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劇場成為歡樂遊戲《非常感謝您的參與》
1月
06
2020
非常謝謝您的參與(驫舞劇場提供/攝影陳藝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25次瀏覽

施函君(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碩士班三年級)


那天午後,走進校園,在我要進場時被工作人員攔了下來,原來是要我先填寫問卷再進場,遠處傳來了動感的老歌,雖然我一首都沒聽過,身體卻也不自主的晃動起來,舞台上沒有翼幕也沒有側幕更沒有黑膠地板,只有燈控台和音控台,演出開始了,身穿全黑衣服的人一個接著一個出來,以各自的專業領域發想,跳著屬於自己的動作,看似沒有連結的動作,卻在下一秒因為舞者滑壘的動作而變化成雙人舞、群舞,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當我還在納悶這段編舞者到底想說什麼的時候,臺上黑衣人排成一列敬禮,其中一位黑衣人拿著麥克風說:演出正式開始。這時臺下笑了,原來剛剛,是暖身。

所有人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這時候才知道,原來剛才跳舞的是通常在幕後工作的成員——燈光設計(徐子涵)、音樂設計(柯智豪)、舞台設計(廖音喬)、影像設計(孫瑞鴻),他們和舞者陳武康在台上準備,還有一位舞台監督(孫唯真)拿著麥克風call cue【1】,就像往常演出時在幕後執行工作那樣,只是被搬上了舞臺,演出前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麼這個作品要取名為《非常感謝您的參與》,這下總算明白了,一個演出不單只有舞臺上的舞者,更要有許多辛苦的幕後工作,才能完成,而這些人,也是演出中重要的參與者。這時,舞者換成白色襯衫出來,大螢幕降下,舞者時而坐在沙發上,時而起身舞動,攝影師推出三台攝影機(編按:據悉實為四機錄影),分別用不同的角度拍著舞者,肢體、表情透過螢幕被清楚拍下,而舞者仍保自由的肢體變化,臺上的大投影幕投出這些影像,有慢半拍、有特寫,呈現出不同的視覺舞台效果。最後,最大幅的背幕降了下來,攝影師推了三臺攝影機分別對著台下觀眾,這時,老歌又響起了,被安排在觀眾席的舞者們開始舞動,舞台上許多彩色球瞬間從天而降,忍不住的觀眾也舞動了起來,我彷彿看見一個大型舞會,此時此刻驚覺,其實觀眾也參與了這場演出,也許這就是編舞者的用意,不管是誰,只要你走進劇場,你就已經是這場演出中的一個角色了。

演出最後,演出者們圍成一個圈,分別聊著日常生活中發生過的瑣事,例如其中一位表演者說他有打坐的習慣,這樣比較好睡⋯⋯而重點是,透過螢幕可以清楚看到每個人的表情變化,這時,觀眾進場前的問卷單被表演者從箱中抽出,所寫下的內容也被念了出來,不管是嚴肅的、好笑的還是生活中的小事,台上的演出者彼此仍然熱烈討論。

透過上面提到的幾種設計,演出者讓每一位觀眾都成為這個作品的一小部分,成為參與者,如同節目單上介紹的:「建立對話、喚起觀看與存在的意義,演出者將喚醒群眾的集體感知,凝聚一場短暫的共同經驗。」燈亮後,看到每個人的表情都是愉悅的,我彷彿還停留在剛才的歡笑當中,《非常感謝您的參與》,真的讓劇場內的每一個人都參與了。


非常謝謝您的參與(驫舞劇場提供/攝影陳藝堂)


註釋

1、劇場製作中,有一個職位叫做舞臺監督(Stage Manager),通常稱「舞監」,作為掌控演出所有技術的統籌與發令者,舞監在正式演出時,會透過通訊系統與各設計連線,並在相應的時間點,下達技術執行的指令,這個動作,就叫call cue。在劇場中也會用英文來稱呼這個動作,目前似乎很少使用中文。

《非常感謝您的參與》

演出|驫舞劇場
時間|2019/12/28 14:30
地點|臺灣藝術大學臺藝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