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戲曲的傳統綻放《花囤女》
10月
01
2021
花囤女(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74次瀏覽
劉祐誠(專案評論人)

對於戲曲的經典保存或當代新編,台灣戲曲界除政府藝文相關部門在不同層面的提倡與補助外,多數戲曲從業人員也有心致力於探尋戲曲在當代的可能。目前台灣環境所擁有的不同劇種,各有表演特性,若要簡單進行辨別,每個作品的演員聲腔與音質,以及後場音樂,是個重要的分辨方法;因此,本文想先從作品中的新編聲腔,如何呈現創作者大力展現創作能力的部分討論起。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下簡稱榮興)的《花囤女》在音樂設計部分,得益於該團的藝術總監暨此作品的音樂設計鄭榮興。雖有【花屯吟】等新編聲腔,但是劇中大量使用【山歌搖板】、【平板】等常見曲調,也能聽著現時較少聽到的【五更歌】、【四空門】等不同類別的音樂。這樣的音樂風格,除了向觀眾展示客家戲作品的音樂多種風格外,劇情上也能幫助演員進行角色詮釋,例如老管家(胡毓昇飾)於開場對家內眾僕的喃喃自語、或是於劇末在樹林間的假意嗔罵,【數板】的輕快節奏,讓老管家的人物形象得以更為豐滿。除此之外,劇中兩位主角嬌妹、春妹的親生母親(吳卉卉飾),當她的公公強勢逼迫她交出自己的雙胞胎時,為了要讓這位母親充分的表達心中各種情緒交雜,鄭榮興直接用【山歌搖板】、【山歌什唸】、【山歌子】三個曲調,讓觀眾透過演員的聲音轉換,得以感受母親與孩童即將離別的悲憤情緒。

花囤女(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提供)

榮興除了有堅實的音樂設計外,該團有項重要特點:擁有一眾積極、熱情的年輕藝員。無論是前場演員,或是後場樂師,甚至是調度整齣戲的導演,都有各自出色的青年人員擔綱。以演員來說,《花囤女》的一眾年輕演員,除了在群體演出時經常出現快速的舞蹈動作,劇中演繹乙未年(1895)日本軍「無差別掃蕩」的強勢接收時,負責飾演客家人與日軍的演員們,透過他們快速、扎實的武打動作,讓觀眾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雙方的激烈戰鬥情形。只是有時候年輕的演員們可能為了積極表現,或是導演的要求,原本平常的走路動作,有部分演員都會刻意展示一、兩個前空翻。最讓筆者無法理解的是滿福(蘇國慶飾)被雷劈死前,那一大段以鋤頭代槍的武打套式動作,單看這段套式動作確實佩服該演員的做功功底;但對於角色塑造來說,並無法理解其套式動作與農夫生活的關聯。

新編戲曲不同於傳統老戲,主要由編劇擬定作品架構,並由導演讓原本的文字化為場上各項表演元素,因此相對於傳統老戲,新編戲曲更能見到編劇的創作觀點。《花囤女》沿襲編劇王瓊玲的縝密敘事編排,以「兩玉相合為一玨」為這部以嬌妹、春妹半段人生的重要意象。而在舞台呈現上,則為了表達兩個家庭的不同生活樣貌,以兩個坡度不一的平台,時而用來代表兩個不同的家庭,時而用來代表不同的價值觀,甚至藉由不同坡度的平台陳列,展示劇中聚落存有的地勢高低落差。除了用非具象的平台代表劇中各項事物外,劇中的佈景也經常扣合「分合」、「對稱」的設計理念。例如,上半場的最後一幕,其演繹內容是,兩位女主角分別於各自家中即將展開雙方的婚禮,舞台中央吊掛偌大的「囍」字,兩個字則用不同方法呈現;其中,舞台左側以紅布填實,底下窮苦人家的春妹與滿福正即將邁入幸福生活,而右側則是以鏤空的方式呈現,底下家財盈餘的嬌妹與聰敏則是準備展開不愉快的結婚生活。

此部《花囤女》是榮興與編劇王瓊玲第三次的合作作品。王氏對於筆下的女性總能用她獨特的手法,關懷時代動盪下的女性。從《駝背漢與花姑娘》(2017)、《一夜新娘一夜妻》(2020),到此部《花囤女》,同樣從尋常女性人物出發,藉此營造動盪時代時,女性面臨諸多艱難的選擇。從這樣的敘事方式,確實能夠清楚的為《花囤女》中兩位女主角提供諸多的抒情戲份。筆者較為不滿足的是,這三部作品,都能或顯或隱從演出內容見到戰爭對女性的迫害,並藉由女性角色的抒懷,期待得到觀眾的共鳴。只是這三部都以女性為敘事人物,以戰爭為敘事題材,從中得到的驚奇感越來越少。期待接下來的作品,或許可以迸發出更多面向的女性抒情作品。

榮興近年諸多的膾炙人口作品,諸如《地獄變》(2019)、《駝背漢與花姑娘》(2017),或是這次的《花囤女》。他們得到眾多的迴響定律,通常是依靠精湛的音樂編曲、抒情風格的劇本及穩健的演員表演。這樣的創作方向,與諸多新編戲曲創作團隊,致力於嫁接風格極度相異的藝術體裁確實不同。這樣的創作進程當然需要持續發展,筆者則是希望接下來的作品,能再見到更多玩轉新編戲曲元素的加入。

《花囤女》

演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時間|2021/09/24 19:30
地點|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與平鋪直敘、起承轉合的傳統大戲不同,《花囤女》特別強調了「二元」,除了劇情結構外,舞臺的主設計以兩塊分合的玉為主,讓嬌妹、春妹各站一邊演出,姊妹倆不同的處境與情感。(楊閩威)
9月
22
2021
總體來說,《花囤女》是一齣精緻細膩且富教育意義的客家戲,透過雙女主角的帶領與發展,不但為我們找到了一個對於時代的「借鏡」,更找到了一個對於時代的「致敬」。或許,我們在追尋「美滿」、追尋「良緣」的路上,在變與不變之間,在如意或不如意之間。然而,《花囤女》「兩玉相合為一玨」;「同根同枝,姐妹相依」,似乎透露著,我們是值得被愛的,而且,還有好多好多我們愛的故事,在等著我們。(李天群)
8月
31
2021
在意識形態與思想主題當道的劇場環境中(若無以上兩者,何以獲取公部門補助?),《別叫我成功》所帶來的(純粹的)娛樂效果尤為難得、可貴。在此語境下,該作品不可不謂成功。
11月
11
2025
時代越久,似乎能夠保留更多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想像;只是當這層懷舊濾鏡被剝除,又該如何面對不夠寫實的現代場景?究竟是要保留創作的虛構空間,還是在建立寫實場景時,必須更精準地掌握其中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對於戲曲而言,寫實與寫意又各自得被放在什麼位置上?
11月
10
2025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