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母親的堅韌不拔——《孤挺花》
1月
28
2025
孤挺花(精靈幻舞舞團提供/攝影李毓琪 Yu-Chi Li)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94次瀏覽

文 林家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班學生)

佛朗明哥舞蹈起源於,深具天賦的吉普賽人,將佛朗明哥加上舞蹈,形成獨特的「舞唱」藝術,在當時佛朗明哥一直是吉普賽人貧民生活的一部份,但由於宗教、文化的歧異,異教徒受到統治者的驅逐,不願離去他們故鄉的則遭受燒殺掠劫,因而在困頓的環境下,使其迴盪出一種細緻的哀怨,又怒喝著不平的抗議,日後也為了必須時刻逃避暴政的搜捕,逐漸形成了可以隨時即興演奏,並可隨時停止的音樂。

上半場以四首傳統的佛朗明哥舞蹈組成,搭配現場音樂演奏,將獨特的舞唱藝術轉換為現場,吉他手進行歌曲彈奏、歌手進行歌曲演唱,舞者們負責將音樂律動、情感深度,透過肢體的張力,以及情緒的轉變,同時配上微昏暗的燈光,因而將筆者的目光帶入,頓時移動至西班牙異國風情中。上半場的最後一首壓軸,異鄉人,使用Farruca佛朗明哥經典曲式,由編舞家賀連華獨舞上陣,此時觀眾目光皆凝視在舞台正中央,舞者將作品充滿豐富的情感投射,人生中所有的歷練與差異,藉由音樂和舞蹈的傳遞下,在不一樣之中尋求一個平等之地。

孤挺花(精靈幻舞舞團提供/攝影李毓琪 Yu-Chi Li)

《孤挺花》,在日本地區又稱為彼岸花,起源於南美洲的熱帶地區,其花語則象徵為「熱情、愛情和希望」,其亮麗的花色常用來表達熱烈的情感,無論是在戀愛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皆代表著自信、虛榮以及驕傲,同時在不同地區文化中,西方則象徵吉祥與幸福;東方賦予其高貴與繁榮的精神內涵。

下半場為全新創作舞劇,序曲的落雨聲由音樂家阮丹青進行改編;舞者穿著黑色跟鞋以及長裙,不時的甩動裙擺,一圈圈像是花瓣般,生動活潑的飄落和轉動。首席舞者—薛喻鮮,將其身為孫女和女兒的兩種身分拋至腦後,轉換角色為故事中的「母親」,同時詮釋出臺灣眾多母親們的韌性和溫和,將深入故事的情感表達投射至舞蹈肢體動作,與觀眾敘述故事般,充滿生命力的氣息。在舞作靈魂人物—賀莊枝女士的出場時,周圍的一切彷彿時空靜止般,與孫女共同踏著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的走向舞台的斜對角,賀莊枝女士的雙手緊推的輪椅,就像是已去當天使的靈魂伴侶,在如此重要的時刻,選擇攜手度過和陪伴,那一刻感受到編舞家賀連華老師所說的,「母親是她最珍貴的禮物」。

孤挺花(精靈幻舞舞團提供/攝影李毓琪 Yu-Chi Li)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舞作的最後使用從上落下的白色孤挺花,則代表著純潔和希望,筆者認為更是將親情展露無遺,道出血濃於水的特別情懷。

國內鮮少以佛朗明哥為主的作品,多年來持續推動與舞蹈相關,訓練舞者們有著深入的情感表達,此次作品以女性作為靈魂主題,透過舞蹈肢體作為作品的傳遞,將人物的真實故事進行改編,描寫出「孤挺花」的韌性,充滿溫柔和親情的溫暖。

《孤挺花》

演出|精靈幻舞舞團
時間|2024/12/28 19:30
地點|臺灣大學藝文中心遊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