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走入現代的拘謹——《劉廷英賣身》
10月
02
2025
劉廷英賣身(中華王金櫻傳統文化藝術協會提供╱攝影徐欽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次瀏覽

文 許美惠(2025年度特約評論人)

《劉廷英賣身》是由中華王金櫻傳統文化藝術協會的烏貓戲出演出(以下均以烏貓戲出代稱),改編自傳統歌仔冊的歌仔戲,由資深藝師王金櫻執筆編劇,並由小咪擔任導演。演員則由多位青年藝生擔綱,包含張閔鈞、鄭紫雲、郭庭羽、鄭斐文、米雪、郭員瑜、王寓仟、林芸丞等人。整體製作受文化部「傳統藝術開枝散葉戲曲新作發表補助計畫」與臺北市文化局補助「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計畫」的成果發表,深刻乘載著無形文資向下傳承的意義。

宣傳與觀演期待略有落差

演出前的宣傳,大量著墨在「男扮女裝」與「小姐閨中互動」的趣味性,成功地讓人聯想到傳統歌仔戲裡唐伯虎、周文賓等角色男扮女裝混入閨房的搞笑橋段,也營造出本劇是搞笑喜劇的心理預期。然而實際演出卻從劉父山東布政官場遭難演起,氛圍變得正經嚴肅,造成了與觀眾預期的落差;雖然說多了一些正劇的份量,但也讓劇情的正當性更容易被檢視。例如,原歌仔冊設定劉廷英僅十三歲,因稚齡扮女婢尚能成立;但在本劇中,劉廷英年齡未明,卻在賣身一年後即可成婚,理解起來應該已屆適婚年齡。既然他「飽讀詩書」,為何沒有其他謀生之道?而且他也理解這是「犯罪行為」,那為何選擇扮女裝混入閨房?若未能強化「急迫性與別無選擇」的動機設計,角色的動機或性格就會使人疑惑。

戲份平均衍生主從失衡

或許是為了訓練藝生,本戲的角色分配相當平均。三花角色如陳父陳明古(米雪飾)、巴喙(郭員瑜飾)、李阿芳(王寓仟飾)、阿桃姐(林芸丞飾)都有鮮明存在感,但這卻相對削弱了主角小生與小旦的戲份,使得劉廷英(張閔鈞飾)的性格略顯模糊,陳素凰(鄭紫雲飾)的情感線也顯得斷裂。具體來說,戲劇本應在關鍵處凸顯人物的掙扎與選擇,例如:劉廷英既知書達禮又堅持賣身救父,那在明知犯法時,是否應展現更深層的「無路可退」?賣身後,他的自我底線在哪裡?另外,要當陳素凰的女婢為什麼如此困難?巴喙為何認為劉廷英適合前去應徵?他應徵上的原因是什麼?最後,陳素凰何以在尚未知道劉廷英為男兒時,就願與其「廝守終生」?這些劇情若能鋪陳,將使人物關係更具說服力。

性別與情感設計稍顯模糊

為了增加陳素凰的性格特色,劇本安排她在劉廷英女裝時便對其告白。然而這段處理不夠細膩,導致觀眾難以判斷,陳素凰究竟是因性傾向設定而愛上女婢,還是閨密情感的意外越界?而當劉廷英揭露男性身分後,陳素凰感覺晴天霹靂的反應,竟然主要是擔心清白受損,而非是被所愛之人欺瞞的震驚或對性傾向的掙扎。這讓角色性格顯得矛盾:陳素凰的性格究竟是前衛(可以接受自己是同性戀、不畏人言)還是封建(對於清白如此擔心、人言可畏),在這兩者之間若能有戲劇化的連貫,會讓角色性格更有發揮空間。

劉廷英賣身(中華王金櫻傳統文化藝術協會提供╱攝影徐欽敏)

演員表現可圈可點

即便劇情略有缺憾,但演員的表現仍可圈可點。其中丑角群尤其亮眼:陳明古(米雪飾)、巴喙(郭員瑜飾)、李阿芳(王寓仟飾),阿桃姐(林芸丞飾),節奏準確收放自如,具有豐富舞台經驗的米雪,更能拿捏角色精髓,把好色員外演得既討喜又不失滑稽,功力深厚。張閔鈞與鄭紫雲作為主角,台風穩健,唱念表現近乎無誤,雖然角色設計受限,但仍能展現紮實功力。身形嬌小、聲線甜美的郭庭羽挑戰老旦一角,卻也能沉穩收放,成熟表現讓人肯定。鄭斐文的苦老生更是全場亮點,不僅基本功扎實,病重時的狀態也絲毫不影響唱念作表,情感充沛,十分動人。

整體而言,作為傳統的承繼之作,《劉廷英賣身》可謂相當精緻與嚴謹。在文本與舞台表現上,保留了歌仔戲的原汁原味;唱詞道白也相當純熟道地,(部分唱詞偶有不押韻,可能是改編過程剪裁歌仔冊的小失誤),但並不影響整體完成度。演員表現充分展現了藝師傳承的成果,不論在唱腔、台語運用、表演節奏與情感呈現上,皆能看見深厚的訓練基礎,值得向資深藝師深深致敬。古戲新編確實困難,或許正因資深藝師們背負著傳承使命,在改編時仍保有許多難以捨棄的堅持,遂形成一種拘謹的調性。但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劉廷英賣身》

演出|中華王金櫻傳統文化藝術協會
時間|2025/09/20 14:30
地點|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木柵校區表藝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鬧・NOW》不僅僅是對布袋戲的新嘗試,它實際上是以「鬧」作為方法的文化介入,改寫了戲劇中「正統」的定義:正統並非單一血脈的傳承,而是在衝突與協商中共存。
9月
26
2025
《前方有三岔路口》不是一齣把所有問題都說清楚的戲,它更像顯微鏡,放大身體、物體、聲音與時間之間的摩擦,是一場關於黑暗、物質與舞台邏輯的「思辨練習」實驗。
9月
19
2025
《英雄製造》更進一步推進,將這些形式突破賦予更切題之意義:如以特定手勢為象徵,可以接手、換手的「真手」文物,既暗示英雄神話的背後操作,卻也是代代相傳的技藝傳承
9月
19
2025
為了操作這組槓桿,被犧牲的不只是傳統的功夫基底與日新又新,對基進變革的嚮往也隨之被遺忘,只剩下個人主義的小革命。於是,越是解構英雄的生產機制,毫不弔詭地,其界定的所謂「革命」就越是形似而神非。
9月
1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