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真宇(專案評論人)
「蚵寮漁村小搖滾」舉辦於高雄梓官蚵仔寮漁港與海灘旁,自 2012 年首度舉辦後,每隔幾年,總會以一種隨興且無法估算的腳步,在二二八前後上演。
免費的音樂演出,吸引眾人開車、騎車從各方而來,同時也吸引了居民。在蚵寮漁村小搖滾十週年的此刻,儘管疫情未歇,參與者仍在南方擁有了與海風、陽光、漁船、音樂相依的四日。儘管在這個週末,距蚵寮二十分鐘車程的高雄市中心,台灣燈會的最後一週正盛大上演;此時卻有許多人,背向燈會朝著梓官往北而來,置身於這與眾不同的音樂祭。
正因為堅持,所以與眾不同
「蚵寮漁村小搖滾」(以下簡稱「蚵」)與許多音樂祭不太一樣。沒有政府補助或標案支撐,「蚵」由地方人士籌款自辦,許多音樂人響應支持、無償演出。創辦人蔡登財所希望的,是讓更多人認識蚵寮和漁村的風情與文化,他也對青年人口流失、以及創造地方就業機會等議題相當關注。而透過入口處的展覽,地方文史也有被介紹的機會。由這幾日的人潮、觀眾的笑容,及 2015 年發行的紀錄片「蚵子寮漁村紀事」受到的好評和迴響,似乎可見:他們辦到了!
儘管上一次的「蚵」舉辦在六年之前,卻似乎與諸多音樂人和觀眾累積了情誼。本次的演出者除了第一屆以來便數次登台的阿飛西雅、麵包車樂團與拍謝少年,也包含 2014 或 2015 年曾經登台的林生祥、大竹研、農村武裝青年、陳明章,以及高雄在地樂人必順鄉村及風賴坊等等。不同於數個舞台同時演出、一刻不得閒的音樂節,「蚵」只有一個主舞台,走幾步路便有許多攤位、距離漁市也不遠。
長長的節目單,從上午一路到夜晚。儘管偶有延遲,但觀眾也絲毫不介意。晴朗的高雄、漁港與音樂,放慢一點腳步,似乎才是正確的呼吸節奏。許多聽眾找到了落腳之處,便是一整日。而群眾中,也不乏假日來此散步的居民。一位銀髮老太太停下腳步,往前看看演出間的試音,回頭望著音控台的人員,她說:「每一個演出都要重新設定,好辛苦啊。」
簡單,卻讓音樂回歸初衷
於是,被假日港口吸引的民眾,以及被音樂召喚而現身的聽眾,開始匯流。音樂祭終究不需是年輕聽團仔的專利,好向他人炫耀著獨特品味;音樂祭應該是各形各色人相逢之處。在這裡,現場音樂的獨特與親切並不互斥。簡簡單單的一個舞台,讓我們迎著夕陽與陣陣海風。
我們聽著林生祥唱著關於遊子隻身於城市打拼的「臨暗」,想著城市與家鄉間的種種,接著,他聊過去來蚵寮的記憶,悠悠唱「港都夜雨」;我們也聽著一陣子不見的薄荷葉,唱著 2005 年專輯《的士房間》裡的「愛的大未來」,而台前聽眾們一起唱著、跳著。或許在場無論是音樂人或者是聽眾,當年都曾想像過關於獨立音樂的大未來:一個在地、草根、由下而上 (bottom-up) 的音樂場景,不失為美好想像。然而,在這各國創意經濟時常校正之後再回歸,但政府的投入和引領已成必然的此刻,蚵寮的 2022 年,似乎就是那過去曾想像,那仍有獨立靈魂的未來。它彷彿是自 2012 以來,獨特演出模式與社區動能的原生地,展示對當時音樂的鄉愁。
於是,人們並未在無人機演出絢麗、煙火燦爛、人潮洶湧、水泄不通的高雄市中心多做逗留,他們駐足於一個自由而不造作的漁港,觀看用對地方的珍視撐起的一場節慶。所有的自在,都要多虧主辦者任性、熱情地、讓音樂融入在地風景。儘管他們說自己不懂音樂。
不確定下次什麼時候能再相逢,但或許能確定的是,這群把音樂一次次帶來蚵寮的人們,心裡的轟轟烈烈,可比燈會萬千煙火。
《蚵寮漁村小搖滾》
演出|
時間|2022 / 2 / 25 - 28
地點|高雄梓官蚵仔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