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裝「異質」時間的現代性《阮是廖添丁》
4月
13
2023
阮是廖添丁(楊景翔演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56次瀏覽

文 林宗洧(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從開頭的台詞開始,我們就能聽見本劇對於「新世界」、「創造新詞」的召喚,它不僅僅指向了《廖添丁》傳說的舊戲重演,另一方面也試圖開拓觀眾對於日殖時期的複雜化認識,因此我們可以說,「新世界」不只代表著殖民現代性在台灣土地上的發芽,另一層面也是導演試圖挑戰既有呈現日殖狀態與台灣傳說故事的展演形式。若是我們從「如何」設置舞台(set the stage)的視角出發,而不只是停留在對於既有內容不夠基進、不夠貼近真實的批評,我們或許可以更深入理解為何在此時本劇仍要「再現」廖添丁的重要意義。

首先,選擇三位女性作為主角,或許並不只是「女力」的展現。Crystal和阿珠在開頭的武打戲後,阿珠說著對Crystal的愛戀,而Crystal則是說著要再找一個女性加入她們的聯盟,最後看見了有氣質的Yuri。一方面我們當然可以說以女性三人結拜來取代「廖添丁」的單人男性形象是一種挑戰既有性別氣質與階序的方式,然而另一方面,我更是從她們相互扶持,甚至在姐妹都去和男人交往時所展現出的嫉妒中,看見一種幽微的女女情誼。在殖民現代性所迎來的看似「自由開放」的男女戀愛中,我們似乎可以辨認出另一股來自本土的,難以言說的,如《失聲畫眉》般的女女情慾實踐。我們可以將此看成是一種時間性的異質,即異性戀時間與同性戀時間平行開展於殖民地台灣。

第二,本劇重新看見了傅柯式的權力機制如何作用於殖民地台灣,而不只是法農式的粗暴二分。劇情中對於台灣人與日本人的多元權力互動描寫,如:張老爺與警察署長、Yuri與作為《台灣新藝術報》記者的高女教師、Crystal與天勝師傅、張翔飛與文化協會以及他對於開飛機的夢想。這些都在指向一種網絡式的、由下而上的權力機制,而廖添丁正是在如是充滿破口卻也滿是控制的社會中才得以出現,當我們預設了日本人帶來的殖民現代性時,這些個人性的反抗也挑戰了某種線性的「現代化」時間。

第三,本劇細緻的展現了日殖時期的物質生活。這是一個有著女給與高檔咖啡店的城市,是有著許多娛樂(如魔術劇)能夠複製母國文化的殖民地,也是有著童養媳、乞丐、欺壓百姓的日本警察與向錢看齊的攤販們的落後之地。在這個城市中,雖然日本殖民政府在火車站高掛了一個時鐘,卻無法控制殖民地縫隙裡的全體經濟狀態與物質生活,而異質的時間性錯落其中。張老爺透過和殖民者合作輕易賺飽了錢,阿珠卻需要以身體與生命償還父親的債務。

最後,舞台設計成得以旋轉成不同面向的佈景,讓我們聯想到城市現代生活裡(並且呼應了魔術表演)的流動與多變性;投影幕中導演透過戲偶來模擬廖添丁的某種神諭,恰好與同樣出現在投影幕上的現代化路燈、幾何圖形,以及動漫畫角色的形象創造了巨大反差;當然,音樂設計中的雜揉(hybridity),也讓我們一窺殖民地台灣在庶民生活世界的音樂多樣性,並置了來自不同時空,也萌生於不同脈絡的音樂,凸顯出異質的「現代性」想像。

所以,或許我們可以說,本劇所「再現」的廖添丁讓我們看見的並不只是一種改寫台灣民俗傳說的嘗試,毋寧說,我們其實也在挑戰既有透過「對比廖添丁」而(被日本殖民者)創造出的台灣線性「現代性」想像,創造一個「異質」時間的新世界。

《阮是廖添丁》

演出|楊景翔演劇團
時間|2023/03/24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擁有扎實血肉的女人是否真會如此選擇,及以此彰顯自由的適當與必要性何在?
4月
28
2023
若論述女性議題為此劇作的主要企圖,那麼劇情中的角色性別、時代背景、情節設定等細節似乎沒有缺一不可的必要性,這意味著其來有自的角色原形,已經失去了作為基底的意義,再多的文獻撐腰也只能算是「志在參與」。
4月
28
2023
由於不願意簡化描述一齣載歌載舞兩小時的表演,最後回答了以上皆非。平心而論,要用一齣戲裡讓人認識歷史,創造寓意象徵,還要叫觀眾心情大樂,腎上腺素激躍,會不會太過強求?然本戲可能真的想兼顧。
4月
13
2023
除了劇情之外,本劇亦充分使用大正時期的特色:如同本劇強烈的主視覺海報,《阮是廖添丁》是將東西方與今昔元素拼貼使用的作品。戲曲與魔術、布袋戲與嘻哈,皆經過服裝、音樂和舞台設計在日治時代的脈絡下並存。
4月
13
2023
在劇中,廖添丁是由三位女主角所組成,分別來自不同背景、擁有不同個性、具備不同技能,單看任一位角色都難以將其與「反抗」做聯想,但三位通力合作後所呈現的廖添丁形象,既不會完全脫離我們對廖添丁的想像,卻又能碰撞出令人驚艷的新火花⋯⋯
4月
07
2023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