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勝過內容的運動劇場《1:0》
6月
13
2013
1:0(動見体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76次瀏覽
薛西(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動見体劇團自2009年開始發展運動劇場,陸續創作出《戰》首部曲與二部曲,這次在華山上演的《1:0》即是前述兩部作品的融合,也是動見体帶出去國際巡演的版本,還有,也是我唯一看過的版本。但即使到了這一版本才進劇場觀賞,但我對這一系列文宣,演員扮成運動員的視覺形象,早已存有深刻印象,就這一點而言,也可以稱得上宣傳的成功罷。

就實踐成果來說,《1:0》通過「運動」的劇場化實驗出兩個面向;一是融入體育動作(桌球、游泳、籃球、棒球等)的肢體美學,二是「人生如競技」的比喻涵意。只是,雖說此一系列自2009年即有《戰》首部曲問世,數年後的《1:0》仍像是處於實驗中的未成品,尤其在打桌球的場景之前,前述提及的兩個面向並沒有融合得很好,多半各自分離。

職場、愛情與運動競技互相比擬,在日常生活中也時有可見,但透過劇場化手法呈現出來,顯然又有另一番趣味。無論是導演刻意放慢演員動作(譬如投擲棒球時的轉臂),同時調度燈光注射形成的寫意肢體;抑或藉由桌球、籃球等體育動作加強角色追求成功、遭遇挫折時的心理狀態,都可看出創作者在運動劇場的思考與著力。但它終究仍有不少未竟之處,包括戲裡的成功或失敗,並沒有脫離主流價值觀的籠罩,或說,關於職場人生或愛情,創作者似乎並沒有提出不同觀點的意圖,成功者依舊是為公司汲汲賣命的人,不斷fight再fight。加上我在前段提出的,由於從運動出發的肢體美學操作尚未找到順暢的結合,讓這部作品還像是個實驗中的未成品,內容(語言文本的涵意)亦相對貧弱,結果就是在形式上找到了注入運動肢體的新意,創作者亦的確指出了一種寫意風格文本的可能,但就目前為止,仍是形式勝過內容的作品。

總之,究竟在運動肢體以及日常戲劇動作之間,如何找到順暢互通的組合方式(畢竟不可能做甚麼動作都用揮棒或打拳代替),是《1:0》直接面臨的難題,也是未見交融的缺失,縱使演員整體表現平均,仍掩飾不了形式與內容無法諧和的瑕疵。

另外便是,創作者《1:0》無法解決烏梅酒廠帶給作品的空間難題,過於空曠的現場明顯扁平化了《1:0》的空間調度。然而我們別忘了,「運動」與「空間」向來十分有關,譬如棒球賽中打擊者轟出全壘打時,觀眾視線乃隨著球的飛行延展,體驗到球場的廣闊;籃球場上的三秒禁區,雙方球員爭奪籃板球時讓觀眾親感貼身肉搏般的空間爭奪等等,皆可證見兩者之間的親密互涉。而此作意圖追尋一種運動劇場的可能之時,也必然包括「空間」之向度,但從表現而論,仍僅限縮於較封閉的劇場空間運用。

《1:0》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3/06/6 19: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東3館烏梅酒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