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蟻之間:一個佛教寓言《南柯夢》
11月
09
2012
南柯夢(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63次瀏覽
黃香

改編崑曲文本大不易,刪節、拆解、重組可能是比較明智的做法,因為古典原劇的文字高度與境界,今人實難望其項背。有一摘節重組文本的範例值得一提,2009年水磨曲集拆解《長生殿》以〈彈詞〉串演,執筆者陳彬先選出所需的折子,劇情有待補充之處再自原劇找出適用的句子,完全沒有新寫一詞一句,也未調整折子次序。此一改法彰顯現代解構精神,更開拓演出新貌,也只有真正瞭解原文的高度,才能謙虛地引用而不妄加改寫,否則今昔文字對照,高下立現。(除非改編者特意要文白夾雜並置,鋪陳參差對比的效果或笑料)

2012年江蘇省崑劇院與臺灣現代劇場好手聯袂合作,挑戰明末劇作大家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之一《南柯夢》,這闋傳奇完成四百多年來尚未曾連本搬演,當今崑曲舞台上也僅存〈花報〉、〈瑤臺〉兩折有演出紀錄可供參酌。面對帙卷浩繁的劇本,導演王嘉明從善如流:不改寫台詞,不更動結構,將全本四十四折戲刪減濃縮至十五折。在只刪節不改寫文本的前提下,加上崑曲繁複的表演程式與嚴密的舞台規範,導演只能自重重限制中尋找自由,將特別能夠展現當代劇場精神的場面調度與舞台設計揉合融入崑曲藝術。

二十根長短不一、間隔有序的木樁是最醒目也最創新的場景設計。木樁從空而降,或區隔舞台以為動線,或高掛上方營造空間氛圍,錯落有致、升降懸宕之間,讓觀眾不斷調整視點,這動態來源不只豐富了舞台空間,更彌補了演員沒有飽滿的演出程式之缺憾。淳于棼貪戀女色與三名異性周旋之時,木樁的作用發揮得最是淋漓盡致,追逐、躲藏、遮掩之間,將男歡女愛的真假虛實以外顯的調度與動態具體呈現。只是或因重量不足,或者下降速度過快,甚或演員不慎碰撞,木樁每每搖擺跳動,既妨礙演員走位也干擾觀眾看戲,創意之舉未能竟全功殊為可惜。將來演出如能克服技術問題,應當更能發揮動靜交錯的空間美學。

值得一提的還有道具的運用。淳于棼酒醉入夢來到槐安蟻國,兩名使者手持長竹竿變化各種形式動作,展演進入蟻國幻境的過程與風景。以竹竿作道具很難不讓人聯想起今年三月在台北演出的西方改編歌劇——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的《魔笛》(A Magic Flute),無論是移植挪用或者純然創新,這個場面調度都卓有新意,不只推展劇情發展,也隨著空間變化轉換象徵意義,刺激觀眾想像時空與情境。新編崑曲無有歷經幾代傳承定於一的表演程式可供依循,只能挪借或套用其他標準劇目的表演方式,並藉著道具創造新的程式動作,開發各種可能。質言之,劇場之內沒有什麼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端看改編者有沒有本事創新,並改得恰如其分。

崑腔於元末興起,是歷經七百多年遞嬗的傳統舊物,然而,當今之世多少東西新不如舊?誠如章詒和所言,崑曲是「落後中的先進」。關於新舊之辯,小津安二郎1950年的電影《宗方姊妹》中,作風新潮的妹妹和恪遵傳統的姊姊有段精彩對話,就以飾演姊姊節子的田中絹代所言之觀點,權作本文結語:「真正的新事物,我認為是永遠不會過時變舊的東西」。而崑曲正是這樣的戲劇典範,歷久而彌新,猶如一段永遠是主導動機的旋律,不斷刺激新一代的劇場人彈出變奏曲。

《南柯夢》

演出|江蘇省演藝集團、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
時間|2012/10/20 19:30;2012/10/21 14:30
地點|國家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搬上現代舞台並不一定要符合現代人的觀點而加以翻案,更要處理的是劇作家未完善之處,不管是刪或增,這或許才是另一種「現代感」。(吳岳霖)
11月
21
2012
若不以現代劇場導演手法,且以回歸傳統來看《南柯夢》的演出,我個人認為是成功的。從原本四十四折中,刪至十七折,保留了《南柯記》中作者想表達的醒時皆空,且未讓故事主軸偏離原本,並用了落葉蕭蕭而下的場景,增加了現代劇場的視覺感。(林維揚)
11月
12
2012
湯顯祖成功的在《南柯記》中開創「人寫」和「蟻寫」交錯的筆法,但無論過程如何引人入勝,不可忘記的是,最後的得道辯證,才是湯顯祖作劇的目的。就這一點而言,王嘉明的刪本,掌握得相當準確。許多湯顯祖極富創意的機趣言語,也因為劇本編刪而得到凸出。(林鶴宜)
11月
05
2012
企圖為某個單一劇目重新創造象徵符號、重新摸索色調與剌繡技法的創作思維,對於早就有著整套「穿關」製作規則的戲曲藝術而言,實為沒有必要之用心,而這也正是近年來戲曲新作屢見不鮮的共同問題。傳統出了什麼問題嗎?我們為了什麼而創新?或者反過來問:量身訂作有何不妥?難道戲曲服飾就只得停留在那幾種單調的色彩約束嗎?就後二個問題而言,老行話「寧穿破不穿錯」恐怕就是最佳的答案了。(高美瑜)
10月
30
2012
《南柯夢》面面俱到、腳腳有戲,但觀罷全劇,總覺得整體節奏略有拖沓,全劇表現稍嫌平乏。在〈花報〉、〈瑤臺〉之外無他的前提下,要如何重建回復近於全本的演出,實在是一項艱巨工程。當然不致於憑空生出、無中生有,而按圖索驥、循路而行,將文字立體化,可能是最保險的作法。因為此劇不似《牡丹亭》或《長生殿》,現世已存有多折經過歷代藝術加工、已然成為定制的典範精品,在此前提下連兜為全本的演出,結果如何?勝算可知。(張啟豐)
10月
29
2012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