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毀滅與再生《麵包以後》
12月
19
2019
麵包以後(飛人集社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07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入夜之後的大溪和平老街,當店面商家與攤販一一歇息,觀光人潮漸散去,安靜的氣息立刻撲天蓋地而來。「源古本舖」這一棟快兩百年歷史的老宅二進中庭,舞台區燈亮,《麵包以後》這齣偶戲無聲悄然的開始上演。很安靜,周遭僅剩竹筒之水流瀉在古甕裡的聲音,隱約還可聽見兩位演員的肢體動作聲。那契合道家老子主張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美學境界,卸除了所有繁複富麗表象,回返觀看最素樸潔淨的本質。

一方矮桌檯面上,鋪墊著一層麵粉。然後,演員把手插入麵粉堆裡搓動,再加上水,揉成團,瞬間捏塑成了海龜,物品幻化成偶,有了生命氣息。那瞬間,彷彿看著天地從一片洪荒混沌中甦醒,因為神造了生物,天地於是有了活力,也象徵著文明曙光即將到來。至於,海龜身旁看不見的想像的海洋,也被埋下伏筆——看起來平靜無波的海洋,也有不可預見洶湧可怕的另一面。

麵包以後(飛人集社劇團提供)

隨著預先烤好的造型麵包一一放置在檯面上,各種形態殊異的大樹或灌木,以及長頸鹿、牛、羊、鳥等動物現身,共構出一座寧靜和諧的森林。麵包烘焙後的蓬鬆變形,自由伸展出不可預期的樣子,當這件廚房手藝轉化在劇場裡表現,似也在告訴我們,戲劇本質也如烤麵包,每一個當下都充滿未知變數,是自由與有機的組合、變化。戲劇之迷人,將創意創造在舞台上的結果,不就像麵包烤出爐,每一次的焦度會有一點點不同,每一次的香氣濃郁口感會有一些些差距。換言之,每一次演出雖是行動的重演,卻又是無可複製,不會完全雷同的面貌。戲劇與烘焙的精神竟如此巧妙的連結在一起,共同訴說著身心五感的投入帶來的滿足喜悅。

當身心五感全然的投入,會是賞味《麵包以後》這齣偶戲最好的姿態,同時我們也在賞味源古本舖這棟老建築修復如舊的古意,坐在一棵桂花樹飄香的露天中庭裡,看著前方裸露出黃泥土塊的牆壁,壁上的窗戶和鐵柵,儼然另一個烤箱的樣子,是「歷史」緩慢悠長烘烤出老宅的芳馥韻味;也是「歷史」在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快速地轉動變形,把人類的文明帶往科技機械進步,但原始的自然生態,同時被快速地摧毀破壞。一棟棟房子狀的麵包,取代了花與樹;一個個人類繁衍介入,動物退守消失了。代表核能輻射的旗幟無聲出現,冷冷看著大地的感傷落寞,被城市的噪音淹沒,忽而一陣陣搖動,米色的桌巾變成海嘯,衝擊淹沒了所有物。核電廠倒了!一場毀滅萬物的浩劫降臨!

我們依然沉浸在無聲的演出中,歷劫重生般的淚光閃爍著。此刻一片狼藉的桌面與麵粉堆,又因為一株存活的小樹苗,復育再生便有了希望。雨聲劃破了寧靜,草木潤澤,花顏重綻,那動物與森林快樂相依共生的景象又回來了。再生,讓這齣戲的結尾更顯美麗療癒,也更有醒世懺悔的深刻力道。

最後演員將剛烤好的釘狀麵包,一一分送給觀眾,這不單單只是送禮物般的行為而已,更像一種儀式的邀約,邀約我們一起為生態環境的美好願景作出許諾和禱祝,把愛地球之心牢牢釘住。

《麵包以後》

演出|飛人集社劇團
時間|2019/12/16 19:00
地點|桃園源古本舖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並不是一齣攸關階級問題的社會寫實作品,相反地,在這個時時充斥著怪誕節奏與聲音的劇場空間中,支配著行動的並不是具體的物質條件,而是追求「正常/不正常」認同判斷而被抽空的精神狀態。
12月
04
2024
此次劇本由團長馮翊綱主筆,將金庸原著作為主菜,配以誇張的表情動作、幽默的橋段,並佐以少許成人幽默,呈現出一場輕鬆且富有娛樂性的演出。雖與十年前的《瓦舍說金庸》相比,劇本在深度及與原著的連結上稍有不足,但整體氛圍輕鬆歡樂,觀眾依然收穫了愉快的觀劇體驗
12月
04
2024
這齣音樂劇流暢的演出,不難想像在前置選曲和樂團編制中耗費的心力,它在歌詞和台詞之間相互呼應,以音樂演唱和戲劇表演推進情感
12月
03
2024
流行音樂與劇場不會也不該只是市場、產業的匯聚與結盟,反而能在兩者互文之間,既在此時此刻延展時空,也讓跨越時代的記憶與感受在此交織。
12月
02
2024
不過也因此有個小疑惑,為何作品訪談錄像卻選擇了北投的山峸二手書店作為紀實主角,而非以台南在地的獨立書店進行影像呈現?
12月
02
2024
以重演作為方法,《安蒂岡妮在亞馬遜》不單是一齣希臘悲劇的當代改編,也是一場跨國界的文化行動。
12月
02
2024
這次淼淼製作對於新劇運動的「回訪」,不僅無法僅依賴對既有資料的重新詮釋,還必須想像當時未翻譯完整、未演出的劇本,在內容主旨及呈現形式方面如何與當代對話
12月
02
2024
編導以接近魔幻寫實的手法,模糊了不同的時間軸線,將兩對母女的生命故事穿梭交織,呈現難解的人生課題,讓我們在遺憾中瞥見真正的美好。
11月
29
2024
《沙拉殺人事件》的戲劇動作雖然簡單,卻充滿辯證思考的可能,特別是標題指涉的社會事件,與劇中夫妻女兒的意外死亡,就像那些從收音機裡傳來的新聞報導一樣,既有不可思議的怪異感,卻又有難以駁斥的真實感,不能不讓人重新檢視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常規和思考習慣,甚至對社會大眾的道德共識,心生疑慮。
11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