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可以被看見《造音小子嗶叭蹦》
11月
07
2014
造音小子嗶叭蹦(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86次瀏覽
楊麗卿(高中教師)

眼睛看,耳朵聽,天經地義,然而影響.新劇場劇團卻讓觀眾用眼睛「看」聲音,再用視覺顛覆觀眾的聽覺。

《造音小子嗶叭蹦》的劇情很簡單,只是無法說話、只會嗶叭亂蹦的阿蹦的心路歷程。如果阿蹦是創造力的象徵,那麼舞台上那些獨一無二的手作樂器就是觸發驚奇最成功的觸媒。

本劇的演出手法,和中小學推行的「STOMP」計畫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鼓勵人們利用日常用品來創造音樂。劇中所用的音樂元素,計有數十種的原創樂器:鐵管笛、蘿蔔豎笛、鋼杯笛、書上琴...等等,雖非正常的樂器,但在節奏之外又加添更多如童謠般的旋律,新奇又有想像力。其中又以粗細長短不一的塑膠軟管,創造出有層次又多重交織如和絃般的音樂,最令人驚豔。導演庫斯希望讓大家「看」到音樂,這一點,無疑他是成功的。

劇中運用光影、偶與器樂交錯,這是劇團擅長的橋段。而做麵包那段,鍋碗瓢盆均化為樂器,不僅跳脫廚房用具的功能,也讓人經驗節奏的新震撼,有趣又有教育意義。母親揉麵糰時加鹽、加麵粉平常的動作、在演員深情的演出中,成了溫暖的韻律。透過演員肢體及多元變化的聲音詮釋,碗中代替麵糰的銅板、豆子也都變成「粒粒」分明輕巧可愛的樂器,最為可愛。

戲中從小紙片到光碟、椅子、書桌,看似無處不能音樂,無一不能發出聲音,實則造音的材料是經過觀察後再分類篩選的。如辦公室一幕即以紙為素材,或捲紙成笛或摺紙成扇而成的敲擊樂;學校一幕則以五金素材為主,水管吹出大象ㄅㄨㄅㄨ,錫罐刮出海豹的呼喊;醫院是以身體器官創造出最好的音效,也是最富有想像力的,表演者不僅用自己的身體來代替傳統樂器、當拉扯阿蹦的四肢時,扭動手的Khi-kha、腳的khing-khong,聽診器下的咚咚pong-pong、當然不同於各個關節的吱吱嘎嘎,甚至臉、嘴唇、鼻子、口腔均各有各的韻律,連有穿衣和沒穿衣服的聲音也截然有別,豐富的節奏在在顯示人的身體就是最好的樂器。然而儘管聲響迥異卻都自然有趣。本段最高潮是全部演員不斷拍打阿嗶身體,那奇異的聲響,讓人既憐惜又覺趣味,經音樂翻轉過的醫院,好玩又有創意。

劇中不僅讓音樂被看見,也激發出新的體驗,像阿蹦因打斷老師上課,瞬時連結觀眾的經驗,立即發出警告:會被罵、會被罰站……,然而本劇並非一味的喜樂吵鬧,也有以靜襯動的畫面如「靜默/愛」,這段是小觀眾最焦慮難安的時候,因為他們無法忍受沒有聲音的空白,但隨著劇情發展,終究他們會學到:環境中沒有聲音也是一種聲音,而靜默往往會是最大的力量。結束前,阿蹦決定敞開心胸去感受外在,於是台上或彈或拍或敲呈現心跳、走路及下雨、打雷、鳥鳴……當眾聲此起彼落之際,台下小觀眾也以腳踏出節奏與台上相互輝映,令人體悟到孩子領受到的超乎大人的想像。

本音樂劇之所以成功,最該佩服的應是那群敬業的演員,因為本劇的演員不僅要會演、會唱、還要能演奏,而他們都不是專業的音樂人,卻都完美的做到了,真不容易。影響‧新劇場每齣作品不見得都能透過文字描述清楚,但卻每每可以提供大小觀眾,現場觀看的無限想像空間,很值得推薦。

《造音小子嗶叭蹦》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4/10/19 14: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國際廳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中,製造聲音成為閱讀的共同言語。劇中始終沒有一個造音小子的實體樣子,這樣的創作方式,也相似於語言與聲音的狀態,進而啟發小朋友,世界上沒有正確的答案與道路,而是必須要有多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來面對接下來的真實生活。(李承曄) 
10月
27
2014
唯演員的台詞過於精煉,全劇幾乎以音樂來推動劇情,作為動態的音樂劇場形式,言語雖非必要,但若能使用得精簡又能清楚拉出故事的軸線,相信更能豐富《造音小子嗶叭蹦》在視覺與聽覺上給予我們的驚喜。(羅揚)
10月
23
2014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