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真宇(專案評論人)
自 1996 年發表第一張專輯,張惠妹至今已經陪了聽眾二十六年。
她於 1997 年的第二張專輯《Bad boy》創下達到實體專輯銷售頂峰的紀錄,然後在 2009 年,她轉身成為阿密特。張惠妹的音樂事業,見證了錄音工業的興衰及轉變;載體從實體走向數位,亦陪同聽眾自年少走入中年。
2022 年,在全球仍與疫情抗戰的初春,她的「ASMR 世界巡迴演唱會」於台北小巨蛋連唱十二場,並強調沈浸式感受,以杜比式環繞音效、環繞小巨蛋的燈光視訊,令每場蒞臨的觀眾多感驚嘆。台上的樂手與合音,連同張惠妹,沒有太多點綴或者舞台調度,不間斷地唱到最後。每首歌曲的視覺設計皆精緻切題,而整場演出的情緒連貫且強烈。
用科技與情懷建構的「沈浸式體驗」
與張惠妹合作多次的音樂總監 Martin Tang,這次一如往常地創造了豐富緊湊的音樂性,並玩轉和弦與節奏變化,讓膾炙人口的歌曲有了新面貌。開場的〈母系社會〉與〈不顧一切〉,即忠實呈現了張惠妹聲音表現的細緻,與蘊含的炸裂能量;多了溫柔和傳統歌謠吟唱的〈姐妹〉,與改編無數次後,再次節奏翻轉、讓聽者跟隨擺動的〈Bad Boy〉與〈三天三夜〉相互襯托。而現場投以三百六十度環繞的,不只是由杜篤之所設計的音效,亦有以 LED 包覆場館的視覺。而投射角度豐富變幻的燈光,也創造了獨特的小巨蛋宇宙。
ASMR 演唱會限定的 NFT,巧妙引導聽眾思考聲音與人、情緒、行為的關係。「沈浸式藝術」已然成為我們時代的流行語;而耶赫(Gordon Calleja)指出,「沈浸」其實有不同的種類、概念與向度 —— 儘管在藝術實踐裡時常並陳,但理解到感官、情緒、敘事、空間認知等皆有不同的「沈浸」可能,亦幫助我們更深刻地思考沈浸式藝術的效果及意義。
在張惠妹 ASMR 演唱會裡,除了演唱會提供了感官沈浸的各種可能,在精心安排的歌單與敘事中,觀眾曾經與這些歌曲相伴的個人歷史,亦提供了情感上的沈浸,以及個人記憶與演出內容緊密相連的機會。我們記得,也因此見證了流行音樂對社會的影響。而這,更是 ASMR 獨到之處。「沈浸」不只關乎音效燈光,更因為張惠妹的音樂,輕易地引領著聽眾進入情緒的沈浸。
以「溫柔」堆疊出天后之路
除了〈藍天〉、〈聽海〉等已成為華語情歌的標誌性曲目外,張惠妹此次演唱會的歌曲,也呈現了多元的情感深度與社群連結。溫柔同理且支持同志運動的〈彩虹〉,與觸及親人離世與無常的〈身後〉,都顯示這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天后,持續用音樂觸及更廣闊深刻的議題。
張雨生的印記,在 ASMR 仍無比鮮明 —— 從她很少現場演唱,因此每個音符都無比慎重的〈孤單Tequila〉可見一斑。
張惠妹,走過了許多。2000 年因為「唱國歌」在中國市場遇重挫,2002 登上時代雜誌封面,2009 年專輯音樂使用的原住民古調獲部落授權,接著持續支持同婚與性別平權,這些都是張惠妹。當七彩的彩虹光線穿越小巨蛋空間,最終融合成一抹白,這位陪伴著台灣及華語聽眾的天后,也如那耀眼的白色光線,撼動所有人。她站在高處,且仍在顛峰中挑戰演唱會藝術的極限。
為了那道藍天,讓我們持續陪伴
在不確定感瀰漫的此刻,張惠妹依然在陪著我們。
四月份,在疫苗注射率相當普及的台灣,再次面臨一波確診人數攀升的挑戰,而 ASMR 演唱會的現場亦傳出確診足跡。去年台灣進入三級警戒的記憶仍在,但指揮中心指出,疫情警戒標準已經走入歷史;儘管疫情仍在,世界也已漸漸打開。
ASMR 持續地演出,碰巧也有了更深重的意義:面臨大時代的動盪、持續存在的疫情與不定性,十三萬人一起沈浸,絕對不只是開一場存在主義式的派對,而是讓音樂喚起記憶、釋放情緒,為了證明自己與同行曾存在於這個時代,所做的所有努力、紀念或歡慶。一場能量巨大的演唱會,也讓疫情下的人們重新定義了「一起」的意義。
或許在令人焦慮的疫情面前,音樂演出顯得可有可無,但它也真確提供了真實的集體記憶及連結。ASMR 彷彿帶給我們一則啟示:會好的,我們會穿越過這場漫長的疫情,面對不確定感的侵擾與集體的抑鬱,仍與他人一起。就像是她唱著的,在彷彿停住時間的百年大疫之中,越過了障礙與心牆,仍有一片藍天。
我們,會看見藍天的。
《ASMR 世界巡迴演唱會》
演出|張惠妹
時間|2022/4/5
地點|台北小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