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求完美,瑜瑕難掩-國立臺灣交響樂團開季音樂會《西城故事》
9月
18
2018
愛與宿命的終極試煉─西城故事(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34次瀏覽
武文堯(專案評論人)

今年(2018)適逢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百歲誕辰,世界各大樂團紛紛響應了這股「伯恩斯坦熱」風潮,排出了與他相關的節目。臺灣樂團也呼應了這樣的潮流,伯恩斯坦這位集指揮、作曲、鋼琴家等身份於一身的天才型音樂家,其作品頭一次這麼密集的出現在臺灣樂團樂季節目中。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TSO)2018/19樂季開季音樂會,選擇了搬演伯恩斯坦經典之作—音樂劇《西城故事》。由於版權問題,團方只能捨棄原先規劃的「音樂劇」版本,不得不妥協、以音樂會形式呈現。雖然是「音樂會形式」的音樂劇,卻顯得有些名不符實—團方找來了陳思照導演,增加了一些簡單的舞台走位、戲劇動作等,甚至還有燈光、背後投影幕等設計,所以這次的演出不完全是靜態的音樂會,而是在有限的條件內,做最大的努力克服種種限制。

國台交對於《西》劇的製作、演出相當用心,此次樂團與歌手在演出上均有著很好的發揮、表現,不過對比聽覺上所得到的享受,視覺上所見到的戲劇呈現,卻讓筆者感到有些失望。首先,雜亂無章的燈光設計十分干擾音樂的進行,五顏六色的燈光使人眼花撩亂,更令人疑惑的是,有些時候打在演唱者身上的燈光突然熄滅,之後又亮起,燈光與音樂不只配合度不足,有些地方還是相悖的。除了燈光設計之外,戲劇的調度也不甚順暢,像是GALA演唱會、一段接一段、演唱者依序上台,前後的關聯性不足,更遑論完整的戲劇設計。演員的走位與肢體動作略顯生疏,整體來說在戲劇上是相當凌亂、不完整的。尤其飾演幫派成員的NTSO臺青合唱團,在運動館舞會場景(Dance at the gym)的表現,令筆者感到相當困惑:究竟是要「演」還是「不演」?部分女生隨著音樂扭腰擺臀起來,另一部分女生顯然有些羞澀而放不開,彆扭的擺動著身體;男生的狀況更為嚴重,有些後排的團員索性直接筆挺地站著,而此時樂團正在演奏熱力四射的「曼波舞曲」(Mambo)。如此突兀的場景,不是發生在高中戲劇般的排練課,而是國家歌劇院的正式表演中。顯然地,導演必須負起這個責任。

除了差強人意的戲劇呈現之外,說書人蔡奇璋的加入又是干擾音樂的一例。伯恩斯坦已經為此音樂劇寫下了極為動人的音樂,而故事本身簡單明瞭的劇情配合著作曲家的音樂,可說是雅俗共賞、容易了解。在上下半場開頭分別登場的說書人,又像是說書人又像是導聆者(製作單位定位為導聆人),然而他所說的內容幾乎是抽象、曖昧的文字,原本簡單的劇情被咬文嚼字一番後,反而令觀眾更困惑,既不是說書人交代劇情,也不是導聆。蔡奇璋身穿莎士比亞時代的衣服,更令人感到驚訝:《西城故事》雖從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改編,然而其時代背景卻是20世紀的紐約街頭!筆者認為,說書人的加入是畫蛇添足,毫無意義的安排。

撇開戲劇呈現不盡人意,在音樂上仍不失為一次優異的演出。澳門指揮廖國敏曾在去年首次與國臺交合作,身為臺灣女婿的他,自然與臺灣樂團、聽眾有著獨特的默契。熱情洋溢、渾身是勁的廖國敏,指揮伯恩斯坦的《西城故事》應是相當合適的。在廖國敏的引導下,國臺交成功展現了活潑的一面,將《西》劇中一些歡快、舞蹈段落做了精彩的處理,不過臺中歌劇院乾澀的音響效果多少影響了音樂的傳達。伯恩斯坦曾深入研究屬於美國的音樂語彙,從印地安曲調、黑人音階等角度省思、分析,最終發現爵士樂(JAZZ)才是最能代表美國精神、屬於美利堅全體國民的音樂記憶。伯恩斯坦的作品,多多少少都帶有著爵士的有機素材,《西》劇更是重用了爵士樂,爵士樂成為全劇的一大主角。國臺交團員雖然各個臥虎藏龍,不過畢竟不是爵士樂的專門樂手,因此有時候並不能正確的演奏出應有的味道。

此次演出共有兩組卡司、分別在兩天演出。筆者欣賞的場次主角為男高音簡崇元(飾演Tony)與女高音黃莉錦(飾演Maria)。簡崇元於上個樂季與國台交展開合作(普契尼歌劇《托斯卡》)後,再度與國臺交攜手,並首次挑戰第一男主角。一開始略顯緊張而有些舒展不開,第一首登場的樂曲〈something’s coming〉是一首不容易演唱的樂曲,快速度、多音節、重音與節奏均有些複雜,要將它唱得好相當不容易。當天簡崇元的演唱在快速音群的地方稍顯吃力,不過卻始終維持著漂亮的高音。有些段落低音顯得不夠下去,導致音準產生些微誤差。簡崇元的高音溫暖、細緻,在演唱〈Maria〉一曲時,便能有所發揮。他基本上抓住了Tony一角的精神,在演技、走位上都有著用心的詮釋,不過Tony在原劇中定位是土生土長的「紐約客」(New Yorker),對比簡崇元在對白上的英語發音,或許成了一個破綻。

女高音黃莉錦十分擅長於演唱抒情女高音的角色,此次挑戰演唱音樂劇,其表現是出色、精彩的。帶有「波多黎哥腔」的甜美音色,十分成功的刻畫了女主角天真、單純的性格。尤其在〈I feel pretty〉一曲中,舉手投足間均散發著活潑、機靈的特質。此次演出的歌手素質參差不齊,除了兩位主角、飾演Riff的葉展毓、飾演Anita的陳靄齡等主要角色有著精彩的演唱外,其他小角色(主要是幫派成員、女生群)均是年輕學生擔任(他們屬於NTSO臺青合唱團),論起演技、演唱水平自然與主要角色有著一定的落差。因此在一段精彩的重唱曲〈Tonight〉便顯得有些混亂,許多細節被忽略掉了。飾演Anita的陳靄齡音樂劇演出經驗頗為豐富,此次的演出算是十分精彩,〈America〉一曲雖然有些微的音準問題,但唱作俱佳,讓人印象深刻。

整體來說,此次演出給人的印象像是一次優秀的學生製作般,燈光、服裝、走位像是高中、大學音樂劇社團的演出水準,不過指揮、樂團與主要歌者的表現是優異的。筆者看到了樂團力求完美呈現所付出的努力,也見到了歌手認真專業的一面,不過同時也突顯出台灣音樂劇文化的不足,整個製作存在著相當大的問題。

「我相信人。我對於人的感覺、關愛、需要和敬重高於一切….」,【1】伯恩斯坦廣大的胸襟與其音樂藝術,透過我們一次次上演他的作品而能讓更多人慢慢體會,筆者很高興台灣趕上了這股伯恩斯坦熱潮,至少使得臺灣在國際樂壇上沒有缺席。

註釋

1、詳見《伯恩斯坦創見集》,伯恩斯坦著,林元譯,智庫文化出版,頁151

《西城故事》

演出|廖國敏、簡崇元、黃莉錦、陳思照、蔡奇璋等與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時間|2018/09/09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