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不一樣的彼岸風景《四色風景》
10月
05
2011
四色風景(首督芭蕾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21次瀏覽
陳品秀

《四色風景》現場分送的節目單上,印著台北首督芭蕾舞團二十年來最常被觀眾問的兩個問題。其中之一是:「芭蕾舞團為何不務正業的跳現代舞?」團長徐進豐挑明表示:「當代藝術就是不停的變…甚至整個美學概念也與傳統的決裂。」

芭蕾(Ballet)一詞源自十五世紀的義大利宮廷,雖然現在多半是指擁有特定技法與美學的舞蹈形式,包括各種以足尖起舞、跳躍和連續旋轉的驚人技巧,展現人體對抗地心引力的優雅與精準,但芭蕾一詞也泛指舞蹈。假如一百年前的俄羅斯芭蕾舞團都能演出以平行腳、親近大地的蹲姿聞名的《春之祭》,那麼當然可以理解百年後的台灣的芭蕾舞團,沒有必要苦守芭蕾的刻板限制。

《四色風景》由徐團長和另外三位編舞家的作品組成。第一個作品是由施坤成與舞者合編的《「美麗」的磨坊少女》,舞者穿著粉色的短裙洋裝、踩著魚口高跟鞋在觀眾席走道現身,騷首弄姿。即便上了舞台上,跳舞的成分也不多,她們看著高舉編號的「猛男」橫過舞台,表演著驚呼、挑逗的各種反應。

一名梳著包頭、戴黑框眼鏡、身著黑長褲的舞者(姑且稱之為「女教官」吧),嚴肅地拍手,斥責少女們不夠端莊的行徑。在眾人退去之後,女教官卻又緊張地攬鏡自照,擠胸、提臀、捏大腿,檢視自己是否也符合世俗美女的標準。《「美麗」的磨坊少女》雖然使用舒伯特的經典,舞蹈作風卻一點也不古典,可惜女性的形象過於刻板,作品失之淺薄。

女教官緊接著走進第二個舞作,由鄭莉莉編作的《失去控制》。她飽受驚愕地夾處在一群頂著五顏六色的爆炸頭、彩色橫條紋服裝的舞者之間,舞者們隨著電子音樂狂亂起舞,恍如身置舞廳。

隨後,音樂一變,舞蹈的場景從現實感官進入內心世界。舞者退下彩色服飾,穿著貼身剪裁的黑色緊身衣,同時逼迫女教官也脫去身上的衣物,讓她變得跟其他舞者一樣,像一群共生的螞蟻或不知名的蟲類,在舞台上綿亙爬行。《失去控制》上下兩段差異極大,轉換之間沒有為視為同一個作品提供足夠的連結。

徐進豐的《三首詼諧曲》是三支採用了古典樂組成的芭蕾小品,風格詼諧幽默。以貝多芬入舞的小天鵝雙人舞,搭配音樂的節奏打鬥競逐,點到為止,不失粗俗。以舒伯特入舞的酒醉女子雙人舞,融合芭蕾技法的現代詮釋,頗有漫畫《澀女郎》的味道,尤其清新可人。

最後,由王美華與舞者編作的《The Other Shore》是整場演出企圖較大的作品。在類似佛朗明哥的拍擊鼓聲中,黑衣舞者由左前方逐漸往右後舞台前進,柔緩的身段,在低吟的女聲,枯枝、落葉與金澄偏暗的燈光中,營造出華美的舞台風景。但場景固然美麗,整個過渡的過程卻無法引出「彼岸」更深刻的意涵。

整場四支舞碼看下來,作品風格各異,的確呼應著徐團長求變的宣言。近幾年,首督也透過年度公演,給予不同的編舞家創作發表的空間,可謂培養後進極度用心。只是此次其他幾位編舞者的作品結構不夠紮實,創作的概念與作品實際的呈現仍有落差,或許仍待更多時間的嘗試,讓作品在實驗之後留下沉澱的金砂。

《四色風景》

演出|台北首督芭蕾舞團
時間|2011/10/02  14: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崩》在疫情中斷後再度上演,恰好成為下一個世代必須面對的提問:社會可能瓦解,制度可能崩壞,而身體往往最先回應真實;在崩解之際,身體甚至可能是唯一仍能作為政治行動的媒介。這部作品留下的不是結論,而是一種正在進行中的狀態——一個不再假裝完整、正試圖從舊訓練、舊制度與舊語言中掙脫的身體。
11月
28
2025
《崩》中舞者面對的是世界的崩解與制度殘留,身體被逼迫即時反應並掙脫訓練痕跡;而《機》中的身體則面對人工技術與外骨骼介入,需要在精密機械節律中尋找自主節奏與協作感。
11月
28
2025
這間虛擬的咖啡廳,是四位舞者生命交會的空間。咖啡粉被細心勻配成圓,成為她們生命軌跡的視覺化呈現——那個圓,象徵著起點即是終點的循環。而這場演出最動人之處,正在於它將個人的身體史轉化為集體的記憶圖景。
11月
26
2025
在原民主體性與現代性的鬥爭局勢中,始終戰鬥著要守住的,並且為了守住反而導向毀滅的,究竟會是什麼?
11月
20
2025
當《最後的隧道》借助另類的時間和空間來搭建一個想像的世界時,這樣揉合神話/末日的敘事方式,正也悄然轉動一種鬼魅時間(spectral time),不只掙脫了殖民主義的現代性機制,更通過非人(non-human)的鬼魅現身重返過去歷史造成的斷裂
11月
20
2025
整場演出令人深刻之處並非歷史檔案中的馬利亞為何,而在曼奇展現出一個舞蹈被檔案所固定,再被文化市場要求的過程,在解放坐姿舞即興性的過程中,那個原被忽視的裂縫重新浮現:我們可以如何保存舞蹈,而不讓舞蹈失去活性?
11月
17
2025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