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演被邊緣、被展示的原住民歷史之必要《泰雅精神文創劇場》
4月
24
2023
泰雅精神文創劇場(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99次瀏覽

文 施靜沂(專案評論人) 

四月上旬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三天連演四場的《泰雅精神文創劇場》,劇本獲得2021年台灣文學獎劇本創作獎入圍。此齣舞台劇的編劇──泰雅族的游以德Sayun Nomin親自擔綱演出。然而,她所飾演的卻非──彩虹灣原住民文化村之「泰雅精神文創劇場」三人組之一,而是一位對原住民文化抱持異樣熱情,又不得其道之「台灣大學台灣文化OOXX跨域研究所」【1】碩三漢族女碩士生楊翠翠。 

究竟為何,編劇會寫出如此關乎「原漢衝突、社會結構問題」的劇本後,擔綱集荒謬、尷尬、論文悲劇於一身的「漢族」女角?同時,這位漢族女研究生還不經意和台灣文學資深學者撞名;藉此角色與劇情安排,編導意圖展開怎樣的社會批判?在以戲劇張力施展批判之餘,與過往及當前的台灣文學、文化、教育等學術語境,是否展開有前瞻性的對話? 

透過研究生前往「假山假水假原鄉」做「原住民研究」,堆疊荒謬 

全劇舞台背景,在最後一天營業的「彩虹灣原住民文化村」的「泰雅精神文創劇場」。雖然即將結束營業,但「文創劇場」三位原住民員工:看盡世間百態、總能透過《聖經》找到救贖與解套的中年泰雅女子北露(卓家安Ihot Sinlay飾)、內心充滿憤慨的中年泰雅男子哈勇(陳彥斌Fangas Nayaw飾)、年僅十四的「口簧琴王子」高彼得(張念誠Hola Taru飾)卻在最後一刻才被對講機不客氣告知。 

不過,在那名情緒豐沛的女研究生到來前,即使沒觀眾,「文創劇場」三人組卻仍敬業地跟著園區廣播的〈泰雅族歡樂歌rimuy si la rimuy yo〉和字正腔圓的華語口白,認命又略帶無奈地「演出」爸爸射箭打獵、媽媽勤奮織布、孩子篩小米之和樂融融全家福。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想到上世紀以降,原住民在日治時代曾在大阪博覽會、日英博覽會等場域「被展示」,【2】到了國民政府時期,〈我們都是一家人〉的歌詞更長年被用作族群融合的工具,在各大政治場合傳唱不朽。累積下來,在當代社會的許多華人眼中,原住民族人被視作好欺負、樂觀善良並能滿足參觀者「獵奇」想像的異族,如同「文創劇場」的哈勇,即使一肚子憤怒,但跟園區經營代表「蔣先生」對話時仍客氣地吐不出惡言,北露每逢矛盾衝突,就把《聖經》搬出,深呼吸後用「不要質疑你的神」,「馬太福音:不要為明天憂慮」堵住心中很想罵人的衝動;然而,當三人組準備打包離開,不時透過飾演「漂流木」VS. 林務局的鬥法、開開玩笑解悶,在五味雜陳【3】的情緒結束「文創劇場」的工作時,哭泣女研究生的到來雖然無法改變「結局」,卻讓事情有了奇異的發展。 

在此筆者認為,此劇藉由女研究生楊翠翠的出場──先是飽受三人組安慰,然後娓娓道來因為喜歡張惠妹,卻因卑南族人數太少轉而「研究」泰雅族的奇妙轉折,一方面彰顯出其「研究原住民」、卻不禁顯得「獵奇」的荒謬,也指出當今台灣多元族群教育的整體失衡及可能的努力方向。正因為原住民文化傳統長年來在正規教育幾乎不被一提,多數國人在成長歷程中無甚機會從觀光以外的角度認識原住民族人及其原鄉,楊翠翠才會念到碩士,還跑來「假山假水假原鄉」做「原住民研究」,遁入尷尬處境卻不自知;也正因為在台灣大學這樣的高教場域,楊翠翠若非就讀人類學系、語言學研究所或參加原聲帶社,也許念完大學都接觸不到原鄉文化。在此,編劇以楊翠翠就讀的系所名稱對話前陣子「文創、跨域」科系遍地開花的台灣高教奇觀。同時透過劇中北露、哈勇反問楊翠翠:為什麼做「原住民研究」?也讓人一窺相關領域在學界的尷尬處境,【4】更再次凸顯原住民文化傳統至今仍因歷史共業而嚴重斷裂、飄盪於正規教育的邊緣地帶,情況堪憂! 

然而,若回到「原住民文化」教什麼?或「當代原住民研究」的永續可能等課題,本戲倒無深究,只是劇中擔綱研究者的角色以突兀的大哭出場,以及劇終時,「文創劇場」眾人被卡車、垃圾車載走、徒留「泰雅」兩字供人省思的安排,可以感受到這類問題無論之於學界或民間,都不好解答。反而,劇中楊翠翠如數家珍地背誦出現有十六個台灣原住民族,太魯閣和賽德克、泰雅族「分家」的細節,但同時族語只會講mhuway su(謝謝),認真學跳泰雅舞蹈卻很難跟著音樂搖擺,同時竟能沉浸地跳完阿妹的歌的尷尬感,在在折射出當代原住民議題,無論在藝文、高等與通識教育,都有賴諸多值得學者專家、整體社會共同努力。 

在直白又尷尬的相遇中,指出「原漢和解」的可能 

綜觀全劇,雖然楊翠翠和三位泰雅族人的相遇尷尬滿溢,並夾雜著「蔣先生」透過對講機恐嚇、謾罵,筆者仍然認為,此劇編導意外呈現出原住民轉型正義的階段性結果──也就是,至今原住民族人透過當代劇場,終得以較完整地呈現族人在當代社會遭遇的歧視、惡意與排拒。雖然相關內容也見於原住民漢語文學及冉而山劇場的行為演出或行為藝術節之作,但以漢語台詞、室內劇場環境,血淋淋呈現過往漢人資本主義社會以「語言優勢」對原住民族人壓迫,大概是前所未見。不過在此,筆者好奇的是,現實生活中的「蔣先生」說話是否真如此「不雅、不堪」,以致展演「真實」之際,不得不遮蔽些許的藝術性? 

劇中的「蔣大哥」告知「文創劇場」歇業之際,除了催促「打包」,更惡狠狠地持續「關切」、追加命令:那些東西(泰雅族的服裝、口簧琴、織布機、弓箭,泰雅族老奶奶人像道具)全部丟掉!甚至在得不到滿意答案時,更毫不遮掩地指責哈勇、北露好吃懶做、喝酒,連「死番仔」都從對講機流瀉而出,相當瘋狂且驚人!然而,當我們思索,漢人管理階層是否都對原住民族人如此無禮、不尊重的同時,也慶幸於社會的進步;正因為2023年的台灣社會職場,不大有人這樣說話,所以這樣的台詞讓人感到尷尬、不適。倘若在歷史進程中,許多族人都不乏這樣的經歷,那倒又顯示出,以惡毒言語展演原漢勞資關係之必要了! 

然而,全劇除了實踐「原住民文化被外來政權、教育體制抹除」的批判,劇中女研究生訪談北露、哈勇、高彼得:「何謂泰雅精神?」的歷程,也透露多元族群對話的曙光──因為楊翠翠誤打誤撞,三位「文創劇場」成員才在這個工作最後一天,和遊客有了較「深刻」的交流。如此尷尬又不失真誠,縈繞誤讀也不乏迷思的「理解與慰藉」,也反映出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人重新認識彼此過程中的某種真實──或許縈繞狂喜、痛苦、驚嚇等種種難以言喻的情緒,最後還可能功虧一簣──如同楊翠翠「摔壞的電腦」般,在奇怪的誤解中邁向無言的結局! 


註解 

1、台灣大學無此系所。透過這樣冗長的系所名稱,編導似乎有意回應近年來,台灣各大學紛紛在科系名稱中加入文化創意、跨域等字眼,進而顯得很有「前景」的高教奇觀。 
2、相關學術論文可參酌:胡家瑜,〈博覽會與台灣原住民:殖民時期的展示政治與「他者」意象〉,《考古人類學刊》62期(2004),頁3-39。 
3、劇中,北露的台詞是「五穀雜糧」,精準地展演一種部落族人的說話特色。 
4、 當耆老凋零,部落環境快速改變,原住民研究漸漸跳脫出過往人類學式的研究後如何前瞻?值得學界集思廣益。

《泰雅精神文創劇場》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23/04/08 14: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藍盒子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當卡車駛離、舞台淨空,劇場中迴盪著哈勇的族語歌聲,劇場的時空彷彿被逆轉。觀眾進場的時候明明有滿台的「彩虹灣原住民文化村」,此刻卻空無一物。剛剛經歷兩個小時的泰雅文化真的存在嗎?劇場的戲劇時空是魔幻的,倒裝台讓觀眾時空也變得相當魔幻。此刻即將謝幕,也好像戲才正要開始。
4月
26
2023
關於裝置、聲音與真實物件的三段配置,它框限或是劃分故事中的文創劇場,與演出時的舞台劇場,甚至將想像外擴至真實世界。生態園區的空間諧擬,進階地再次以人物戲仿,虛與偽的相掩裡創造短暫的真實;角色透過自我的解嘲將生命的困境消解,但卻無力阻擋單向性話語的攻勢,造成溝通之困頓與理解的闕如;真實議題的沉重,可以經由舞台轉化為輕盈,截至曲終人散前,或許我們已經習得從主體置換為他者的觀點。
4月
24
2023
一隻蛇,完結這齣兩小時的戲:Sayun Nomin(游以德)飾演漢族女研究生,來到「彩虹灣原住民文化村」園區,受蛇驚嚇,一陣慌亂,失手摔毀存有田調資料的筆電。以這個災難為敘事收尾是本齣戲所有諷諭當中之最,應驗了戲裏曾提到「若有蛇出現,往往是祖靈有話要說」,要說什麼?嘲諷台灣近年來的原民熱,特別是學院論述或知識生產的文化掠奪,對此,我們必須給予終結,正如毀掉筆電與田調——至於消費原住民文化,在土地或經濟上對其生命權益的壓迫與剝削,那就更不用說了。
4月
21
2023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