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不清從何開始是夢境,從何開始是真實,《拉提琴》以虛實交錯的布局和戲謔的語言道出現代人的心靈處境。「拉提琴」意近「吹牛皮」,全劇好像是在敘述一個人人都說謊以致真相難辨的故事,但仔細究其原因,乃在於現代人對訊息的無感,以及對自我的不確定。
《拉提琴》從各種時間和空間的層次,引發觀眾去透視當代的社會景象及人類心靈。假的心靈、感情狀態,是在架空的歷史和模糊的記憶中逐漸形成的。回顧走過的歷史,吳鳳、史艷文,劉三父親、劉三朋友等歷史人物、戲劇人物和劇中人物的交疊,關於何謂歷史以及是誰的歷史,其中的真假莫辨早已可見端倪;即使是探索腦中的深層記憶,根本卻也非真實,意識也能騙人,一個知識人的沉溺是要歸咎歷史傷痕,抑或導因於根本的人性弱點,簡直進退維谷。時至今日,媒體資訊爆炸和政治口號的浮誇成就了虛幻,在人類的無感與無助中又撇下幾筆以為是真實的片段。
而關於歷史、記憶這些沉重的話題,黑色幽默把不能玩的把玩掌中,戲謔的言語表面下,卻是一種冷冽的諷刺,一種不能承受之輕。本劇語言獨到之處,就是在劇終完結之後還能細細玩索其字句的意義、時空片段的關連,試圖辨別其中的虛實,甚至鍛鍊組合成新的意義。
再回到時間與空間,交錯了過去與現在、夢境與現實,任想像在其中馳騁。儘管幽默的語言搏得滿堂歡笑,其實對筆者而言反而是形成了一種支離破碎、難以連結的痛苦,如同主角的迷失,也如同現代人的處境──當大量且不斷的訊息流動,人與自我、他人之間的斷裂逐漸形成,真相難以辨別,信仰也在消失,現代人如何在這樣的情境下自處,或許需要更多自我及虛實的辯證。
《拉提琴》的語言明顯超越了肢體的表演,對演員來說應該是詮釋的要點,也正是處於離舞台遙遠處的觀眾接受訊息的關鍵。演員又是哭訴又是辯解的告白其實是有些令人不耐的,或許是本劇欲給人的醍醐灌頂,但在一個表演舞台上也希望看到更多演員細緻的演出,相信如此一來,劇作的力量會更加強大且深入人心。
《拉提琴》
演出|創作社
時間|2012/11/0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