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符號與兒童對話《海.天.鳥傳說》
6月
11
2013
海.天.鳥傳說(影響 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93次瀏覽
黃奕庭(國立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2013/06/02 14:30

開場時,四方環繞鳥兒的鳴叫,吸引大小觀眾好奇,不斷找尋聲音來源,隨著燈光、音效逐漸發生變化,此刻表演舞台正漸漸進入鳥類的魔幻境地。

《海.天.鳥傳說》運用舞蹈、偶戲、物件、音效等,呈現方式豐富,道具、服裝簡單卻明確,以部分代替全體的符號,使兒童一眼就能夠明白角色身份,例如一根美麗的羽毛即是孔雀、豔紅的頭冠代表公雞。劇中運用許多幽默的手法,加上多樣的戲劇呈現方式,讓觀眾感受多重戲劇藝術的享受,尤其對於兒童觀眾來說,豐富多變化的肢體動作、歌聲與充滿想像的物件等等的方式,再再激發兒童的幻想空間。

四個故事希望表達傳說故事中對自然和生命循環的智慧意涵,所運用的符號為故事所屬部落在大自然中代表的動物與日、月,其中四個故事皆有鳥類動物,可見鳥在劇中的「所指」代表著某種重要的意義,值得觀眾一同思考、探索。該劇以環型綠色軟墊做為觀眾席,綠色的設計代表自然與生命,環型則有著循環的符號意象,兒童觀眾坐在其中,彷彿希望將此概念傳達的對象即為在這符號中的觀眾。

該劇演出內容挑戰以往兒童劇寫實、放大的需求,採用哲理且極簡的方式呈現。導演理念為傳達傳說故事中對自然和生命循環的智慧意涵。在劇中使用多次太陽與月亮的符號、重複性的動作與台詞,象徵自然的循環。劇中物件運用變化豐富,符號的轉換運用,隨其語境變換,例如:將具體的能指-雨傘,從原先所指的船槳變換成船頭與船尾,最後再轉換為類似燈籠的符號而逐漸漂離,彷彿中國放水燈的意象。情節跳脫淺顯易懂的直線式劇情,採用哲理、極簡的符號呈現方式為兒童述說故事,在其中留下許多空白,為兒童劇發展另一類想像的可能,豐富的表演藝術呈現方式與哲理式的符號為本劇最大特點,其中許多符號令人在思索探究中咀嚼。

唯「把天升高的鳥」運用碎布製成的小鳥,飛入觀眾席,藉此與兒童做互動,但其飛行軌跡的不合理,令筆者感到稍微出戲,對於符號的傳遞有所干擾。「猴偷吃西瓜」,一開始演員將箱子推出,方式雖多樣化,但時間過久,兒童觀眾反應直接:「好煩喔!」、「推快點!」,直到演員以相撲式推法才重拾興趣。在此呈現出箱子有著極大的重量,似乎傳達箱子代表包含世界森羅萬象的意涵。劇中在此琢磨許多時間,可能採用「置於前景」的效果,來突顯此段所需思考的意義。對於兒童而言,這段冗長的時間令他們感到厭倦,所傳達的符號訊息將因此被干擾。

《海.天.鳥傳說》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
地點|台南市吳園藝文中心公會堂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每一個小故事都以鳥類為核心,演員透過聲音的模仿、歌唱與舞蹈的表現,企圖帶給台下的大小觀眾,一個獨一無二的觀戲經驗。(蔡明璇)
8月
26
2013
“Play”可說是最適合孩子的詞彙,對孩子的創造力、想像力甚至組織能力,具有很重要的影響力。影響.新劇場所製作的《海.天.鳥傳說》正是一齣發揮“Play”最大意涵的兒童劇。(黃微惠)
6月
13
2013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