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走入現代的拘謹——《劉廷英賣身》
10月
02
2025
劉廷英賣身(中華王金櫻傳統文化藝術協會提供╱攝影徐欽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8次瀏覽

文 許美惠(2025年度特約評論人)

《劉廷英賣身》是由中華王金櫻傳統文化藝術協會的烏貓戲出演出(以下均以烏貓戲出代稱),改編自傳統歌仔冊的歌仔戲,由資深藝師王金櫻執筆編劇,並由小咪擔任導演。演員則由多位青年藝生擔綱,包含張閔鈞、鄭紫雲、郭庭羽、鄭斐文、米雪、郭員瑜、王寓仟、林芸丞等人。整體製作受文化部「傳統藝術開枝散葉戲曲新作發表補助計畫」與臺北市文化局補助「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計畫」的成果發表,深刻乘載著無形文資向下傳承的意義。

宣傳與觀演期待略有落差

演出前的宣傳,大量著墨在「男扮女裝」與「小姐閨中互動」的趣味性,成功地讓人聯想到傳統歌仔戲裡唐伯虎、周文賓等角色男扮女裝混入閨房的搞笑橋段,也營造出本劇是搞笑喜劇的心理預期。然而實際演出卻從劉父山東布政官場遭難演起,氛圍變得正經嚴肅,造成了與觀眾預期的落差;雖然說多了一些正劇的份量,但也讓劇情的正當性更容易被檢視。例如,原歌仔冊設定劉廷英僅十三歲,因稚齡扮女婢尚能成立;但在本劇中,劉廷英年齡未明,卻在賣身一年後即可成婚,理解起來應該已屆適婚年齡。既然他「飽讀詩書」,為何沒有其他謀生之道?而且他也理解這是「犯罪行為」,那為何選擇扮女裝混入閨房?若未能強化「急迫性與別無選擇」的動機設計,角色的動機或性格就會使人疑惑。

戲份平均衍生主從失衡

或許是為了訓練藝生,本戲的角色分配相當平均。三花角色如陳父陳明古(米雪飾)、巴喙(郭員瑜飾)、李阿芳(王寓仟飾)、阿桃姐(林芸丞飾)都有鮮明存在感,但這卻相對削弱了主角小生與小旦的戲份,使得劉廷英(張閔鈞飾)的性格略顯模糊,陳素凰(鄭紫雲飾)的情感線也顯得斷裂。具體來說,戲劇本應在關鍵處凸顯人物的掙扎與選擇,例如:劉廷英既知書達禮又堅持賣身救父,那在明知犯法時,是否應展現更深層的「無路可退」?賣身後,他的自我底線在哪裡?另外,要當陳素凰的女婢為什麼如此困難?巴喙為何認為劉廷英適合前去應徵?他應徵上的原因是什麼?最後,陳素凰何以在尚未知道劉廷英為男兒時,就願與其「廝守終生」?這些劇情若能鋪陳,將使人物關係更具說服力。

性別與情感設計稍顯模糊

為了增加陳素凰的性格特色,劇本安排她在劉廷英女裝時便對其告白。然而這段處理不夠細膩,導致觀眾難以判斷,陳素凰究竟是因性傾向設定而愛上女婢,還是閨密情感的意外越界?而當劉廷英揭露男性身分後,陳素凰感覺晴天霹靂的反應,竟然主要是擔心清白受損,而非是被所愛之人欺瞞的震驚或對性傾向的掙扎。這讓角色性格顯得矛盾:陳素凰的性格究竟是前衛(可以接受自己是同性戀、不畏人言)還是封建(對於清白如此擔心、人言可畏),在這兩者之間若能有戲劇化的連貫,會讓角色性格更有發揮空間。

劉廷英賣身(中華王金櫻傳統文化藝術協會提供╱攝影徐欽敏)

演員表現可圈可點

即便劇情略有缺憾,但演員的表現仍可圈可點。其中丑角群尤其亮眼:陳明古(米雪飾)、巴喙(郭員瑜飾)、李阿芳(王寓仟飾),阿桃姐(林芸丞飾),節奏準確收放自如,具有豐富舞台經驗的米雪,更能拿捏角色精髓,把好色員外演得既討喜又不失滑稽,功力深厚。張閔鈞與鄭紫雲作為主角,台風穩健,唱念表現近乎無誤,雖然角色設計受限,但仍能展現紮實功力。身形嬌小、聲線甜美的郭庭羽挑戰老旦一角,卻也能沉穩收放,成熟表現讓人肯定。鄭斐文的苦老生更是全場亮點,不僅基本功扎實,病重時的狀態也絲毫不影響唱念作表,情感充沛,十分動人。

整體而言,作為傳統的承繼之作,《劉廷英賣身》可謂相當精緻與嚴謹。在文本與舞台表現上,保留了歌仔戲的原汁原味;唱詞道白也相當純熟道地,(部分唱詞偶有不押韻,可能是改編過程剪裁歌仔冊的小失誤),但並不影響整體完成度。演員表現充分展現了藝師傳承的成果,不論在唱腔、台語運用、表演節奏與情感呈現上,皆能看見深厚的訓練基礎,值得向資深藝師深深致敬。古戲新編確實困難,或許正因資深藝師們背負著傳承使命,在改編時仍保有許多難以捨棄的堅持,遂形成一種拘謹的調性。但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劉廷英賣身》

演出|中華王金櫻傳統文化藝術協會
時間|2025/09/20 14:30
地點|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木柵校區表藝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