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是廖添丁》:廖添丁的形象如何成為女性主義的助力
4月
13
2023
阮是廖添丁(楊景翔演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53次瀏覽

文 王莛蓁(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

儘管廖添丁只活了26年,但他未曾離開,因為其精神不滅。只要在需要他的地方,民眾便相信他的出現,人民英雄的形象深植人心。人一旦成為傳說,便是肉體短暫、靈魂永存的代表。

由楊景翔劇團演出的《阮是廖添丁》是個原創劇本,以廖添丁的生平與人民英雄的形象為基底,透過人民的口耳相傳,讓過世已十餘年的廖添丁重出江湖。故事背景訂為大正時期剛結束的1927年,日治時期下的台灣。大正時期最大特點為「和洋兼容」,此時民主主義、女性主義等新潮思想崛起,在消費文化上也多見西方的現代元素。本劇利用大正時期「大正摩登」的現象,將故事改寫成以女性為主角的俠義傳奇。一位魔術師、一位童養媳扒手、一位高中畢業的文學少女,由三位女性組成的「廖添丁」對抗著皆由男性所扮演的權威角色。

除了劇情之外,本劇亦充分使用大正時期的特色:如同本劇強烈的主視覺海報,《阮是廖添丁》是將東西方與今昔元素拼貼使用的作品。戲曲與魔術、布袋戲與嘻哈,皆經過服裝、音樂和舞台設計在日治時代的脈絡下並存。

除了大時代下廖添丁對百姓的意義外,三位主角亦各自對廖添丁抱有不同情結。魔術師Crystal在重男輕女的時代,背負著早夭弟弟的名分生活因而女扮男裝的生活,成為廖添丁亦是代替廖添丁活著;扒手阿珠是逃家的童養媳,幼時與廖添丁的邂逅是初嘗甜頭的崇拜,成為義賊的她有機會反抗社會中地位分明的現象;高中畢業的文學少女Yuri,這項成就在當年是相當不容易的。十八歲的她與廖添丁發跡的年齡相仿,她也想如廖添丁對社會有影響力。

《莎樂美》是王爾德以聖經故事為基底寫成的著名戲本,經過改編,莎樂美從原本淫穢的形象轉變成蘊含新女性主義的故事。《阮是廖添丁》劇情以魔術表演「莎樂美」作為收尾,亦使用了經典的「七重紗之舞」:看似在滿足男性的肉慾,實際上主導著事件的發展。最後的場面再次回到第一幕,五位女性齊站於舞台,享受屬於他們的勝利。

《阮是廖添丁》

演出|楊景翔劇團
時間|2023/03/24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擁有扎實血肉的女人是否真會如此選擇,及以此彰顯自由的適當與必要性何在?
4月
28
2023
若論述女性議題為此劇作的主要企圖,那麼劇情中的角色性別、時代背景、情節設定等細節似乎沒有缺一不可的必要性,這意味著其來有自的角色原形,已經失去了作為基底的意義,再多的文獻撐腰也只能算是「志在參與」。
4月
28
2023
由於不願意簡化描述一齣載歌載舞兩小時的表演,最後回答了以上皆非。平心而論,要用一齣戲裡讓人認識歷史,創造寓意象徵,還要叫觀眾心情大樂,腎上腺素激躍,會不會太過強求?然本戲可能真的想兼顧。
4月
13
2023
從「如何」設置舞台(set the stage)的視角出發,而不只是停留在對於既有內容不夠基進、不夠貼近真實的批評,我們或許可以更深入理解為何在此時本劇仍要「再現」廖添丁的重要意義。
4月
13
2023
在劇中,廖添丁是由三位女主角所組成,分別來自不同背景、擁有不同個性、具備不同技能,單看任一位角色都難以將其與「反抗」做聯想,但三位通力合作後所呈現的廖添丁形象,既不會完全脫離我們對廖添丁的想像,卻又能碰撞出令人驚艷的新火花⋯⋯
4月
07
2023
這是一個經過公部門資源培力多年的素人戲劇團隊,首次自主自發地展開了西方經典的讀劇行動旅程,從文本改編到排練、技術設計、現場執行等環節,自力完成,確屬不易
2月
17
2025
酒神消解了個體的差異,包括種族、性別或階級,是一種打破界限的集體狂歡。我認為導演在本劇中有意,用歌舞的方式讓參與者在演出過程中達到精神的統一,利用演員本身「跨文化身體」的特性,打破現代社會理性框架
2月
17
2025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