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緻而具詩意的當代即興演奏《臺北藍調 週三特演 王群婷四重奏》
5月
06
2025
臺北藍調 週三特演 王群婷四重奏(王群婷提供/攝影財哥)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93次瀏覽

文 孫秀蕙(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近年來臺灣勤於創作的貝斯手,或許可以長期鑽研非洲-古巴音樂的徐崇育為代表。透過融合不同元素,徐崇育的作品擴大了臺灣爵士演奏的語彙和範疇。本文評介的年輕貝斯手王群婷,則從四重奏編制出發,透過情感細膩的鋪陳,展現了女性爵士音樂家獨特的創作視角,4月30日在臺北Blue Note舉行的演出很生動地說明了這一切。

王群婷將這場音樂會視為療癒之旅。她說:從準備、寫曲溝通到呈現,很像是一段療程;在創作的過程中,每當寫完、確定曲子,都有一種宣洩的輕鬆感,讓她的心情特別愉快。【1】

這一場演出以〈奇巧計程車〉揭開序幕,描述的是王群婷搭計程車的經驗;低音貝斯手只要接了演出,就必需攜帶龐大的琴出門,這首曲子描述的就是搭計程車時遇到的各種狀況與故事。王群婷將這樣的體驗譜寫成音樂,作為音樂會的開場,邀請聽眾一起搭上這段旅程。〈奇巧計程車〉以拉弓旋律為前導,帶出有強烈節奏感的主題,接下來小號、鋼琴、貝斯與鼓輪流即興,作進一步的延伸,我特別喜歡小號手鄭立偉的激昂熱切的獨奏。

接下來演奏的曲子是“Woodpecker”,選自瑞典樂團「Tingvall Trio」發行於2023年的專輯 Birds。鋼琴手唐寧先是反覆演奏高音,王群婷的低音貝斯隨即加入,構成主題旋律,是一首好聽又動人的抒情之作。由於王群婷選擇以四重奏來演繹“Woodpecker”,相較於原作的三重奏,聲響更為豐富,尤其是加入小號之後,即興不但更有變化,收尾時以模仿鳥鳴的小號聲響呼應曲名,讓音樂聽起來更有意思。

樂團演奏的第三首作品是〈18030940〉。王群婷說明曲名的由來:當她完成譜寫後,抬頭看了一眼電腦螢幕,當時正好是3月18日早上9點40分。這首曲子在聲響設計上風格鮮明,洋溢著戲劇張力,融合了drum and bass的節奏架構,帶有些許噪音質地。陳奕欣打鼓靈活有勁,表現恰如其分。

接著演出的〈十二月冬〉,靈感來自王群婷某個冬日隨手記錄的一段旋律。因平日工作繁忙,王群婷習慣將腦中浮現的聲音即時記錄於電腦中,許多作品便是從這些紀錄逐漸發展而成。〈十二月冬〉是一首氣氛靜謐、節奏舒緩的作品,風格上較為貼近歐洲當代即興音樂,帶有內斂而詩意的特質。

“You Come to Me”是王群婷從英國學成歸國後創作的第一首創作,是很動聽的作品。某天早晨,王群婷發現自己在那天完全不需工作,於是決定好好度過這一天。當時住在文山區的她,選擇徒步前往華山看電影《兔嘲男孩》。那天天氣宜人,心情格外輕鬆。走在街上,她一邊觀察來往行人,一邊思索:「為什麼禮拜一也有這麼多人在街上?是不是也和我一樣休假?」那種在人群中相遇、彼此擦身而過的感受,逐漸形塑出“You Come to Me”的意象。然而電影本身描繪的是二戰的殘酷現實,觀影後返家的路上,她的情緒也從一開始的輕快,轉為複雜,這種心理上的轉折,如實地融入了音樂的起伏,表達的是一種心情的幽微變化。小號手鄭立偉的詮釋尤為出色,令人印象深刻。

〈阿德勒〉是下半場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它是一首有哲學意涵的創作,靈感來自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的思想。阿德勒主張,改變思維就能改變看待世界的角度。人不應拘泥自我,而是要主動塑造自己的未來。這首曲子正是對這種信念的詮釋,透過小號、鋼琴與貝斯的精湛即興,整體音樂聽起來有一種昇華、解放的效果。

在〈走嗎?好啊〉一曲中,鼓手陳奕欣首先進行氣勢磅礡的獨奏,展現了對節奏的自信與掌握,接續其後的是小號手鄭立偉、鋼琴手唐寧與貝斯手王群婷精湛的獨奏,他們各自展現了豐富的即興語言和張力。關於這首曲子的命名,王群婷解釋:許多時候,自己或許因為是個性隨和,常在未經思索的情形下說「好啊」,表面上似乎是答應了什麼,但其實只是一種妥協,而她則試著以音樂來捕捉這樣的心理狀態。

王群婷先前在參與其他樂團的演出時,我就已經留意到她在曲目挑選和創作風格上,特別關注當代即興音樂的發展。這次音樂會的曲目選擇了瑞典鋼琴手Martin Tingvall和美國小號手Terence Blanchard的作品,就反映出她對於這類風格作品的興趣。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我期待,未來能夠有更多像她這樣優秀的年輕樂手,積極投入創作與實驗,形塑出具特色的原創作品,開拓屬於本地的聲音風景和文化內涵。


注解

1、在演出完隔天(5月1日),王群婷向筆者說明音樂會主題。


《臺北藍調 週三特演 王群婷四重奏》

演出|王群婷四重奏
時間|2025/04/30 21:00
地點|臺北藍調(Blue Note Taipei)(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171號四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這些曲目固然經典,卻絕不傳統;它奠基於我們熟悉的結構或框架,卻又能讓演奏者如曾增譯專注於各種即興變化、藉此更有創意地重塑風格。作為爵士樂歷史、文化與創新精神的載體,經典曲目不但充滿魅力,更是樂迷們進入即興世界的關鍵。
3月
25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