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奇幻的異想世界《造音小子嗶叭蹦》
10月
23
2014
造音小子嗶叭蹦(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70次瀏覽
羅揚(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研究所)

《造音小子嗶叭蹦》是影響.新劇團與斯洛維尼亞的導演Peter Kus的跨界合作。Peter Kus擅長於將生活物件轉化為偶或是樂器,透過音樂的方式讓人「聽見」劇情的脈動。由於,影響.新劇團長期關注兒童及青少年議題,並以孩子作戲為初衷,卻又不同於一般的兒童劇團──以低俗的笑點來弱化孩子們的心智,而是將孩子們當成是小大人來看待,看重孩子們的創意與思考的能力。此次,企圖使用動態音樂劇場的形式,帶給孩子們全新的體驗與感受。

不同於英國的《破銅爛鐵》(STOMP)或韓國的亂打秀,《造音小子嗶叭蹦》雖然也是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來製造聲響,但裡頭還包裝了一個故事。故事的軸線極為單純,敘說一個無法用言語說話的男孩,只能藉由敲打生活周遭的物品來表現心情,眾人無法忍受他所製造的噪音,於是男孩決定離家出走,直到遇見一位女孩,改變了他的人生。

可以想見,這位男孩在生長的歷程當中,肯定受了不少的苦難。在現實的生活環境當中,我們常會遇到這樣的人──不擅長用言語表達自己,但卻在其他領域很突出的人。這些看似異於常人的人,其實也有著一顆善良的心,只是我們有沒有試圖去傾聽而已。所謂的噪音,其實也是造音,是一種表達心情的方式。我們常認為異於常人舉止的人是「怪胎」,其一種以自我中心為出發點的概念,所謂的「怪」僅是相對於我們的「正常」,我們所謂的正常在他人眼中或許也是不正常的,如果我們能夠容許別人有那麼一點點的不同,或許這個世界會更美好。

作為一齣兒童劇而言,《造音小子嗶叭蹦》以簡潔的方式述說故事,透過音樂讓孩子「聽見」角色的心情。在劇情當中不對男孩做任何價值的評斷,反而以饒富意味的角色卡,讓演員輪流扮演造音小子,藉由扮演不同的角色去體會男孩的心情,當劇中角色抽出最後一張角色卡──「如果你是造音小子呢?」拋出一個開放式的問題,對男孩不做任何的評斷。在現實的生活當中,孩子們會對異於他人的同儕直率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你好長得好奇怪!」、「我不喜歡你,你走開!」,孩子的言語多半是無心的,卻會對他人造成一輩子的傷害。但是,孩子也是聰明的,透過劇場的形式,相信他們可以領會劇中想傳達的意念──對於他人的不同,我們可以有多一點同理心。《造音小子嗶叭蹦》除了讓人看見創意與音樂的結合外,也看見了人與人之間的體諒與關懷。

Peter Kus讓我們「聽見」了劇情,不用言說,一切都在舞台上的聲響中傳遞和交流,正如同節目單上所言「用耳朵看見舞台上聲音動態呈現,用眼睛聆聽精彩動人樂章」。令人驚豔的是,舞台上的任何物件皆能發出聲響,如蘿蔔、水管、拖鞋、水桶等,使舞台上充滿劇場性及音樂性。這些物品正是我們平常習以為常,甚至當做是垃圾的物件,卻在舞台上發揮它獨特的光芒,讓人不禁思索著現今流動快速的社會形態,人們從「東西壞了修一修就好」到「東西壞了買一個新的就好」的心態轉變。

唯演員的台詞過於精煉,全劇幾乎以音樂來推動劇情,作為動態的音樂劇場形式,言語雖非必要,但若能使用得精簡又能清楚拉出故事的軸線,相信更能豐富《造音小子嗶叭蹦》在視覺與聽覺上給予我們的驚喜。而在男孩與女孩相遇的場次,雖未解釋女孩的靜默是因為耳聾或是其他原因,但相較男孩在地板上敲出優美的節奏,到了這一場為了要表現出女孩聽不見男孩製造的聲響,演員假裝很賣力的樣子卻不直接敲擊地板和吹奏樂器,其實有點令人發噱。另外,可惜的是,偶戲的部分僅出現在男孩誕生的那一場,期待能看見更多的發揮。

總體而言,《造音小子嗶叭蹦》的確讓我們「聽見」了男孩的歡樂與悲傷,在全劇僅短短六十分鐘的演出中,仿佛聽見/看見了一個美麗而動人的生命樂章。

《造音小子嗶叭蹦》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4/10/18 19: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拉扯阿蹦的四肢時,扭動手的Khi-kha、腳的khing-khong,聽診器下的咚咚pong-pong,甚至臉、嘴唇、鼻子、口腔均各有各的韻律,連有穿衣和沒穿衣服的聲音也截然有別,豐富的節奏在在顯示人的身體就是最好的樂器。(楊麗卿)
11月
07
2014
戲中,製造聲音成為閱讀的共同言語。劇中始終沒有一個造音小子的實體樣子,這樣的創作方式,也相似於語言與聲音的狀態,進而啟發小朋友,世界上沒有正確的答案與道路,而是必須要有多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來面對接下來的真實生活。(李承曄) 
10月
27
2014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