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身份文化認同《我的名字,Kim》
12月
19
2024
我的名字,Kim(聚合舞 Polymer DMT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65次瀏覽

文 鄭宜芳(2021年度專案評論人)

聚合舞Polymer DMT今年在臺南藝術節與桃園鐵玫瑰藝術節同步推出的《我的名字,Kim》改編自越南裔德國記者作家Khuê Pham(也就是Kim)的半自傳小說《無論你身在何方》(Wo auch immer ihr seid),同時作者本人也參與演出是一特色。

一個出生成長求學工作於德國的越南裔德國人,因為不太會使用越南語唸自己原先的越南名字,而為自己重新取了一個發音接近的德文名字。她如何認同自己的文化與身份呢?

故事從作者在上舞台座位中朗讀揭開,舞者以日常動作搭配影像慢慢地帶出那段短暫還未受戰爭侵襲的越南生活。槍聲響起,戰事逼近,一觸即發,家族忙著將長子送出國外。此時,影像是昔時西貢街景人聲、日常百態,舞者則換穿復刻服飾於上舞台中央,以過往照相館拍攝家庭照的姿勢(端坐與站立、高低前後排列),一組姿態接著一組,彷彿相機正咔嚓咔嚓地拍著。只是,家庭成員逐漸變少。

我的名字,Kim(聚合舞 Polymer DMT提供/攝影林育全)

隨著Kim的家族故事開始層層揭露,父親如何從踏入德國留學開始,結婚生子、工作生活,努力融入德國,如聖誕節的龍蝦大餐。不曾回過越南,亦從未聯繫原鄉親人的父親,何以對遠方的戰事,從事不關己到積極發聲?只因那是自身作為雙重異鄉人於異國他鄉的位置。

在Kim的家族故事主線中,導演羅芳芸亦加入了此次合作舞者自身的家族移民故事,交互穿插。如:德國女孩從小隨母親移居日本成長求學,長大才返回德國讀大學和生活,當中從外貌、言行舉止、生活習慣乃至文化上的差異與認同的心境。如:越南裔烏克蘭籍女孩,在學校、社會講俄語,回家說烏克蘭語和越南語,並分別以芭蕾舞和現代舞演繹自身的綜合差異。又如:兩位舞者以街舞的身體展現在社會中的緊張、壓迫;或者以RAP的方式唱出西方眼光裡的東方女子幻想,並以街舞B-Girl的自我/自信態度去突破。

我的名字,Kim(聚合舞 Polymer DMT提供/攝影林育全)

有趣的是,原著小說一直存在舞台上,除開頭由作者本人朗讀,之後皆由其他舞者輪流朗讀,如同小說中所描繪的家族人口四散他鄉異國的經歷,也有部分相似於這些舞者身上。另一方面,陳成婷的舞台以空台為基底,利用可移動、可重組的道具,搭配時空穿插的歷史影像、家族影片、現場拍攝等,創造符合當下情境的場景,而桃園展演中心展演廳的舞台寛幅亦讓承載影像的布幕足夠開展。移動的道具不僅象徵著作者的家族親人不斷遷徙的路徑,亦呼應了故事中其他舞者的成長故事:隨父母家族在新的空間(space)重新建立屬於自己的棲居,逐步累積對於這個新地方(place)的情感與連結。

戰爭從來就不是乾淨的,這樣的故事多麼似曾相識,且至今仍在世界中發生。只是我們大都如同作者的叔叔所說:不曾問過。離開原生土地的上一代,在他鄉異國落地生根,繁衍下一代;因父母工作、移民等因素在陌生國度成長的孩子,他們對於戰爭、對於歷史、對於土地、對於國族的認知/認同與判斷,對於自身價值觀的形塑,與親身經歷、接收媒介、社會關係乃至政治情勢,皆有著複雜交錯的辯證關係。「『認同』是一種流動性的概念,會隨著時間與空間的變動而做潛意識上的調整」【1】,也就是說認同本身是一種動態而非靜態不變的概念。我想,這對臺灣人更有切身之體會吧。

我的名字,Kim(聚合舞 Polymer DMT提供/攝影林育全)

同時,文化的認同並非血緣繼承而來,從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的觀點來看,每個人都是一多元的主體,可以擁有多樣的文化認同。當一個人的養成背景具有多樣來源時,對於文化的想像理應有流動、彈性的特質,容許混雜並存,容許兩種文化的認同,兩種身份的認同,可以同時存在。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注解

1、蔡明燁。2002。〈國家主義、國家認同與臺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47期,頁52。

《我的名字,Kim》

演出|聚合舞 Polymer DMT
時間|2024/11/10 14:30、11/16 14:30
地點|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桃園展演中心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