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價值與反抗情操《阮是廖添丁》
4月
07
2023
阮是廖添丁(楊景翔演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6次瀏覽

文 戴亘佑(臺灣大學法律學系)

義賊、反抗殖民、男性、暴力等詞彙構築了臺灣人心中所認識的廖添丁。楊景翔演劇團的《阮是廖添丁》,嘗試突破我們的集體記憶,以不同維度開展廖添丁的多元面向。透過「逆時鐘」的旋轉舞臺設計,暗示了時間有倒轉重構的可能性,歷史中關於廖添丁的記憶有機會被重塑;透過臺語、日語、華文的交雜對白,映照出日治時期臺灣民間社會的活潑與多元;透過歌仔戲曲、日本演歌與西方饒舌的接連演出,反映出具有豐富底蘊的臺灣文化。劇場中的一切設計都與「多元」脫不了關係,正是因為人們擁抱多元的價值,我們才有可能嘗試去思索廖添丁這個已被蓋棺定論的歷史人物,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劇情時間點設定在真實的廖添丁離世之後,開場的背景聲對三位女主角說到要掙脫傳統家庭的束縛,並踏出門外勇敢選擇自己所愛,隨著劇情發展也暗示鼓勵女主角的聲音正是真實的廖添丁,由一個生前志在反抗壓迫的人物,來提醒還活著人們要勇敢向前,頗有傳承與祝福的意味。在劇中,廖添丁是由三位女主角所組成,分別來自不同背景、擁有不同個性、具備不同技能,單看任一位角色都難以將其與「反抗」做聯想,但三位通力合作後所呈現的廖添丁形象,既不會完全脫離我們對廖添丁的想像,卻又能碰撞出令人驚艷的新火花——原來廖添丁可以是女性、可以有喜歡的對象、可以有內心掙扎的一面。

「頭顱換得自由身,始是人間一個人。」賴和詩詞中的頭顱,象徵著追求自由可能得犧牲的代價,反映出臺灣1920年代的自覺意識抬頭以及抗衡殖民政府的決心,同時本劇也將頭顱作為貫穿情節的意象,例如:劇情最後少爺的頭顱被獻給張老爺,以及劇中提及的聖經故事《莎樂美》中,希律要求要施洗約翰的頭等等。頭顱作為反抗的象徵,卻不帶一絲血腥。不同於真實中的廖添丁,劇中的廖添丁以魔術的方式對抗與官僚結合的資本家,從暴力搶奪走向施與魔術,可以回扣到本劇的核心也就是「多元」,是否反抗就只能尋求暴力、是否反抗的過程中必然要有人犧牲,本劇以輕鬆詼諧的方式向世界宣示答案為「否」,嘗試突破一切的既有標準與想像,正是本劇可以帶領觀者進行的一趟旅程。

超越固有框架並擁抱多元後,引發我一個思考——「那麼我們是誰?」我想這個問題是每代臺灣人共同思索的難題,不論是日治時期抵抗殖民的人們,還是戰後反抗不當統治的人們,更或是如今上街挑戰世俗標準的人們,生活在臺灣這片土地上的人,一再地以實際行動向世界吹響反抗的號角,並且試圖尋找集體的認同與歸屬,不同時空下的臺灣人因嘗試回答這個問題而恰好地重疊起來。《阮是廖添丁》成功映照出「阮是臺灣人」這句話中所蘊含的多元價值與反抗情操。

《阮是廖添丁》

演出|楊景翔演劇團
時間|2023/03/25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擁有扎實血肉的女人是否真會如此選擇,及以此彰顯自由的適當與必要性何在?
4月
28
2023
若論述女性議題為此劇作的主要企圖,那麼劇情中的角色性別、時代背景、情節設定等細節似乎沒有缺一不可的必要性,這意味著其來有自的角色原形,已經失去了作為基底的意義,再多的文獻撐腰也只能算是「志在參與」。
4月
28
2023
由於不願意簡化描述一齣載歌載舞兩小時的表演,最後回答了以上皆非。平心而論,要用一齣戲裡讓人認識歷史,創造寓意象徵,還要叫觀眾心情大樂,腎上腺素激躍,會不會太過強求?然本戲可能真的想兼顧。
4月
13
2023
從「如何」設置舞台(set the stage)的視角出發,而不只是停留在對於既有內容不夠基進、不夠貼近真實的批評,我們或許可以更深入理解為何在此時本劇仍要「再現」廖添丁的重要意義。
4月
13
2023
除了劇情之外,本劇亦充分使用大正時期的特色:如同本劇強烈的主視覺海報,《阮是廖添丁》是將東西方與今昔元素拼貼使用的作品。戲曲與魔術、布袋戲與嘻哈,皆經過服裝、音樂和舞台設計在日治時代的脈絡下並存。
4月
13
2023
這是一個經過公部門資源培力多年的素人戲劇團隊,首次自主自發地展開了西方經典的讀劇行動旅程,從文本改編到排練、技術設計、現場執行等環節,自力完成,確屬不易
2月
17
2025
酒神消解了個體的差異,包括種族、性別或階級,是一種打破界限的集體狂歡。我認為導演在本劇中有意,用歌舞的方式讓參與者在演出過程中達到精神的統一,利用演員本身「跨文化身體」的特性,打破現代社會理性框架
2月
17
2025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