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爽劇靠攏的時代寓言《阮是廖添丁》
4月
13
2023
阮是廖添丁(楊景翔演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08次瀏覽

文 林乃文(特約評論人)

走出劇院後,有人問我看了齣什麼戲,一瞬間腦中閃過三種答案:

一,假扮美少女戰士的「島嶼政治寓言」音樂劇——三名大正時代台灣少女組成模仿犯集團,代替廖添丁懲罰那些日漸遺忘他的殖民地民眾。

二,關於一椿銀行搶案,搶的人顯得傻,被搶的人顯得笨,但搶匪們覺得很浪漫,因為她們終於做了一回廖添丁。

三,以旋轉舞台、高甜色彩、分割畫面的影像、動漫節奏呈現的娛樂時代劇,帶有歷史背景,但旨在爽快滿足鄉民式的民族情感。

由於不願意簡化描述一齣載歌載舞兩小時的表演,最後回答了以上皆非。平心而論,要用一齣戲裡讓人認識歷史,創造寓意象徵,還要叫觀眾心情大樂,腎上腺素激躍,會不會太過強求?然本戲可能真的想兼顧,開場就做出娛樂反映時代的高尚宣言,中間自比為美少女戰士,加上作者對廖添丁傳奇的深情自白,籲呼這名字到廿十一世紀都不要被遺忘⋯⋯。感覺什麼都有一點,彷彿是站在各沾一邊的交叉路口。

廖添丁在日殖官方紀錄中為「凶賊」,民間傳說裡變成「義賊」,作者要觀眾記住的,到底是還原為歷史真人的廖添丁、還是民族英雄化的廖添丁?本劇利用三個虛構的角色,輕輕閃過了這個問題。三名台灣女性——女魔術師天勝一座的弟子水晶(王世緯飾),暗戀日本教師的文青女子玉里(陳守玉飾),以及童養媳出身在街上當扒手的阿珠(吳靜依飾)——各自代表大正末期台灣不同社會階級、教育背景、生活場域的女性類型,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相遇,只可能在社會報告中被提起並論,由於仰慕廖添丁的共同點,迅速自組為模仿廖添丁犯案、希望像廖添丁一樣聲名遠播的女子團體。

其實情節裡隱藏了很多台灣史細節,只有歷史控曉得。例如少女們搶劫銀行,搭上了1920年代從日本經濟不景氣擴散到台灣本島金融圈的時事背景。只不過戲中重點在銀行是台灣人開設的,他們是幫助殖民者的資本家,因此搶劫他們便宛如行使「民族正義」般理直氣壯。至於劇中影射的台資銀行,是影射士林茶商王文長、1916年成立新高銀行的大稻埕李春生家族,還是1919年發起華南銀行的板橋林家,同樣也對不上榫、無關緊要。

又如不願繼承家業只想學開飛機的銀行家小兒子,千萬別以為這裡有向日殖時期台灣第一個飛行士謝文達致敬的意味。銀行少爺像一個不切實際的空想家,對劫匪水晶一見鐘情,被欺騙被綁架被倒掛在半空中依然開開心心,說他體會到像在天上飛一樣的自由。

同樣的愛情傻瓜還有銀行搶匪玉里,遇上日本老師就像飛蛾撲火,招出實情被軟就。為了營救圖火,魔術師女弟子水晶主演一齣魔術秀《莎樂美》,這是日本女魔術師松旭齋天勝1915年推出的成名作,她創立的天勝一座從1914到1934年之間曾十四次巡迴台灣,收個台灣女弟子也頗合情理。不過魔術秀在此只是女性「惑術」的代名詞,與大正台灣美少女戰士的設定有何關聯,也一帶即過。

所有歷史細節都像遊戲彩蛋,以不影響玩家闖關前進的速度可以輕易被滑掉,會去特意開箱的大概只有歷史控。作為通俗劇,女廖添丁們的結社動機和作案模式其實也經不起深究,但本劇並沒有叫人深究的意思。在所謂「島嶼政治寓言」的嚴肅劇和叫人腦洞大開心情大樂的通俗劇的天秤上,本劇顯然選擇歷史通俗化,試圖向爽劇一端傾斜。

從漫畫衍生的「美少女戰士」IP,原本就是穿著水手服的少女集合體,各種類型的少女會吸引到不同的消費者,如此達到消費群的最大公約數。對擁戴美戰的粉絲來說,主要是衝著偶像的魅力買單,要的是show time的爽快感;故事型態是否太樣板、是某醜化殖民者或美化被殖民者、二元對立的鄉民正義是否太扁平,都不是重點;更不會去問歷史傳奇人物「走出父兄」之後,少女化同時隨即幼體化與可愛化,象徵何種文化意義?而廿世紀那種曾經生產出義和團、日本軍國政府、希特勒納粹黨等團體的民族主義,到廿一世紀是否仍應該不做反思地膨風?

嚴肅劇場總是給人追索象徵、辯證意涵的高冷感,本劇試圖面對大眾的用心,很值得嘉勉。只是在面對競爭對象多元又多金和分眾化的娛樂市場,令人不禁想問:劇場的優勢在哪裡?當通俗劇、爽片、動作遊戲、二次元演出的內容越來越深化,象徵系統越來越綿密,有寓意豐富的彩蛋讓玩家拆解的同時,原本小眾的劇場奔赴扁平化爽劇化的反向操作,是否為明智的抉擇,值得一問。

《阮是廖添丁》

演出|楊景翔演劇團
時間|2023/03/25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擁有扎實血肉的女人是否真會如此選擇,及以此彰顯自由的適當與必要性何在?
4月
28
2023
若論述女性議題為此劇作的主要企圖,那麼劇情中的角色性別、時代背景、情節設定等細節似乎沒有缺一不可的必要性,這意味著其來有自的角色原形,已經失去了作為基底的意義,再多的文獻撐腰也只能算是「志在參與」。
4月
28
2023
從「如何」設置舞台(set the stage)的視角出發,而不只是停留在對於既有內容不夠基進、不夠貼近真實的批評,我們或許可以更深入理解為何在此時本劇仍要「再現」廖添丁的重要意義。
4月
13
2023
除了劇情之外,本劇亦充分使用大正時期的特色:如同本劇強烈的主視覺海報,《阮是廖添丁》是將東西方與今昔元素拼貼使用的作品。戲曲與魔術、布袋戲與嘻哈,皆經過服裝、音樂和舞台設計在日治時代的脈絡下並存。
4月
13
2023
在劇中,廖添丁是由三位女主角所組成,分別來自不同背景、擁有不同個性、具備不同技能,單看任一位角色都難以將其與「反抗」做聯想,但三位通力合作後所呈現的廖添丁形象,既不會完全脫離我們對廖添丁的想像,卻又能碰撞出令人驚艷的新火花⋯⋯
4月
07
2023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