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中的「蚵寮漁村小搖滾2022」——音樂祭的原生地與鄉愁
3月
12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239次瀏覽

林真宇(專案評論人)


「蚵寮漁村小搖滾」舉辦於高雄梓官蚵仔寮漁港與海灘旁,自 2012 年首度舉辦後,每隔幾年,總會以一種隨興且無法估算的腳步,在二二八前後上演。

免費的音樂演出,吸引眾人開車、騎車從各方而來,同時也吸引了居民。在蚵寮漁村小搖滾十週年的此刻,儘管疫情未歇,參與者仍在南方擁有了與海風、陽光、漁船、音樂相依的四日。儘管在這個週末,距蚵寮二十分鐘車程的高雄市中心,台灣燈會的最後一週正盛大上演;此時卻有許多人,背向燈會朝著梓官往北而來,置身於這與眾不同的音樂祭。


正因為堅持,所以與眾不同

「蚵寮漁村小搖滾」(以下簡稱「蚵」)與許多音樂祭不太一樣。沒有政府補助或標案支撐,「蚵」由地方人士籌款自辦,許多音樂人響應支持、無償演出。創辦人蔡登財所希望的,是讓更多人認識蚵寮和漁村的風情與文化,他也對青年人口流失、以及創造地方就業機會等議題相當關注。而透過入口處的展覽,地方文史也有被介紹的機會。由這幾日的人潮、觀眾的笑容,及 2015 年發行的紀錄片「蚵子寮漁村紀事」受到的好評和迴響,似乎可見:他們辦到了!

儘管上一次的「蚵」舉辦在六年之前,卻似乎與諸多音樂人和觀眾累積了情誼。本次的演出者除了第一屆以來便數次登台的阿飛西雅、麵包車樂團與拍謝少年,也包含 2014 或 2015 年曾經登台的林生祥、大竹研、農村武裝青年、陳明章,以及高雄在地樂人必順鄉村及風賴坊等等。不同於數個舞台同時演出、一刻不得閒的音樂節,「蚵」只有一個主舞台,走幾步路便有許多攤位、距離漁市也不遠。

長長的節目單,從上午一路到夜晚。儘管偶有延遲,但觀眾也絲毫不介意。晴朗的高雄、漁港與音樂,放慢一點腳步,似乎才是正確的呼吸節奏。許多聽眾找到了落腳之處,便是一整日。而群眾中,也不乏假日來此散步的居民。一位銀髮老太太停下腳步,往前看看演出間的試音,回頭望著音控台的人員,她說:「每一個演出都要重新設定,好辛苦啊。」


簡單,卻讓音樂回歸初衷

於是,被假日港口吸引的民眾,以及被音樂召喚而現身的聽眾,開始匯流。音樂祭終究不需是年輕聽團仔的專利,好向他人炫耀著獨特品味;音樂祭應該是各形各色人相逢之處。在這裡,現場音樂的獨特與親切並不互斥。簡簡單單的一個舞台,讓我們迎著夕陽與陣陣海風。

我們聽著林生祥唱著關於遊子隻身於城市打拼的「臨暗」,想著城市與家鄉間的種種,接著,他聊過去來蚵寮的記憶,悠悠唱「港都夜雨」;我們也聽著一陣子不見的薄荷葉,唱著 2005 年專輯《的士房間》裡的「愛的大未來」,而台前聽眾們一起唱著、跳著。或許在場無論是音樂人或者是聽眾,當年都曾想像過關於獨立音樂的大未來:一個在地、草根、由下而上 (bottom-up) 的音樂場景,不失為美好想像。然而,在這各國創意經濟時常校正之後再回歸,但政府的投入和引領已成必然的此刻,蚵寮的 2022 年,似乎就是那過去曾想像,那仍有獨立靈魂的未來。它彷彿是自 2012 以來,獨特演出模式與社區動能的原生地,展示對當時音樂的鄉愁。

於是,人們並未在無人機演出絢麗、煙火燦爛、人潮洶湧、水泄不通的高雄市中心多做逗留,他們駐足於一個自由而不造作的漁港,觀看用對地方的珍視撐起的一場節慶。所有的自在,都要多虧主辦者任性、熱情地、讓音樂融入在地風景。儘管他們說自己不懂音樂。

不確定下次什麼時候能再相逢,但或許能確定的是,這群把音樂一次次帶來蚵寮的人們,心裡的轟轟烈烈,可比燈會萬千煙火。

《蚵寮漁村小搖滾》

演出|
時間|2022 / 2 / 25 - 28
地點|高雄梓官蚵仔寮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