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阮是廖添丁》析論女性主義戰術:後現代之新/自由惡女?
4月
28
2023
阮是廖添丁(楊景翔演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62次瀏覽

文 江峰(專案評論人)

新女性與自由女性(主義)──女人為何?

《阮是廖添丁》講述一九二七年,大正時代尾聲,三位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的女性因各自原因結為團夥:神秘中性的魔術師Crystal、偷盜度日的童養媳阿珠,及雄女畢業的高才文學少女Yuli。其替續廖添丁之名,踐行心中義舉。自此偷拐搶騙,戲耍無備的男人與父權社會。

細究之,三位離經叛道的女性橫空出世,有其時代基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日本開始大量出現離家的新興「職業女子」。她們大多為生計,而非女權走出家門。與此同時,「新女性」一詞亦驚世燃生。新女性的反體制意味,具政治與道德內涵:廢除禁止女性參論政治與選舉的規限,與鬆壞父權家門,使女性邁向自由。遙承易卜生(Henrik Ibsen)《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描述家庭婦女的意識覺醒,最終離家,新女性們被認為是「懷有危險思想的女人」,更懷揣與傾慕自由戀愛的美夢。【1】

回首本作,清晰可見三位女性皆追求自身理想的自由,儼然一部「女性傳奇」。【2】當初廖添丁在民間被視為義賊,其身為以暴力反抗殖民的男性,三名女性群起效仿之時,頗具自由女性主義精神:【3】挑戰父權社會的男性治理與性別不公。渴望自由、獨立、平等,消除封建、歧視與暴力,為其要義。然而,自由女性主義最常遭受批評之處,亦在此作建構的基礎上發生:認同男性價值。【4】

說起廖添丁,儘管現今其大多被視為「義賊」,在正史上日本政府將其載為「兇賊」,犯下偷竊與殺人等罪。【5】廖添丁於一九零九年身亡後,時人依其故事創作「社會刑案劇」《兇賊廖添丁》以提倡懲惡勸善,且多由流氓男性演出。後臺灣文化協會將廖添丁擢升為抗日精神領袖,而戰後則有更多以廖添丁為本杜撰之作品。【6】本作承此文化脈絡,化以女人接傳。不論如何,廖添丁終歸體制外的暴徒。劇中三位女性選擇以此兇殘形象為其自由喉舌,毋寧僅因「男人可以,女人也可以」的自由女性主義精義。

然,擁有扎實血肉的女人是否真會如此選擇,及以此彰顯自由的適當與必要性何在?將三女視為新女性與自由女性主義者之內涵與其行為並置,實難融貫。自由女性主義強調理性與制內改革。其體制外罪愆,若非真為女性自由,又能如何確實掙脫男性思維與價值?

興許,問題從來並非「可不可」,而是「為何要」。


阮是廖添丁(楊景翔演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後現代惡女:性積極女性主義的雙面刃

本作中反覆出現《莎樂美》,作為腳色間對話的符號及隱喻。莎樂美原是聖經人物,後為王爾德(Oscar Wilde)改編。其為王后與前夫所生,從小戀慕施洗者約翰。莎樂美在向其告白被拒後,從此懷恨在心。在國王生日宴上,其翩然而作「七重紗」舞,獲得國王應允滿足任何要求。莎樂美要求國王殺死約翰並將頭顱以盤呈上,再與血腥的頭顱狹昵,因而引起國王盛怒亦斬去其首。莎樂美遂成西方藝術史上遭人愛恨,邪蕩、頹廢與色情的惡女象徵。【7】

當代一眾惡女之中,屬瑪丹娜(Madonna)最醒目艷人。她化用原名聖母的純潔,轉為烈焰的蕩婦。瑪丹娜以其優異的歌舞能力與性感身軀受萬千男女追捧。自稱為「男孩玩具」的她,因訴諸對男性的性吸引力而受到女性主義團體攻訐。女性主義不得不深思自己是否漸趨陳守,跟不上這個「流行的即政治的」之時代。【8】瑪丹娜在其作品中,以後現代、非線性的混仿(pastiche)玩弄了處女與蕩婦的文化潛則。她可以是積極狂野的慾望主體,亦能作挑逗柔情的窺視客體。可說,瑪丹娜擊破了女性主義者嚴肅的形象,倡導身體自由建構、為己所用──【9】種種皆是後現代與性積極(sex-positive)女性主義之圭臬。

除外新與自由女性的形象,本作更在在注入惡女的神秘與狡黠。將《阮是廖添丁》的女性與《莎樂美》之象徵互文錯織,其恰如瑪丹娜之後現代惡女,高聲吟頌性積極的快意。莎樂美/廖添丁女子們罔顧男性們的渴求及強權,恣意揮灑慾命。Crystal結尾之魔術表演,其化身莎樂美,並重現七重紗之舞。女人以赤身裸慾點引男性躁火,遮掩大計;更以迷眼魔術與糜醉歌舞,惑誘男性。最終,全作首尾呼應,女人們齊聚舞臺,高歌歡慶自身彷若的勝利。【10】

未料,透視《阮是廖添丁》中後現代與性積極惡女主義,曖昧地面對父權,將個人愉悅置高於政治,實則從未詰問女性因何時常或終究僅能/須以身體、情慾作為戰術拐騙男人。狀似解放的性積極利刃,雙面地背叛並斲傷了女人的主體、自由與獨立──所謂性感,終由男人定義。甚至,三人看似超脫世俗與堅強特異的姊妹情誼(sisterhood),成也男人,敗也男人。後現代與性積極女性主義,營建個人主義式的自由假象,卻仍無能回應自由女性主義舊有的問題:如何掙脫男性思維與價值。

男人可從未需要以身體與性慾作為守衛自由的策略。


餘思:爽劇時代下的女性主義戰術?

《阮是廖添丁》在爽劇時代下,試圖構造混種拼貼的政治美夢。甚而,以女性本位供給臺灣當代身分認同的文化解方。野心與玩心併具,實為不易。奈何,多元的臺灣價值、艱苦的殖民情境、混雜的語言環境,最終皆遭彩蛋化與通俗化,無能深語。【11】

全作採取音樂劇形式,藉陽光笑鬧答應沉重的民族與性別大義,是否終如自身耽溺的魔術,流於蜃影?若終歸,自由女性主義的制內革命,與後現代/性積極女性主義的肉欲培力,皆非正法,逃避真實的衝撞與犧牲之詼諧嬉戲,【12】將導領臺灣的女性敘事與纏裹在外的劇場媒介鋪向何方呢?

註釋

1、 參閱茂呂美耶,《大正日本:百花盛放的新思維、奇女子》。

2、 擷取自節目單之「作品簡介」。

3、誠然,日本之新女性思潮或與歐美自十八世紀起的女性主義運動有關。然而,新女性終究與自由女性主義不同。此外,縱使兩者有關,亦不代表於一九二零年代臺灣的女人們有意識地宣稱並實踐女性主義。本文更多是引用女性主義思維分析作品與社會意義,在此辨明。

4、參閱顧燕翎,〈追求自由、平等與獨立──自由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

5、參閱徐國章,〈檔案講古—廖添丁〉,國史館臺灣文獻館,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154/2262。下載日期:2023/4/27。

6、參閱陳慧勻,〈舞台上的兇賊與義賊―評述日治至戰後的新劇《廖添丁》〉,《臺灣學研究》,第9期,頁43-62。

7、參閱凱洛‧安‧達菲(Carol Ann Duffy),陳黎、張芬齡譯,《世界之妻》。

8、參閱張小虹,〈後現代的烈焰紅唇〉,《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頁16-25。

9、參閱E. Ann Kaplan, Rocking Around the Clock: Music Television, Post Modernism and Consumer Culture (Routledge: 1987).

10、參閱王莛蓁,〈《阮是廖添丁》:廖添丁的形象如何成為女性主義的助力〉,表演藝術評論台,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comments/5d68ec34-8d34-4c02-be7c-c70d4be6e27f。下載日期:2023/4/27。

11、參閱林乃文,〈向爽劇靠攏的時代寓言《阮是廖添丁》〉,表演藝術評論台,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comments/8b68dfc7-ba8b-4714-ac73-c291285a23ad。下載日期:2023/4/27。

12、參閱戴亘佑,〈多元價值與反抗情操《阮是廖添丁》〉,表演藝術評論台,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comments/231e0d3b-d445-42f3-83dc-932edaecdfb6

《阮是廖添丁》

演出|楊景翔演劇團
時間|2023/03/25 19:30
地點|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論述女性議題為此劇作的主要企圖,那麼劇情中的角色性別、時代背景、情節設定等細節似乎沒有缺一不可的必要性,這意味著其來有自的角色原形,已經失去了作為基底的意義,再多的文獻撐腰也只能算是「志在參與」。
4月
28
2023
由於不願意簡化描述一齣載歌載舞兩小時的表演,最後回答了以上皆非。平心而論,要用一齣戲裡讓人認識歷史,創造寓意象徵,還要叫觀眾心情大樂,腎上腺素激躍,會不會太過強求?然本戲可能真的想兼顧。
4月
13
2023
從「如何」設置舞台(set the stage)的視角出發,而不只是停留在對於既有內容不夠基進、不夠貼近真實的批評,我們或許可以更深入理解為何在此時本劇仍要「再現」廖添丁的重要意義。
4月
13
2023
除了劇情之外,本劇亦充分使用大正時期的特色:如同本劇強烈的主視覺海報,《阮是廖添丁》是將東西方與今昔元素拼貼使用的作品。戲曲與魔術、布袋戲與嘻哈,皆經過服裝、音樂和舞台設計在日治時代的脈絡下並存。
4月
13
2023
在劇中,廖添丁是由三位女主角所組成,分別來自不同背景、擁有不同個性、具備不同技能,單看任一位角色都難以將其與「反抗」做聯想,但三位通力合作後所呈現的廖添丁形象,既不會完全脫離我們對廖添丁的想像,卻又能碰撞出令人驚艷的新火花⋯⋯
4月
07
2023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