小應本人一手詞曲創作「無可奈何!搞笑吧!」的世界。然後是一段後設的「現場分析」廣播劇,由一名記者訪問剛剛正在看演出,資深評論家的感想,大大分析調侃了關於表演中的「笑」(這也是本屆臺北藝術節的主題)。

然後是小應當樂團指揮,配合三位孤獨角色的單人脫口秀,包括古董買賣商(雷煦光飾)、產品開發主任(王世緯飾)和天才漫畫家(朱安如飾),三人天馬行空,有說、有演、有唱,並不時把當指揮的小應和樂手也拉進劇情,並用力荒唐解剖了三種職業,看似在正常外表之下的共通孤獨。

最後,是小應一段精彩的單人「孤獨究 」,以演唱會歌手和樂迷的型式,不同的是,他由為什麼想做這個演出談起,直到回顧他的青春、初戀和影響他人生的書籍、作者、樂團和朋友,並配合詩意影像(及場外即時舞蹈投影)的輔助,而這種語言處處玄機,簡直是哲學辯證式的演唱會,配合夾子的歌曲,竟然是如此順暢,富有啟發性。

不過,觀眾的反應似乎過於冷靜,少了粉絲與偶像之間的瘋狂默契,可能是劇場觀眾和演唱會歌迷的差異,而這也顯示出,演出定位上的模糊。但無論如何,小應還是勇敢地堅持自我,孤獨地和觀眾,完成了一場令人印象深刻、相當獨特的劇場演唱會。

《快樂孤獨秀》

演出|夾子電動大樂隊
時間|2012/09/07 19: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