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樂‧震撼《陣頭傳奇》
11月
06
2018
陣頭傳奇(臺灣國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69次瀏覽
陳姵霖(專案評論人)

臺灣國樂團為文化部所屬的國家級國樂團,九天民俗技藝團為源自傳統廟會轉型的演藝團體,近年來九天民俗技藝團不斷發展創新演出,除了致力保存傳承臺灣的民俗技藝,也常受邀到學校與鄉鎮演出。與臺灣國樂團再次合作,是九天民俗技藝團繼2012年兩團於國家音樂廳合作後,相隔六年再度攜手。今年的演出,增加了影像、舞蹈,並融合迎神、八家將、操偶、祭拜等傳統元素。演出曲目內容豐富,從扮仙到北管鼓吹,各式廟會音樂都有,包括嗩吶協奏曲《扮仙》、宗教味濃厚的《陣》、陣頭文化為素材的《尬陣》、《北管印象》,神祕又嚴肅的《八家將》、可愛又逗趣的《太子》,以及壓軸氣勢磅礡有力的《陣頭傳奇》等。

多首曲目令筆者印象深刻,一開場的《祭天》將四位嗩吶演奏家安排在舞台的二樓兩側,當嗩吶吹奏揚起,整個音樂環繞在表演廳中,且演出又加入祭拜儀式,不僅將神桌搬進表演廳,舞者還持香,隨著音樂舞動肢體,象徵祈求演出順利,為音樂會增添不少寫實氣氛。三太子又稱中壇元帥,在台灣的民間信仰具有崇高地位,作曲者將《太子》曲風可愛化,並搭配電音元素和爵士鼓即興,有時三太子偶還跑上舞台,擺動可愛的舞步,背景畫面也是三太子動畫,整體視覺聽覺既新奇又動感。《八家將》表現多元跨界,運用不和諧音程堆疊旋律,造就神秘感,加入的現代舞與八家將的跳陣走位動作毫無違和感,令人感受莊嚴又震撼氣氛。

櫻井弘二創作的《陣頭傳奇》是世界首演,同時作為壓軸,曲風選用臺灣在地音樂素材,如大眾耳熟能詳的北管旋律。但最大特色,是鼓樂與國樂團之間的音樂彼此呈現對位的演奏手法,當九天民俗技藝團演奏完主旋律,國樂團以模進的方式隨之演奏,兩者之間產生交互影響又參差錯落的音樂旋律,從第一段競奏,到後段互相襯托,兩團各有展現,相容又獨立,讓人聽了非常過癮。特別是鑼鼓節奏鏗鏘有力,帶動雙方較勁、呼應、鼓動的氛圍,為音樂會劃上完美句點。

但當天燈光有些狀況,比如演奏《北管印象》時,樂曲風格偏向寧靜,燈光選用奇特的綠色且一直旋轉,造成整體視覺凌亂,甚至在演奏中燈光還打至觀眾席,令人感到不適。又比如演奏《陣頭傳奇》時,燈光換場速度稍慢於樂曲,兩者之間的配合出現落差。

本場音樂會以國樂和民間傳統樂為主體,結合不同樂種和藝術〈舞蹈、操偶、祭拜〉,散發出濃濃的臺灣特有廟會文化,展現在地風味。選曲編排也很用心,編曲精緻又兼具特色,對國樂來說,是相當親民的呈現,期待未來台灣國樂團能有更多元化的跨界演出,讓觀眾認識不一樣的國樂表演風格。

《陣頭傳奇》

演出|臺灣國樂團、九天民俗技藝團
時間|2018/10/19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