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共同對話《造音小子嗶叭蹦》
10月
27
2014
造音小子嗶叭蹦(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47次瀏覽
李承曄(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

因為無法以語言述說答案,孩子被趕出學校,一個人沮喪的在地上。簡單的煩躁,與肢體的樣貌,反應出一種相較而言冷冽的無奈與孤單。此時演員開始敲打地板,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的製造聲響,看似單一的頻率,卻尋找某種共鳴。當原本單一的敲打聲,開始增加節奏,其他的演員同樣的以拍打加入同時。聲響一次一次的巨大,那看似孤單的個體,成了群體的孤單,沒有語言,而是聲音的對話。當聲音停止同時,這群體的狀態是否結束了,是否解脫了,也許沒有,但此刻故事也接著走下去下一個篇章。

《造音小子嗶叭蹦》是台南當地團隊影響新劇場跨國演出計畫,由斯洛維尼亞的導演與作曲家Peter Kus與台灣當地劇場人所合作創作。在Peter Kus 以音樂為劇場創作出發點的內容來說,會發現語言與肢體動作成為一種附加的指示內容,而如何去閱讀聲音與不同音色是這演出看戲重點。此外在這演出前其實有很重要的一個活動,那就是讓不同文化與創作觀點與民眾交流,在此影響新劇場做了一件很值得鼓勵的事情。首先先辦兩場演出的相關講座,接著開了給予不同年齡層的民眾工作坊。這種種活動,也許不一定跟演出有直接關係,但確實這樣的效益,讓戲劇不只是只有演出,而是回到戲劇應用與文化交流的部分。所以從這一個部分來說,這樣的跨國計畫是直接跟民眾接觸,另外對台南當地戲劇培養有相當大的幫助。對一個當地且深耕於台南的在地團隊來說,這是相當值得受到肯定的。

回到演出本身,一開始舞台中央是以方塊形體所製造出的大桌子,外頭有數張椅子。這樣的舞台看似簡單,但令人驚艷的是在接下來拼貼製造過程。一開始演出很直接的以拍打,不同節奏、聲響,讓演員一個又一個聚集在一起。當聚在一起之後,以一個玩遊戲的概念,拿起紙牌,說出通關任務,分配好演出腳色,第一場誕生由此開始。將原本放置在舞台中央的大桌子,以分開的方式,開始利用空間的概念,中間呈現一個光影的形體,圓圈與人體的樣貌。同時間一旁開始用不同的聲音,開始製造這主角形成的過程。這樣的過程,沒有言語,只有一個又一個聲音呼喚。這樣的方式,其實很真實地顯現出「出生」這件事,出生就是那麼充滿期待,如此充滿希望,但種種聲音卻也是那麼期待與怕受傷害。

故事進入下一個章節,家庭、學校、醫院,這三個部分,在此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現實生活。造音小子嘗試以聲音來對話,敲、彈、拍、吹等任何動作來製造聲音。舞台上演員分別以兩組合作,或共同合作方式,來述說故事。這裡有幾個場景很明確的確立出來,第一個是與媽媽的廚房互動,第二個是爸爸工作生活,第三個學校學習狀態。

首先在此三個場景提出些許問題,到底什麼是溝通?到底什麼是自我?同樣地,導演依舊以不同的音樂節奏性來說明場景的所要代表意涵,部分些許的對話成為指示性,部分動作成為解釋不同聲音,來與觀眾的對話方式。此外這部分也反應出某部分兒童的生活,媽媽是溫柔的、爸爸是嚴厲的、老師嚴肅的,這樣的場景企圖給兒童一種共鳴,對成人來說,這也何嘗不是你我所說的真實成長過程。此時在故事裡,也表現出造音小子孤單、沒人了解,正等待一個了解它,聽他造音對話的人事物。

生活的現狀後,造音小子因為眾人不了解,開始選擇尋找這世界。故事在此即將進入尾聲,那就是遇見生命的下個階段──愛。愛在此很特別的在於導演利用了相較於前者不一樣的手法,那就是讓聲音不再出現。遇見一個女孩,一個願意了解他的人,她握起他的手,放在耳朵的兩側。聽覺轉為視覺的靜默空間,這樣的改變,讓整場觀眾專注地看著眼前景物,並更能感受到這幸福默語。這愛的部分,其實有許多種解釋,不一定是愛情,或許只是找到一個對話的出口,而這不正是生命中,讓我們可以持續努力下去的動力嗎?

最後聲音再次出現,演員推著屬於自己的方塊、拿著樂器,開始唱著歌,開始介紹自己。我是誰,我是造音小子,我喜歡做什麼? 這樣的結語,很明確告訴觀眾,每個人都是造音小子,我們都有過這樣的孤單,但我們是否能夠度過並學會成長。而如何繼續向前,努力、勇敢、相信,這樣的生命體驗,我會覺得這是造音小子能帶給小朋友最直接的教育意義。

整體而言,這齣戲簡單,卻也因為這樣的簡單,讓不同年齡層都能有所謂的共鳴點,卻也因為生命經驗而有所不同啟發。然而語言,是否是個對話的媒介,其實在這齣戲中,製造聲音成為閱讀的共同言語。另外劇中始終沒有一個造音小子的實體樣子,這樣的創作方式,也相似於語言與聲音的狀態,進而啟發小朋友,世界上沒有正確的答案與道路,而是必須要有多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來面對接下來的真實生活。

最後如同孤單這件事,永遠陪伴自己,也只有自己,我是誰,我正喜歡什麼事情,那就去做吧! 至少我們都知道接下我們要做什麼,此時此刻,我是造音小子,所以正嘗試著為這世界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聲音。

《造音小子嗶叭蹦》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4/10/18 19:30
地點|台南市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拉扯阿蹦的四肢時,扭動手的Khi-kha、腳的khing-khong,聽診器下的咚咚pong-pong,甚至臉、嘴唇、鼻子、口腔均各有各的韻律,連有穿衣和沒穿衣服的聲音也截然有別,豐富的節奏在在顯示人的身體就是最好的樂器。(楊麗卿)
11月
07
2014
唯演員的台詞過於精煉,全劇幾乎以音樂來推動劇情,作為動態的音樂劇場形式,言語雖非必要,但若能使用得精簡又能清楚拉出故事的軸線,相信更能豐富《造音小子嗶叭蹦》在視覺與聽覺上給予我們的驚喜。(羅揚)
10月
23
2014
《喜妹夢遊仙境:兒童的焦慮劇場》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互動式的演出,成功將孩子們內心的焦慮與渴望具象化,讓他們在觀賞過程中感受到成長的力量與啟發。這不僅是一場奇幻的冒險旅程,更是一段探索自我、面對困難與追尋成長的旅程。
10月
08
2024
在這次演出中,放大的劇場空間,使得導演與舞台設計必須改變觀眾的位置與視角,讓他們從視野有限的共乘者,變成了全知的鳥瞰者,不能參與,只能旁觀。
10月
07
2024
編導並未安排更流暢且有意義的換場,彷彿唱完一首歌,然後再下另一首的前奏,這齣戲就可以準備開始進入下一段,於是《織男・彼赫巫》大概就是十一首MV的歌單播放,不需要準確連結,也無法有效縫合、或是構成「一個」完整的敘事。
10月
04
2024
《織男.彼赫巫》作為一齣主打泰雅族的原創歌舞劇,但觀點卻與一般的戲劇無異,訴說應該尊重多元性別的差異,卻並未著重在泰雅族身上的異同進行延伸;講述了織布對於泰雅族而言無可取代的獨特與意義,卻也未就此解釋男性不可織布的緣由。
10月
01
2024
《夜燈》不僅僅作品本身小而精巧,連觀眾人數也是不到五十人,因為空間有限,在小小的坐墊上互相緊挨著,形成一種親密的觀賞經驗。
9月
25
2024
綜觀三齣作品,「尋死」命題的有效,基本建立在對於勞動現狀莫可奈何的絕對信任上。然而從勞動狀態、精神缺失到尋死展演,真正具有推演關係的僅有末二者,也就是各種精神狀態的缺失才是促成死亡的動機。
9月
24
2024
一小時上下的泰國廣播電台擷取引出了討論「媒體會如何形塑國族認同?」媒體甚至含括戲劇,劇中我們像在凝視整個泰國社會,然而追根究柢我們還是在觀看導演和編劇提供的虛構的真實,這樣的思考上的錯落感好像帶出一種後設的態度又或來回辯證的關係,令人不由驚喜 。
9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