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化的人聲,隱蔽的觀看《Asthma》、《解鈴還須繫鈴人》
6月
29
2020
解鈴還須繫鈴人(酸屋提供/攝影劉耀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99次瀏覽

吳思鋒(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這兩場演出來自「◢鏈反應▮網溪犯醉▮臨場展演暨戶外拍攝計畫◢」,為「酸屋」策畫,涵括文件、錄像、論壇、展演的「鏈反應」中的臨場展演單元,但僅為其中之二,該臨場展演接連於五月末兩日,在永和的綠光河岸公園表演。場所的選擇與中正橋的拆除及新建工程有關,公園、溪與橋的共存其實也共構了一組城市與自然的弔詭與矛盾景觀;而中正橋的拆除及新建工程,則再度確認為了便利文明的交通之「接」,交換的是文化之「斷」,我們越想括寬馬路、改善交通,讓一切更加現代化,越是讓現代化變成切割時間、記憶與歷史銜接的工具。

城市公園時常被冠以「都市之肺」,象徵它的調節意涵,強化了它在城市與自然之間的銜接作用,在這樣的語法裡,和諧大於衝突,但陳俊宇的 《Asthma》和李敏如的《解鈴還須繫鈴人》顯然不同意這個說法,甚至這兩個表演後來「偶然」引起的民眾檢舉,反而進一步變成與創作者同在,共同消解了「都市之肺」的語法,或反證了將綠光河岸公園做為過渡空間的展演性。

陳俊宇應該是比公開發布的時間還要更早,就頂著豔陽在一座小丘,對著中正橋的方向原地跑步,持續四、五個小時,中間可以喝水,可以不用跑的,用走的,透過徒勞、重覆的行為,化身荒謬的景觀,身體是唯一的材料。創作者極度消耗體能的行為,不停製造呼吸聲與喘息聲,且通過麥克風與擴音設備,影響公園裡的人;擴音的「人聲」逐漸製造不安、恐怖,乃至情色的聆聽感。《Asthma》至少有兩個層次的運作,涉及不同的官能-受眾組構,一個是視覺的,觀眾觀看的是重複、耗盡的行為;一個是聽覺的,觀眾(甚至是沒有在觀看的市民)聆聽的是異化的人聲。然而,相對於原地跑步的動作是「外在」的,人聲則是「內在」的,加入音響設備的物理配置,使得「內」超越了「外」,原本較不可見、不可感的,反而加倍清晰地傳遞出來。


Asthma(酸屋提供/攝影劉耀鈞)

「內」是更接近「我」的部份,呼吸與喘息也都是運動下的自然反應,卻因為擴音而膨脹、籠罩整座公園,人聲揭穿了城市公園的景觀性;它並非城市人繁忙之餘的閒暇場所,而是掩飾城市公園供給的閒暇,只是延遲我們對個體化的感知而已。當個體的人聲經由聆聽的形式擴及公園裡的人,我們感受到的不是心的和諧,而是心的不和諧。正是心的不和諧,得以使我們重認個體化,以及城市公園「人造自然」的矛盾意義。

李敏如的《解鈴還須繫鈴人》則選擇在大榕樹下,裸體,將絲襪纏繞於樹幹、樹枝,以及自己的身上,絲襪是褐色的,與榕樹幾乎同色,以及它的彈性,意味著創作者選擇「融入」的姿態,與自然共生,「纏繞」的動作也漫漶著女性與自然(大地)「交互編織」的況味。因此,雖然她會隨著絲襪越不規則地纏繞,使得自己纏繞的行為越難以施展,但過程仍然是柔性的,或說,把女性在生活中受到的各種冷熱暴力,用一種貼近自然(大地)的柔性收覆起來。

比較有趣的倒是在表演前與表演中間,有不同的人來到榕樹下,野餐、閒聊,這些人幾乎不往回看向表演的地方,但市民越是擺出不在乎的樣子,我們越可以感受到裸體在公共空間有著自然的干擾作用。「觀眾不再那麼容易被冒犯」,不意成了延伸的主題。尤其當兩名警察(一女一男)驅車前來,說接獲民眾檢舉,有人在公園裸體,也有時候,民眾說,(陳俊宇的)呼吸、喘息聲讓人很不舒服。就後者,民眾似乎認為,這些聲音不用放那麼大,對其他人會造成干擾;就前者,主要的策劃者陳孝齊隨即拿出場地申請公文,與警察商議,並企圖帶出藝術與情色之辯的話題。

但另一方面,我也在想,「觀看/群眾的政治」做為台灣行為藝術的典型意義(最經典的案例是1983年的《機能喪失第三號》),到了現在,又可能從「民眾檢舉」這種隱蔽的觀看,以及新型的法治公共秩序,找出什麼新的方案?譬如,「在公共空間裸體表演」並非事件的完成,而是事件的開始,但當策畫者開始與警察協商,事件的發起者之一「檢舉的民眾」並不在場,這樣的兼具在場與不在場性質的多角關係,可以如何展開?如何想像?

《解鈴還須繫鈴人》

演出|李敏如
時間|2020/05/31 14:00
地點|綠光河岸公園

《Asthma》

演出|陳俊宇
時間|2020/05/31 13:00
地點|綠光河岸公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對「漫遊者劇場」一詞出現最初的認識,是黃思農從2016年開始創作一系列啟發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漫遊者」概念。開啟由觀眾獨自遊走於城市角落的各個聆聽,不同於以往劇場以人為表現對象的基礎,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
11月
28
2023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夏至藝術節自2016年開辦迄今,已成雲嘉嘉新四個文化中心的指標性藝文活動。瀏覽節目單,雲林縣是現代與傳統兼具、嘉義市專走音樂會、嘉義縣主攻兒少劇作、新營聚焦傳統表藝。四館相互拉抬,推廣文化行旅,致力落實跨域目標。今年在新營文化中心共有八場節目開鑼登臺,我有幸觀看後五場,聊述演出觀察。
10月
02
2023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
9月
25
2023
我們沒有辦法拒絕這些感官刺激,比如裸體,或是光滑的手掌、膝蓋、小腿與絨毛地毯之間,皮膚與皮膚之間摩擦的聲音。我們需要對裸體──過去總是用來指涉自由的人的意象──的詮釋保持距離,才有辦法真正看見作品。
9月
22
2023
儘管「切割」、「破裂」、「凝聚」、「碾碎」各有不同狀態的張力,「警察」都像一個冷冰冰的句點,截斷了任何可觸發的想像;要如何想像警察?
7月
20
2023
聽他們勤務中削薄的個體性,如何在長跑中一點一點拾回⋯⋯;於此導演竟類比於編舞,其中技術性皆令身體柔順於「他者」的框架,陌異的生命經驗被帶回排練場,練習想像成為「他者」。
7月
19
2023
短短8分鐘展演,對滿身是傷的主體來說,似乎蔚為在土地.河海釋放與淨化的儀式;對想傳承母體文化、追求藝文職涯之人來說,又有怎樣的意涵呢?將開演之際,看著節目單以特殊字體強調「有與廣泛的社會聯結在一起嗎?」以及「這是『表現』的藝術」,讓人不禁戴上了這樣一副眼鏡,進到演出場域中。
7月
13
2023
當眾人於海風中共掀、共摺一塊帆布,遠遠看去也宛如「造浪」。當帆布對摺、平放在地,似乎又慢慢從「浪」轉變成通往未來的「路」。
7月
1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