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樂與南管的激盪《2020箏樂x南管【返樸歸箏】年度音樂會》
12月
07
2020
無劇照自製圖版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4次瀏覽
王亭又(高中國文教師)

「谷方當代箏界」是由國內古箏演奏家、臺南藝術大學教授黃俊錫老師所帶領的箏樂團,今年2020依舊獲選為臺南市傑出演藝團體。自2007年迄今,該團不斷地求新求變,將箏樂的延展性不斷擴充,猶記去年與偶戲、藝陣合作的驚奇,今年的節目則是與南管的結合。

南管音樂若是溯源或可從漢代相和歌開始,而隨著中原戰亂,士族南渡,於是這樣精緻的文化便被保存於較少兵燹的南方。現代箏樂遇上南管,實在是令人好奇兩者激盪的樂音。音樂會安排了〈洞天〉、〈搖曳〉、〈滿庭芳〉、〈琉璃誤〉、〈透明海〉、〈為伊吊割〉、〈忘機〉、〈四季未央〉等作品。谷方當代箏界的演奏家都是功底深厚,加之炫光箏的音響,許多曲子的旋律都相當動人。開頭的〈洞天〉由南管簫自觀眾席緩緩走向舞台,手碟空靈若谷的聲響實在是將曲子氛圍營造得十分成功,而潘杰的南管唱腔一入,使人驚艷,錚鏦的古箏相應,令人神往;〈滿庭芳〉以南管琵琶、簫與現代琵琶、簫相對照,叫人玩味不已。〈為伊吊割〉則見兩位南管音樂家的功底,如何將五娘想念陳三的心境道出;〈四季未央〉則是將箏樂與南管的特色加以揉合,既有箏樂的動人聲響,又有配合春、冬二樂章的南管唱辭,並以「下四管」中的「四塊」、「叫鑼」來呈現夏的熾熱,兼以南管簫凸顯秋之瑟瑟,箏樂與南管偶儷,恰似春夏秋冬各有繁華,令人想起「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的美好。這次箏與南管的結合,可謂將音樂文化的雅深完全展現。

本場演出都可看到企劃的用心,若是要雞蛋裡挑骨頭,大概會希望現場有投影片字幕輔助唱詞——由於南管唱腔古雅,若無接觸,恐怕還是有些隔閡。雖是陽春白雪、高山流水,但知音若不賞也殊為可惜,不過這只是姑妄言之。聆賞完之後,更是期待該團隊未來的節目,台灣箏樂的發展也許不若中國的浩蕩廣闊,但是創意與細膩一直是台灣音樂的勝場,而谷方當代箏界不斷地跨界合作,正是努力開創屬於台灣的箏樂。

《返樸歸箏》

演出|谷方當代箏界
時間|2020/11/21(六) 15:00
地點|高雄市音樂館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
這些曲目固然經典,卻絕不傳統;它奠基於我們熟悉的結構或框架,卻又能讓演奏者如曾增譯專注於各種即興變化、藉此更有創意地重塑風格。作為爵士樂歷史、文化與創新精神的載體,經典曲目不但充滿魅力,更是樂迷們進入即興世界的關鍵。
3月
25
2025
以地方民間樂團發展,南投民族管絃樂團已經是有一定水準,若要挑剔,則必須再將整體實力提升。隨說專業演奏者也並非毫無失誤,但學生的經驗則更顯不足,雖然有許多專業老師們撐場,樂曲並無太大狀況,但回歸到學生獨奏,則不免有破綻。此外,室內音樂會使用擴音容易聲部失衡,在演奏聲響上尚須斟酌。
3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