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2月
14
2022
969
在疫情禁令與線上大資本公司宰制的雙雙窘境下,音樂人也許還有自救空間,尚需極度努力的嘗試與發展。當然,線上多人的音樂演出無法也不該取代物質的現場表演,多位評論人早已在其他表演藝術領域上著筆論述,音樂想必也絕非例外。疫情終有結束的一天,但數位時代還會永無止盡地發展下去,線上多人的音樂直播演出要如何找出自己的「調性」,才是在《點一首歌給明天》的歌唱完之後,值得我們在每一個明天不斷思考下去的。(顏采騰)
7月
16
2021
1019
上述多重條件再加上情節、氣氛刺激導向的精神細微變化,最後造就觀眾飄移、離地的身體。相異於戲院的「遠」和沉浸式演出的「近」,《感傷之旅》生產出具個體差異的、第三種持續變化中的液態距離感。(劉沁)
12月
02
2019
1008
要把故事鋪展得更戲劇化何嘗不可?裡頭有太多小小的衝突與曖昧。但與其將他們徹頭徹尾說破了,不如包藏更多暗示,那些暗示藏在演員的台詞,藏在燈光的移轉,也藏在每一段過場樂的旋律裡。(郝妮爾)
4月
03
2018
2260
縱觀全劇,戲劇當下說故事的關鍵,幾乎全部捨棄,創作者虛構了一個世界,極藝術技巧之能事,世界裡存在著寫小說的(編導),說小說的(演員),舞台上遍布訊息,從音景裡漫溢而出,卻原來主角是舞台景觀,複寫的文本還是孟若及其小說。(紀慧玲)
3月
30
2018
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