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與生命的呼喚:在《孤挺花》中尋找母愛的真諦
1月
19
2025
孤挺花(精靈幻舞舞團提供/攝影李毓琪 Yu-Chi Li)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94次瀏覽

文 鄭紫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日間碩士班學生)

《孤挺花》是編舞家賀連華的第十七號作品,她以獨特的舞蹈風格和激盪的佛朗明哥(Flamenco)作為創作的基石,舞作結構分為上半場和下半場,上半場展示傳統佛朗明哥曲式的舞蹈,富有激情與力量;而下半場則以「母親的故事」為靈感,透過創作舞劇來表達對臺灣女性深厚的敬意。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孤挺花」被視為堅韌、不畏困難的象徵,與女性在許多文化中所代表的韌性、獨立和堅強相契合。這部作品不僅是對單一故事的演繹,更是深刻地反映出女性在生活中的多重角色:母親、妻子、女兒。每一個角色無論在生活、事業還是家庭中,往往展現出面對挑戰時的堅持與勇氣。在舞作開場時,編舞者透過影像和舞台的設置巧妙地將觀眾引入故事源頭,用平凡家庭的生活點滴拉近與觀眾間的距離,並間接地提出對觀眾而言「什麼是愛?」「愛要如何表達?」等疑問。筆者能清晰地觀察到場上的舞台配置,在右下舞台放置一盞燈和塑膠椅,這樣的道具簡單卻充滿情感深度。筆者認為是傳遞睹物思人之感,象徵著賀女士【1】的丈夫在生前總是坐在上面,或許是在某個不起眼的角落,卻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在這樣的安放下能夠感受到那份懷念;在左下舞台則是放置梳妝台,象徵著人對自己形象的重視。梳妝台承載著女性在自我探索中的那份細膩與關注,反映出她們在面對外界與內心的關照時,如何保持自信與堅定。

孤挺花(精靈幻舞舞團提供/攝影李毓琪 Yu-Chi Li)

在舞蹈表現上,編舞者善於調配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動態平衡,舞者們極富表演力的肢體語彙,透過肢體強度和節奏感呈現內心澎湃,時而激烈、時而柔和,時而狂放、時而沉靜,這樣的戲劇性讓觀眾感受到情感的波瀾起伏,展現佛朗明哥的舞蹈精神。在舞作中第二幕〈挺〉中首席舞者薛喻鮮走向左下舞台的梳妝台,此時賀女士站在她的身後幫她梳頭,感受到無聲的默契和愛意,梳頭的動作不僅是對形象的塑造,也是對內心世界的整理和反思。薛喻鮮的舞蹈除了是對技術的展現,也是對情感的體現,筆者彷彿能夠透過她的每個轉身,感受到賀女士的心境與情感波動。這一刻,薛喻鮮似乎成為了賀女士的化身,她既代表著過去,也象徵著未來,彷彿是一個時光交錯的縮影。她的肢體有了顯著的改變,從典型腳部動作的激昂到逐漸穩重的步伐,從上半身逐漸展現出柔軟而有韌性的姿態,每一個細微變化皆能感受到內心的蛻變,深刻地揭示了女性在面對家庭和人生中的各種挑戰時所展現出的堅韌與力量,她開始自我肯定並將愛轉化為自己人生的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編舞者對於音樂的使用是非常細膩的,在《孤挺花》中筆者發現每當作品進入獨舞時,會運用古典樂的細緻與柔美的旋律作為音樂基礎;相反地,在群舞的音樂則選用了傳統佛朗明哥音樂,濃烈的吉他聲、激烈的打擊樂和歌唱中的情感宣洩,與群舞中舞者們的集體動作相互呼應。藉由不同性質的音樂產生摩擦,造就了作品的豐富性,觀者較不會因為音樂過於單一而感到疲乏。

孤挺花(精靈幻舞舞團提供/攝影李毓琪 Yu-Chi Li)

舞作的尾聲賀女士站在舞台中央,雙手輕放在胸前,孤挺花和降落傘般的塑膠袋緩緩落下,這時彷彿在生命的長河裡思念著愛她、和她愛的人,這個簡單而動人的瞬間,像是生命中的一段禪意,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成長、開花、凋零的過程。每一個生命階段都有其獨特的美麗與意義,也反映了人生的脆弱與短暫。在這部作品中,通過對賀女士的刻畫,舞蹈在象徵上有了一種能夠觸及臺灣女性心靈的力量,無論是她在家庭中承擔的角色,還是她在舞台上展現的堅強,都能夠觸動那些歷經相似挑戰的觀眾。而這種情感上的共鳴,正是舞蹈表現的力量所在,它不僅限於某一位具體女性的故事,而是在情感層面上跨越了時空,與臺灣女性集體的經歷形成某種程度的呼應。所以,孤挺花除了是故事的主角,它更是一個象徵,代表著所有堅韌與獨立的女性、所有面對困難仍然勇敢生活的人。每一位觀眾在這場演出中,不僅見證了一個故事的發展,更被邀請進入一個充滿情感共鳴與深思的空間,去感悟愛與生命的真諦,去理解生命中的每一個堅持和轉折,最終讓這份情感超越了舞台,深深植根於每一個觀者的心中。


注解

1、賀女士,本名賀莊枝,為編舞者賀連華的母親、舞者薛喻鮮的外婆。將她的故事作為核心靈感,參照舞團宣傳資訊

1、賀女士,本名賀莊枝,為編舞者賀連華的母親、舞者薛喻鮮的外婆。將她的故事作為核心靈感,參照舞團宣傳資訊。

《孤挺花》

演出|精靈幻舞舞團
時間|2024/12/28 19:30
地點|臺灣大學藝文中心遊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