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音小子嗶叭蹦》是影響.新劇團與斯洛維尼亞的導演Peter Kus的跨界合作。Peter Kus擅長於將生活物件轉化為偶或是樂器,透過音樂的方式讓人「聽見」劇情的脈動。由於,影響.新劇團長期關注兒童及青少年議題,並以孩子作戲為初衷,卻又不同於一般的兒童劇團──以低俗的笑點來弱化孩子們的心智,而是將孩子們當成是小大人來看待,看重孩子們的創意與思考的能力。此次,企圖使用動態音樂劇場的形式,帶給孩子們全新的體驗與感受。
不同於英國的《破銅爛鐵》(STOMP)或韓國的亂打秀,《造音小子嗶叭蹦》雖然也是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來製造聲響,但裡頭還包裝了一個故事。故事的軸線極為單純,敘說一個無法用言語說話的男孩,只能藉由敲打生活周遭的物品來表現心情,眾人無法忍受他所製造的噪音,於是男孩決定離家出走,直到遇見一位女孩,改變了他的人生。
可以想見,這位男孩在生長的歷程當中,肯定受了不少的苦難。在現實的生活環境當中,我們常會遇到這樣的人──不擅長用言語表達自己,但卻在其他領域很突出的人。這些看似異於常人的人,其實也有著一顆善良的心,只是我們有沒有試圖去傾聽而已。所謂的噪音,其實也是造音,是一種表達心情的方式。我們常認為異於常人舉止的人是「怪胎」,其一種以自我中心為出發點的概念,所謂的「怪」僅是相對於我們的「正常」,我們所謂的正常在他人眼中或許也是不正常的,如果我們能夠容許別人有那麼一點點的不同,或許這個世界會更美好。
作為一齣兒童劇而言,《造音小子嗶叭蹦》以簡潔的方式述說故事,透過音樂讓孩子「聽見」角色的心情。在劇情當中不對男孩做任何價值的評斷,反而以饒富意味的角色卡,讓演員輪流扮演造音小子,藉由扮演不同的角色去體會男孩的心情,當劇中角色抽出最後一張角色卡──「如果你是造音小子呢?」拋出一個開放式的問題,對男孩不做任何的評斷。在現實的生活當中,孩子們會對異於他人的同儕直率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你好長得好奇怪!」、「我不喜歡你,你走開!」,孩子的言語多半是無心的,卻會對他人造成一輩子的傷害。但是,孩子也是聰明的,透過劇場的形式,相信他們可以領會劇中想傳達的意念──對於他人的不同,我們可以有多一點同理心。《造音小子嗶叭蹦》除了讓人看見創意與音樂的結合外,也看見了人與人之間的體諒與關懷。
Peter Kus讓我們「聽見」了劇情,不用言說,一切都在舞台上的聲響中傳遞和交流,正如同節目單上所言「用耳朵看見舞台上聲音動態呈現,用眼睛聆聽精彩動人樂章」。令人驚豔的是,舞台上的任何物件皆能發出聲響,如蘿蔔、水管、拖鞋、水桶等,使舞台上充滿劇場性及音樂性。這些物品正是我們平常習以為常,甚至當做是垃圾的物件,卻在舞台上發揮它獨特的光芒,讓人不禁思索著現今流動快速的社會形態,人們從「東西壞了修一修就好」到「東西壞了買一個新的就好」的心態轉變。
唯演員的台詞過於精煉,全劇幾乎以音樂來推動劇情,作為動態的音樂劇場形式,言語雖非必要,但若能使用得精簡又能清楚拉出故事的軸線,相信更能豐富《造音小子嗶叭蹦》在視覺與聽覺上給予我們的驚喜。而在男孩與女孩相遇的場次,雖未解釋女孩的靜默是因為耳聾或是其他原因,但相較男孩在地板上敲出優美的節奏,到了這一場為了要表現出女孩聽不見男孩製造的聲響,演員假裝很賣力的樣子卻不直接敲擊地板和吹奏樂器,其實有點令人發噱。另外,可惜的是,偶戲的部分僅出現在男孩誕生的那一場,期待能看見更多的發揮。
總體而言,《造音小子嗶叭蹦》的確讓我們「聽見」了男孩的歡樂與悲傷,在全劇僅短短六十分鐘的演出中,仿佛聽見/看見了一個美麗而動人的生命樂章。
《造音小子嗶叭蹦》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4/10/18 19: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