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於無緒之序《他們在幹嘛?》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山雨製作提供/攝影盧穎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次瀏覽

文 許東鈞(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清脆的鈴鐺敲擊聲響起,彷彿敲奏著《波麗露》舞曲那頑固不變的節奏。紅色唱片播放器傳來廣播電台的聲音,一會兒是熱情高亢的歌聲,一會兒又變成賣力推銷的廣告。觀眾席前方擺著一張高腳椅,上面放著一台筆電,播放著抽籤畫面;畫面重點呈現抽籤的過程與籤文,例如「我覺得表演是……」。同時,場內觀眾交談的聲音此起彼落,交織出一個混雜的聲響場景。

編者們巧妙地利用廣播的即時內容告知觀眾「現在是下午三點鐘」:這既是劇場門外的時間,也是劇場門內的時間。自演出第零分鐘開始,編者馬宇謙每隔十分鐘準時報時;同時,演者不斷重複回放這些錄音,讓時間在劇場中以另一種維度被重疊,而這種即時錄音的循環播放,使得整體的時間結構呈現出一種「無緒之序」的辯證關係。

第零分鐘,三位來自不同背景的演者依序登場亮相:舞蹈背景的李明澐、打擊音樂背景的黎俊暘,以及戲劇背景的任倪均。

李明澐在自我介紹後,以一個彎曲工作腿、快速向右旋轉的姿勢旋轉(attitude turn)開場。落下工作腿後,他俐落地將左手向舞台右方刺出,隨即從腳掌開始抖動,全身逐漸瓦解剛才的剛勁質地。忽然,他又恢復剛勁之態,向右扭轉並詮釋了葛萊姆技巧的經典動作「坐落到地板」(sit to the floor),最後以躺姿結束出場。

接著登場的黎俊暘,在自我介紹後直直走向觀眾席右側地板,組裝一張倒放、且缺少一隻桌腳的白桌。雖然他沒有拿起任何樂器,但因先前已宣告自己的打擊背景,因此組裝桌子的每一個聲響都被放大、被觀眾留意,成為一種有意識的「演奏」。

最後登場的任倪均,透過自我介紹開啟一段為作品定調的文本講述。她說道:接下來發生的每一件事或許都不重要,即便觀演時我們總在等待「恍然大悟的瞬間」,或陷入層層糾結,但真正應該叩問的,是這一切的起頭究竟是什麼。

任的話音剛落,李再次出場,保持先前剛勁的質地,單腳傾斜(tilt),最後再次以躺姿結束段落。黎則拿著一盒小紙箱登場,刻意將桌巾甩出聲響鋪在桌上,彷彿每件物件都有發聲的權利。隨後,他將紙箱中的餐具一一擺放好,坐上椅子,從容地享用這份「空無一物」的餐點。此時,任再次現身,而編者馬宇謙同步進行第十分鐘的報時。餐桌旁的麥克風隨後播放出任的出場聲與馬的報時聲,時間被不斷複製、重疊,就這樣,觀眾在三次報時聲響中體驗到時間的「序列」與「錯位」。

他們在幹嘛?(山雨製作提供/攝影盧穎萱)

這種凝滯感很快被李的行動打破。他坐上黎先前用餐的位置,而黎則坐到地板,將頭藏進桌巾下,接著開啟一台小型電風扇。原本一臉嚴肅的李,隨著風力逐漸增強,表情被迫扭曲、流露驚訝——此時演出來到第二十分鐘。接著,黎與李再次交換位置。李不斷變換躺姿,將自己塞進桌底,在這樣的擾動氛圍中,黎推著掛滿衣物的衣車進場。他以大力踩踏地板和甩動衣服製造聲響,而李則一會兒踮腳、一會兒正常步伐跟隨,似乎想要阻擋黎,卻又沒有真正「阻止」他的行動。這段互動呈現出一種「不完全成立」的關係:李使用衣車完成一個芭蕾舞大蹲(Grand Plié),將它視作舞者訓練的把杆;而對黎而言,衣車則如同一件樂器,掛上的物件乃至衣車本身,都能成為聲響的來源。這種物件使用上的分歧,讓兩人的互動呈現出一種平行而不相干的關係,正如同聲音與舞動在舞台上相互穿插卻不相互「解釋」。

第三十分鐘,演者們拿起骰子,抽出了一系列看似嚴謹的「出場順位」:

第二順位:三-倪均,六-戲劇
第三順位:四-舞蹈,二-俊暘
第一順位:四-舞蹈,六-戲劇,二-俊暘

這些序列被一一寫在貼於牆上的白紙上,看似條理分明。然而隨後的舞台行動卻與這些順序並無明顯對應:黎開始模仿李在開場時的舞蹈組合,並朗讀一段文本;接著演者們依次回答「劇場是什麼」、「音樂是什麼」、「音樂表演是什麼」、「表演是什麼」。筆者卻依舊無法從舞台的出場和詮釋中,找到與紙上序列的必然關係。(此時演出時間已過四十分鐘。)

這種「刻意錯位」的編排在下一刻被進一步強化:演者們將牆上的白紙取下,撕成條狀、塊狀、甚至碎屑,然後分發給觀眾。觀眾也不甘示弱,隨即加入撕紙的行列,一同將這些符號化的「秩序」徹底拆解。

至此,筆者在無意間開始等待第五十分鐘的到來(演出全長僅五十分鐘),而這段等待本身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裡,李談到:舞蹈是他最早學會的表達方式;即便大眾印象中的舞蹈多為芭蕾,但他認為,只要能保有律動感並感受到快樂,那就是舞蹈。而舞蹈表演,則是冷靜舞者(因為舞蹈是一種「與自己工作」,需要冷靜以待)與求知若渴、熱情觀眾之間的相遇。就這樣,演出緩緩邁向第五十分鐘,完成了它的時間旅程

他們在幹嘛?(山雨製作提供/攝影盧穎萱)

從演出名稱來看,「他們」——這三位表演者——顯然是整場演出的核心。觀眾也確實是為了「他們」而來。開場時,三位演者透過自我介紹及自身擅長的表達方式,讓觀眾迅速理解「他們是誰」、「他們能做什麼」。隨著時間推進,筆者自然地依循這些線索來辨識演者身分。然而有趣的是,除了任全程以口說文本為主要表達方式之外,黎常以身體動作引發聲音,李也在舞動之間製造聲響。這些「跨領域」的手法逐漸模糊了原本建立的角色定位:他們不斷成為觀眾眼中「剛剛認識卻已經改變」的他們。編者們顯然十分清楚這一過程,因此刻意藉由時間和秩序的擾動,使得「他們」越發難以被捉摸。

這種策略有效地鬆動了身體與身分之間看似必然的連結,但也在通往「混沌」的過程中,顯露出某種停滯。正如任在開場所言,「或許不是每件事情都那麼重要,而是要回到為什麼要看懂的那份糾結的起頭。」這番話像是替演出的「脫序」提供了一個解釋或台階,卻也讓作品推向了「混沌中的混沌」。換言之,「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因此,觀眾在散場後不得不進一步追問:「他們」究竟是誰?而後,才能真正有資格追問:「他們在幹嘛?」編者顯然有意借鑑「機遇音樂」的理念,藉此對表演本質提出質疑和拆解。然而當概念僅停留於概念,而未能在演出中形成具體回應時,表演就容易淪為「概念的翻譯機」,而非自身的生成實踐。最終,序列的重組與秩序的打亂,構築的並非一個徹底開放的場域,而是一場無緒之序的混沌實驗。

《他們在幹嘛?》

演出|山雨製作
時間|2025/08/30 15:00
地點|大繼藝文工作室(臺北市北投區中央北路三段220巷4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