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潰敗的人性與正義《驢得水》
5月
27
2014
驢得水(胡福財 攝,廣藝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39次瀏覽
吳承翰(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教育,是百年大計。從教育議題出發來談論中國大陸所面臨的窘境又何嘗不是臺灣所面臨的窘境?

為了一個謊言,於是得說更多更多的謊去「圓」一開始的謊,當謊說得愈多、愈來愈多的人說謊的時候,於是所有的人都會開始相信那是真相,而選擇秉持著自己真心的人就像個瘋子一樣被人指責:「你瘋了!」是眾人皆醉我獨醒,還是眾人皆醒我獨醉,這當中的「巧妙」值得人玩味與深思。

《驢得水》由大陸的兩位新銳編導周申、劉露共同發想,經由演員們共同創作完成得以現在的樣貌呈現在觀眾面前。在四○年代(以西元年推算,劇中年代設定為民國三十一年,即西元1942年),一群教師(或說是「知識分子」)到中國偏遠農村設置國民學校,意圖以教育改變農民,使其有機會受教育得以改變其不幸的命運。為了獲得教育部更多的補助,於是以少報多,以假亂真,用一頭「驢」謊稱其姓名成為真實存在的英文教師,以訛詐經費;教育部派員前往視察;為了圓這個漫天大謊,於是只要繼續製造謊言下去。一名碰巧前往學校修繕的鐵匠搖身一變變成「驢老師」,企圖瞞天過海。

會相信這則謊言的人本身一定很「驢」,導演、編劇用「驢」來代稱,其實也是一語兩關,「驢」本身是真有其「驢」,但也用來批判這個社會現況,不停地用鴕鳥心態,來面對跟處理已經發生、或是即將發生的危機。整齣戲的節奏明快流暢,演員在丟接的過程令觀眾感到趣味橫生,衝突一再地產生,會令人開始期待下一次的危機」並且期待劇中人的解決方式。

馬馬虎虎、上下其手、層層剝削,這些手法都是吾人在針砭時政之際感到不齒的,在《驢得水》當中用笑鬧的方式來嘲諷政治的確發人深省,甚至是在大陸的知識分子有著更深刻或不同於臺灣人的感觸;城鄉的差距到底能形成什麼樣的距離,身為臺灣人的我們很難體會,但可以從劇中略知一二。

令人覺得可惜的是校長之女孫佳佳最後的氣節,竟然屈服於父親角色的淫威之下也消失殆盡;不禁讓人思考,如果孫佳佳可以堅持她的真實與自我,也許會有不同的戲劇衝突與高潮,可惜導演用一個比較保守的方式去處理,也規避掉可能會發生更加激烈衝突的可能性。僅僅是用一句話帶過去:「美國的羅斯先生收回了一百萬美元的教育基金了。」然後讓孫佳佳拎著皮箱黯然離去。

孫佳佳已死!!

再多的黯然與銷魂都沒辦法服說觀眾,當孫佳佳以一朵清蓮之姿躍然於整齣戲當中,到最後仍然不敵一整片荷花池的汙泥。如果還能再說得更多,在此僅以本文為孫佳佳作祭文,以傷懷人的氣節最後仍然不敵利益,那麼人類的普世價值到底還剩下什麼?我們還能懷抱什麼樣的希望繼續活下去?

安息吧,孫佳佳。

《驢得水》

演出|斯立戲劇工作室
時間|2014/05/23 19:3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是一齣以寫實為基礎的戲劇,演員在舞台上爭吵的面紅耳赤,直至謝幕時仍可見角色的情緒尚未脫離。讓人不禁嘆息台灣現代戲劇尚未領略寫實的真諦,便躍進到非寫實的劇場形式,實為可惜。(羅揚)
5月
29
2014
連環炮似的劇情能被細細記起多少最後變得不重要,觀眾最終得到的是知識分子理想幻滅與官僚體系上下其手的結論,而這些嘲諷放在虛構的民國三十一年時空,對照現下仍不顯過時。「人不如牲口」從劇名命名開始,到戲裡驢被殺了,更深層的「人殺了自己」的指控滲出血水。(紀慧玲)
5月
28
2014
編導很有智慧地將「反抗」現存社會亂象,包裝在荒誕的喜劇節奏之中,所有的諷刺都是隔空打牛,但又點到為止(包括悲傷)讓各方觀眾各取所需,無論你要解釋為社會寫實?或者商業鬧劇?豐富的內容算是應有盡有。能在兩個小時演出時間內,牢牢抓住觀眾的眼睛,對於這齣戲的煞費苦心,也真的是衷心佩服。(謝東寧)
5月
26
2014
由大陸劇團演出的《驢得水》,可發現對岸藝術家們,對於目前整體大陸社會現象的反省,並由此劇受歡迎的程度,可見它於多數人中逹成的共鳴,這份省思,也同時反應了大陸於藝術文明上的正逐漸成長著。(李旻原)
5月
22
2014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
「做自己」有時聽起來就像滿街飄搖的旗幟,彷彿有種正確答案;實際也可能不過是一個個向內溝通、與外協商的中繼點,不斷累疊起來的總體。
12月
23
202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