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國際與在地,線上與線下的融合爵士風景-《城市翦影 City Silhouette》
1月
20
2022
城市翦影 City Silhouette (Skyline 天際線融合爵士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1次瀏覽

林真宇(專案評論人)


軍已十八年的 Skyline 天際線樂團,深耕融合爵士(Jazz Fusion)多年,也曾獲得台灣與國外諸多獎項肯定。在去年底發行了第四張專輯《城市翦影 City Silhouette》後,Skyline 也隨即開始台灣巡演。經歷高雄與台中兩場演出,終場回到了台北。很特別的,本場次也安排了線上觀演的機會,透過線上 4K 直播,供無法抵達現場的觀眾購票線上觀賞。處於不同時區的觀眾,還可在另一時段回看演出內容。一場結合線上線下,連結場內場外的演出,在國內外疫情仍不明朗的時刻,預示了現場音樂演出虛擬整合的可能及未來。


為下一輪太平盛世,留下現場演出的獨特價值

除了 Skyline 團員,這場演出還有許多樂手加入助陣,包含也參與專輯錄音的擊樂演奏家吳政君、月琴演奏家陳妍心,以及三位客座管樂手等。此外,樂團「大象體操」也以嘉賓身份共襄盛舉,在台上共演彼此的音樂,增添了數字搖滾的力道及奔放。整場演出從音樂表現、曲目安排、直至演出者們的分享,皆連貫而溫和,精準但從容。作為觀賞者,並不難感受自己身處於一盛會中。在此盛會中,我們見證了台灣少數融合爵士樂團的另一個里程碑。

Skyline 的演出,讓我想起伊塔羅・卡爾維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中,提出的「輕、快、準、顯、繁」五篇備忘錄。這是他對文學及時代的期待與想像。而這五個準則,也相當適切地與 Skyline 的演出吻合:「輕」,為遇見編曲的挑戰舉重若輕;「快」與「準」,可見於全場節奏的韻律輕盈而精確;「顯」,在擊樂、管樂、貝斯、鍵盤及吉他的平衡中,輪番展示底蘊和顏色;而「繁」,可見於樂團與客座樂手、嘉賓豐富真摯,但不繁雜的音樂對話。若這五個形容詞,象徵了卡爾維諾對於文學作品的期待,那麼這晚 Skyline 的演出,則聽得出備戰後的全力以赴,展示並捍衛著音樂及現場演出的獨特價值。

城市翦影 City Silhouette (Skyline 天際線融合爵士樂團提供)


今日的融合爵士,還「融」得下什麼?

一九六〇年代末至一九七〇年代,「融合爵士」在爵士樂的基礎之上開始萌芽。揉合新的元素與樂風,加一點搖滾,再多一點放克,融合爵士曾象徵一個世代的自由多元,突破傳統的窠臼,並在歐美、日本等區域,百花齊放。而 Skyline 天際線樂團的演出和音樂,也反映了此脈絡,除了隱約聽見樂手們向 T-Square、Weather Report、Fourplay 等樂團投注的目光;專輯製作更和國際音樂人合作,其中包含了 Chick Corea Elektric Band 的薩克斯風手 Eric Marienthal,可見 Skyline 天際線樂團與國際音樂場景連結的企圖和能力。

同時,這場演出亦能聽見樂團對於在地和傳統文化的珍視與反思。在《城市翦影 City Silhouette》專輯中,Skyline 勇敢探索和使用臺灣傳統音樂的元素。鍵盤手蘇逸哲 Jazzy 在演出中表示,三首分別融合客家八音《鳳陽歌》、排灣族古調、恆春民謠的曲目,正是專輯曲目中在編曲上最具挑戰的。而演出《福佬民謠》曲末,月琴與板胡巧妙齊奏而與電吉他獨奏對話,更成為這份珍視與反思的動人註腳。

當今的融合爵士,已從衝撞傳統的革新,逐漸在聲音和錄音工業裡安穩成型。Skyline 的演出,似乎深刻地針對台灣音樂提出了大哉問:在全球在地化、疫情流感化的年代,音樂的世界裡,什麼是屬於我們的?而音樂,還能如何繼續自由地融合?


跨越與融合的不斷嘗試,是最美好的期待

演出尾段,團長及貝斯手利啟正 Richard 也感性提及,希望臺灣能有更多跨越樂種的合作和嘗試。此次巡迴,他們每場合作的嘉賓(例如「體熊專科」、「東京中央線」和「大象體操」)顯示了這並不只是尚未驗證的想法,而是 Skyline 已經在努力的方向。而關於跨樂種融合的嘗試,除了音樂技術、場景及產業結構上的交融也至關重要。尤其是場景,唯有它才能夠把在地社群以及跨國樂種的參與者,連結在一起。

未來,音樂將往哪去?融合爵士能否繼續在台灣生根並碰撞出更精彩的場景?這些勢必需要持續耕耘。但 Skyline 此次的嘗試,探索了文化與音樂啟蒙的根(Root),亦點出全球場景中音樂曾穿梭的路徑(Route);正因為音樂的影響和靈感從各方而來,那麼,下一站將前往哪裡,就絕對令人屏息期待。

這樣的興奮與未知,不失為此場演出帶來的美好啟示。

《城市翦影 City Silhouette》

演出|Skyline 天際線融合爵士樂團
時間|2022/1/9 19:30
地點|Zepp New Taipei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麥考伊.泰納快速切換和弦的手法,對於林奕銘領軍的樂團並不構成障礙,在爬過困難的山頭之後,團員們像是海闊天空般地自由,他們的演奏展現了輕鬆快意的氣氛。
1月
24
2025
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1月
23
2025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