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兩岸聯手打造、號稱「彌補了崑曲百年缺憾」之復刻大作《南柯夢》,日前於國家劇院盛大上演。出身自現代劇場的導演王嘉明,對於湯顯祖原著只進行刪減而不更動任何台詞,將原著四十四折戲,裁剪濃縮至十五折,分成上下兩本演出。其導演手法著力較深之處,是在最大程度保留崑曲演員唱念作表空間的前提下,利用數十根隨場景流動轉變序列的木椿,以及各種彷彿上了柔焦的光影,呈現出如幻似真的戲劇氛圍。堪稱是繼白先勇打造青春版《牡丹亭》之後,又一經歷現代劇場手法詮釋而不失崑曲寫意韻致之佳作。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服裝設計賴宣吾未能跟隨導演「以簡馭繁、傳統即前衛」的創作腳步,而試圖在這批新製作的服裝上,描繪出一整套完備的「蘇州園林生態系統」,使人物站在一起,猶如一幅構圖完整的畫作——「大主石(右相段功)旁有小山(殿前侍衛),中層穿插小樹、花草(太監、宮女),最高是山峰、仙樹、仙鶴(蟻王、蟻后)」(節目書)。
換言之,服裝設計把演員身上穿戴的行頭當作畫布,轉動豐富的想像力,將劇本裡的夢中蟻國與現實世界蘇州園林景致予以聯結,於是園林中的亭台樓閣、山水花草、蟲魚鳥獸,一一鉅細靡遺又擬真的呈現其上。如作單獨欣賞,或許會驚豔於創作者構圖之細膩、整體佈局之巧妙。但放到了戲曲舞台上,某種程度,剛好說破了這種藝術品項刻意留白給演員唱作表現的美學默契。披上新衣,演員彷彿成為了一具具行動畫架,有觀眾戲稱這就是標準的「帶景上場」。
儘管服裝採用的是蟒、靠、帔、褶、箭衣、斗蓬……等傳統戲服的版型樣式作為骨架,並且認真鑽研、斤斤計較著每一顆絨球的顏色、每一條穗子的質量,我仍必須指出,打從一開始,這種企圖為某個單一劇目重新創造象徵符號、重新摸索色調與剌繡技法的創作思維,對於早就有著整套「穿關」製作規則的戲曲藝術而言,實為沒有必要之用心,而這也正是近年來戲曲新作屢見不鮮的共同問題。
傳統出了什麼問題嗎?我們為了什麼而創新?或者我試著揣測創作者的角度反過來問:量身訂作有何不妥?難道戲曲服飾就只得停留在那幾種單調的色彩約束嗎?
就後二個問題而言,老行話「寧穿破不穿錯」恐怕就是最佳的答案了。
戲台是社會的縮影,歷朝歷代戲曲服飾,主要提煉自當代各社會階層的穿著樣式,直到明中葉雅部崑腔興起,士大夫階層美學品味注入,戲曲服飾逐漸朝向定型化發展。而後清代滿蒙統治,凡演繹漢民族之戲,仍因襲前朝舊約,至今已有數百年,整套規範嚴謹而完整,每一種樣式、紋飾、色彩都有其豐富且約定俗成的象徵意義。單就顏色來說,上五色「黃、紅、白、黑、綠」(未經混染的「正色」),和下五色的「紫、香、藍、青、粉」即可指涉出人物截然不同的身份地位,若再揉以各種紋飾、樣式有機組合,角色的品格年齡甚至命運遭遇都可躍然其間。
因此,最後我們或許可以驕傲的回答,傳統戲曲種種程式規範並沒有什麼問題,亦非制約創作者的鐐銬枷鎖,無論是復刻舊作或打造新作,如能放下一定要「重新」創造些什麼的執著,而能致力於融通戲曲既有的凝練語彙,比起其他表演類型,相信將更有所依託。
《南柯夢》
演出|江蘇省演藝集團、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
時間|2012/10/20 19:30
地點|國家戲劇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