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的時代,沈浸的現在 —— aMEI張惠妹「ASMR 世界巡迴演唱會」
4月
26
2022
aMEI 張惠妹 「ASMR 世界巡迴演唱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13次瀏覽

林真宇(專案評論人)


自 1996 年發表第一張專輯,張惠妹至今已經陪了聽眾二十六年。

她於 1997 年的第二張專輯《Bad boy》創下達到實體專輯銷售頂峰的紀錄,然後在 2009 年,她轉身成為阿密特。張惠妹的音樂事業,見證了錄音工業的興衰及轉變;載體從實體走向數位,亦陪同聽眾自年少走入中年。

2022 年,在全球仍與疫情抗戰的初春,她的「ASMR 世界巡迴演唱會」於台北小巨蛋連唱十二場,並強調沈浸式感受,以杜比式環繞音效、環繞小巨蛋的燈光視訊,令每場蒞臨的觀眾多感驚嘆。台上的樂手與合音,連同張惠妹,沒有太多點綴或者舞台調度,不間斷地唱到最後。每首歌曲的視覺設計皆精緻切題,而整場演出的情緒連貫且強烈。


用科技與情懷建構的「沈浸式體驗」

與張惠妹合作多次的音樂總監 Martin Tang,這次一如往常地創造了豐富緊湊的音樂性,並玩轉和弦與節奏變化,讓膾炙人口的歌曲有了新面貌。開場的〈母系社會〉與〈不顧一切〉,即忠實呈現了張惠妹聲音表現的細緻,與蘊含的炸裂能量;多了溫柔和傳統歌謠吟唱的〈姐妹〉,與改編無數次後,再次節奏翻轉、讓聽者跟隨擺動的〈Bad Boy〉與〈三天三夜〉相互襯托。而現場投以三百六十度環繞的,不只是由杜篤之所設計的音效,亦有以 LED 包覆場館的視覺。而投射角度豐富變幻的燈光,也創造了獨特的小巨蛋宇宙。

ASMR 演唱會限定的 NFT,巧妙引導聽眾思考聲音與人、情緒、行為的關係。「沈浸式藝術」已然成為我們時代的流行語;而耶赫(Gordon Calleja)指出,「沈浸」其實有不同的種類、概念與向度 —— 儘管在藝術實踐裡時常並陳,但理解到感官、情緒、敘事、空間認知等皆有不同的「沈浸」可能,亦幫助我們更深刻地思考沈浸式藝術的效果及意義。

在張惠妹 ASMR 演唱會裡,除了演唱會提供了感官沈浸的各種可能,在精心安排的歌單與敘事中,觀眾曾經與這些歌曲相伴的個人歷史,亦提供了情感上的沈浸,以及個人記憶與演出內容緊密相連的機會。我們記得,也因此見證了流行音樂對社會的影響。而這,更是 ASMR 獨到之處。「沈浸」不只關乎音效燈光,更因為張惠妹的音樂,輕易地引領著聽眾進入情緒的沈浸。


以「溫柔」堆疊出天后之路

除了〈藍天〉、〈聽海〉等已成為華語情歌的標誌性曲目外,張惠妹此次演唱會的歌曲,也呈現了多元的情感深度與社群連結。溫柔同理且支持同志運動的〈彩虹〉,與觸及親人離世與無常的〈身後〉,都顯示這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天后,持續用音樂觸及更廣闊深刻的議題。

張雨生的印記,在 ASMR 仍無比鮮明 —— 從她很少現場演唱,因此每個音符都無比慎重的〈孤單Tequila〉可見一斑。

張惠妹,走過了許多。2000 年因為「唱國歌」在中國市場遇重挫,2002 登上時代雜誌封面,2009 年專輯音樂使用的原住民古調獲部落授權,接著持續支持同婚與性別平權,這些都是張惠妹。當七彩的彩虹光線穿越小巨蛋空間,最終融合成一抹白,這位陪伴著台灣及華語聽眾的天后,也如那耀眼的白色光線,撼動所有人。她站在高處,且仍在顛峰中挑戰演唱會藝術的極限。


為了那道藍天,讓我們持續陪伴

在不確定感瀰漫的此刻,張惠妹依然在陪著我們。

四月份,在疫苗注射率相當普及的台灣,再次面臨一波確診人數攀升的挑戰,而 ASMR 演唱會的現場亦傳出確診足跡。去年台灣進入三級警戒的記憶仍在,但指揮中心指出,疫情警戒標準已經走入歷史;儘管疫情仍在,世界也已漸漸打開。

ASMR 持續地演出,碰巧也有了更深重的意義:面臨大時代的動盪、持續存在的疫情與不定性,十三萬人一起沈浸,絕對不只是開一場存在主義式的派對,而是讓音樂喚起記憶、釋放情緒,為了證明自己與同行曾存在於這個時代,所做的所有努力、紀念或歡慶。一場能量巨大的演唱會,也讓疫情下的人們重新定義了「一起」的意義。

或許在令人焦慮的疫情面前,音樂演出顯得可有可無,但它也真確提供了真實的集體記憶及連結。ASMR 彷彿帶給我們一則啟示:會好的,我們會穿越過這場漫長的疫情,面對不確定感的侵擾與集體的抑鬱,仍與他人一起。就像是她唱著的,在彷彿停住時間的百年大疫之中,越過了障礙與心牆,仍有一片藍天。

我們,會看見藍天的。

《ASMR 世界巡迴演唱會》

演出|張惠妹
時間|2022/4/5
地點|台北小巨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音樂
228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
在這場音樂會中清晰可見巴赫清唱劇中所存在的手法和素材上的多樣性。更能聽到音樂中存著新教聖詠曲與天主教複音音樂的作曲手法,在音樂形式上也隱含了義大利的協奏(唱)奏鳴曲中的重現段落形式(Ritornello form),以及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中,三個聲部對位線條的處理。
10月
14
2024
此時此刻,誰能說沈默不語的凝神傾聽,就算它是最好的方式,是古典音樂唯一的欣賞方式?
10月
12
2024
北市交今年的年度歌劇自己獨挑大梁,自製的《波希米亞人》讓樂迷得以欣賞該劇的另一個版本,然而新製作最大的挑戰在於導演使否能帶領製作團隊,提出完全不同(甚至是針對在地觀眾)的獨到見解讓觀眾有不同的體驗?反之則僅限視覺上的耳目一新。
10月
11
2024
《桃花謎》並未直面同性議題,韓沖突然接受湘雲之愛意、二人互有情意之轉折讓劇情回歸傳統生旦愛情戲,實以性別霸凌議題為主體,輕輕地觸碰到同性情誼邊界。
10月
10
2024
他用他男低音特有的音色來詮釋,更能感受到旋律中所埋藏的詩意,對生命、對記憶的那種深刻的呼喊,也為今天的這些音樂中的兒女情長和生離死別,做了最好的註解。
10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