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過第五道浪」的音樂夢想旅程《月光.海音樂會:乘風破浪》
7月
12
2023
月光.海音樂會:乘風破浪(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70次瀏覽

文 施靜沂(專案評論人) 

每年夏秋,為期三個月的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熱鬧展開,同於過去七年,月光.海音樂會、駐地創作及藝文平台同時蔚為這「從這土地上自己長出來的」【1】藝術節多元的亮點。今年策展主題「越過第五道浪」,由來於阿美族諺語中長輩對年輕人的期勉──aka lalima(不要被打敗)──要能面臨幾道小浪後較大的浪,穿過如此大浪(第五道浪)後,才有機會抵達更寬廣的海域。【2】 

首場月光.海音樂會題為「乘風破浪」,邀請都歷部落深耕跨世代音樂傳承與創作的地主隊──每天在阿美族民俗中心以傳統竹管樂器音樂演出的Amis旮亙樂團,以竹禮炮、擊樂、族語歌謠演唱開幕;當夜色漸晚,不同族群、專長的樂團、歌手輪番登場,也讓人感受到「月光.海」走過多年,慢慢從吸引觀光人潮的活動朝向別具意義的盛會,甚至成為懷抱音樂夢想的青年演出的里程碑。 

今年八場音樂會,在夏至、端午連假以「乘風破浪」、「星夜浪花」兩場次拉開序幕後,接下來由三次月圓、六個場次接棒。兩日的開幕演出,風格截然不同,後者可說是在前一日多元族群的青年以音樂「乘風破浪」後,回味上世紀的林班歌、華語、台語金曲,蘊含跨時空音樂之旅的浪漫與人情味。 

對兩場都有參與的觀眾來說,「月光.海」不只是聆聽音樂,也是紮紮實實將音樂藝文結合旅居;因為這個場地對多數觀眾來說,都須耗費車程遠道而來;來到這裡,也不(只)是在同個位置從傍晚坐到深夜;除了關注音樂演出,也觀賞天候變化、沉浸於多元的交流與相遇,連接旅人、居民的漫遊與「發現」。 

黃昏時分、海洋背景下,青春氣息的音樂情感敘事 

繼午後時光,Amis旮亙樂團以竹管樂器、吉他及優美人聲,帶來蘊含在地文化內涵的開幕後,接棒的阿美族、魯凱族女聲郭芝吟(吱吱)出身台東在地音樂世家。無論華語、魯凱語或英語歌曲,吱吱都游刃有餘亮麗呈現,展現出多個血統、生長於多元文化社會的青年,頻繁轉換於不同文化語境的生活樣貌。 

相較於不少原住民音樂人常面臨族語或華語二選一,吱吱的音樂自由跨越不同語言,常從對生活豐富的情感與感知出發,縈繞青春氣息;她似乎也將魯凱語蘊含轉喻的語言美感,【3】運用到華語音樂的創作。這次她在玫瑰色黃昏帶來新單曲〈Air Ball〉,就是用籃球的「空心球」生動譬喻情感中投籃多次,沒碰到(心上人)邊框的無奈。相較於華語情歌常以痛徹心扉的詞語堆疊苦戀,吱吱的表達是在豪邁中走出清新療癒;她的〈輕輕點播過去〉,也是舉重若輕唱出「Say Goodbye to You」,呈現對過去的告別與放手,期盼「越過第五道浪」後走出更美好的人生。 

除了創作曲,吱吱也翻唱魯凱古謠〈小鬼湖之戀〉。在這首演繹魯凱頭目之女與百步蛇聯姻的故事中,除了縈繞異族聯姻的女子離開娘家的不捨;其中的歌詞「你輕輕牽著我的手/告訴我不要害怕寂寞/你會一直一直陪著我/帶著我的愛沉入湖底中」也透過新婚夫婿對妻子的深情,呈現族人細膩深邃的情感世界。 

 吱吱的演出在明亮甜美地演繹女神卡卡探詢生命意義的〈Shallow〉後告一段落;之後登場的琴人樂坊Musicians' House,為激烈競爭後脫穎而出之「你的月光海舞台」徵選團隊;今年,琴人樂坊甫以新專輯《巾幗》獲得全球音樂獎(Global Music Awards)最佳樂團與專輯製作人銀獎,他們的演出結合戲曲、電音與流行,是不同專長的音樂青年,強碰、激盪與交融的成果。 

夜色漸深,金星.火星合月下的戲曲曲牌.電音.歷史強碰 

曾在世界音樂節演出的琴人樂坊,由戲曲專長的主奏孟谷,流行音樂專長的邱旭、戴兔子頭套演出的DJ Rabbii Poop組成。前面幾首組曲,讓人明顯感受到是在節奏明快的EDM編曲、強勁而流暢的笛聲中同步呈現當代生活的瞬息萬變與古典的韻律、氣息。之中,巧妙融合南管、琴簫與EDM的〈Blissful〉以樂曲呈現生活中的祝福;當孟谷以琴簫吹奏「風打梨」【4】,呈現秋天的明亮、蒼勁與豐收,EDM與流行編曲也為這首歌營造現當代背景,反映出古典戲曲日愈透過不同元素被重新編寫與認識的一面。 

在幾首組曲後,接下來專輯《巾幗》中的四首歌,仍是在EDM、流行音樂的元素中,凸顯孟谷明亮強勁的笛、簫演奏,也呼應他們專輯的主軸:以曲牌重現花木蘭、穆桂英、樊梨花、扈三娘四位巾幗英雄的故事。相較於黃昏時吱吱舉重若輕地梳理情感故事,琴人樂坊演繹的女性主體則如滔滔江水般壯闊,是急切中蘊含悲壯,是在危機四伏的戰場闖蕩,也可說富含搖滾、抵抗與獨立精神。 

之中,詮釋穆桂英心靈世界的〈桂英破陣〉是在講述楊門女將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的故事,如擔綱主旋律的孟谷所言,吹奏這首歌也像打仗,因為在露天場合演奏,除需完整呈現高難度演奏技巧,氣勢更不可或缺。後續的〈孀女西征〉根據樂團介紹,是講述穆桂英心事的歌曲;整首歌縈繞強烈的迷幻與飄泊感,道出失去家人的穆桂英在世界上持續征戰,心靈無所依歸的壯烈與悲涼。 

接下來的〈樊花武藝〉則從打打殺殺的戰場回歸音樂/武藝的展演與操練。此曲中,Rabbii Poop將西洋古典漂亮地融入彈奏,營造浪漫、華麗的一段旋律,帶來嶄新的聽覺體驗;歌仔戲曲調的多次重複,則生動演繹出練武和練音樂都一樣,就是透過不斷練習,才能「越過第五道浪」,邁向全新境界。 

在以音樂致敬小說、歷史中的巾幗英雄後,都蘭星空fo’is帶來的星空導覽,擔綱近五小時的音樂會中,氛圍的轉換者;其帶領觀眾透過北斗七星找北極星與天蠍座,也讓人憶起過往到蘭嶼旅行,在夏季天空看到天蠍座呈現在人們眼前。 

來自蘭嶼的搖滾樂團;御風而行的都蘭音樂青年 

主唱來自蘭嶼、由多元族群青年組成的搖滾樂團「野東西Wild Things」,去年以達悟族語專輯《溯UNDO》獲得肯定,他們這次以〈蘭嶼幣 nizpi〉開唱,猛烈批判蘭嶼受資本主義觀光影響、人們被「金錢」蒙蔽的心靈困境。「野東西」的現場演出,蔚為從憤怒、批判的蘭嶼居民視角出發,在日式搖滾的裝扮裡,感性直白地鋪陳、表達樂團團員認為重要的事。下一首〈恐怖分子〉,則在夜色中回顧都市生活的燈紅酒綠、危機四伏、年輕人化身恐怖份子的過往,也呼應專輯主軸「溯」之破壞、重生與爆發的能量;同時,酣暢釋放的搖滾也蘊含事過境遷後的雲淡風輕,約莫是在「越過第五道浪」後,感性回顧青春的無懼與衝撞。 

在「野東西」以從越南語訛音出發,耐聽感性的〈Bắt đầu từ nay〉(從現在開始)提點觀眾思索「人生該堅持下去的事情」後,他們以和故鄉、大海對話的族語歌曲〈各位啊 這就是我yaken saonam〉作結。此曲表面上在向觀眾介紹自己,但歌詞內容又充滿大海與故鄉的教誨,等於也和阿美族耆老/策展主軸的「越過第五道浪」直接對話。當歌者以半嘶吼腔呈現如下歌詞:


Gou Na Nage Men Ma La La Gu 思考著 感受著 

Ba Ga Ting Ni Ya Ma Nuo Li Ran Na 才能夠走到最後 

Ni Mu Dou Ji Ta Dou Ga Ma Jige Liou 凡事盡力後 就聽天由命 

Ba Gi ge La wu Da we Mu 跟著心的方向走【5】


既是以搖滾複述最重要的事,也是當代海洋民族青年,透過音樂實踐耆老的智慧。 


月光.海音樂會:乘風破浪(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提供)

到了都蘭部落Suming舒米恩的壓軸,蔚為站在「越過第五道浪」的浪尖遙望夢想彼方。舒米恩素來以抒情、華語流行與族語音樂為人所知,近來欲帶領部落青年,在停了三年後為重啟「阿米斯音樂節」而募資。此次舒米恩帶領部落青年kapah,身著族服,在拍手、吟唱中從觀眾席慢慢走上舞台;此刻的「月光.海」也慢慢跳脫出音樂會既定的時間表,留下來的觀眾多跟著一起吟唱、沉浸其中;在歌者搭配拿手的笛子,以出自新專輯《詠歌者》的〈好久不見了Halafinto Caay Ka Sasoaraw Kita〉跟觀眾打招呼後,下一曲〈第五道浪〉則是今年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的主題曲。 

在吉他、弦樂、鼓、鈴與近似頌缽的背景音樂下,〈第五道浪〉縈繞眾人一同出航的壯闊與寧靜;在情感滿滿的Ho Hai Yan歌聲與領唱、吆喝聲中,青年吟唱、身著族服的搖擺與音樂演奏融為一體,也讓人想起在都蘭鼻參加「阿米斯音樂節」的感動;經歌者介紹,觀眾也了解到「音樂節」不只是個人夢想,也是許多部落青年的理念;如此「多元共好」如何於都蘭土地再一次開出漂亮的花?考驗的不只是主辦團隊、部落青年與舒米恩,更攸關整個台灣社會對此有多少認同與實踐;換言之,領航音樂節也擔綱今年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代言的歌手,此刻正領銜部落音樂節夢想的風帆,盼在越過第五道浪後,體會到更開闊美好的風景。 


註解 

1、摘自SHOPPING DESIGN網站報導
2、摘自2023年「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策展論述
3、魯凱語蘊含轉喻的語言美感,若需更多例子可參照奧威尼.卡露斯盎的小說《野百合之歌》(2001)。 
4、風打梨一詞,或有秋天採收的梨子之意。傳統戲曲的演奏可參考
5、〈各位啊這就是我yaken saonam〉,《溯UNDO》(2021)音樂專輯。 

《月光.海音樂會:乘風破浪》

演出|Amis旮亙樂團、吱吱 郭芝吟、琴人樂坊Musicians' House、Wild Thing野東西、Suming舒米恩
時間|2023/06/21 17:30~21:30
地點|東管處.都歷遊客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