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新議:在歌仔冊與當代表演之間的張力《劉廷英賣身》
9月
30
2025
劉廷英賣身(中華王金櫻傳統文化藝術協會提供╱攝影徐欽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02次瀏覽

文 李天群(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從紙面文本到表藝展演,應當透過何樣的銜接和新編才得宜呢?烏貓戲出《劉廷英賣身》從歌仔冊《劉廷英賣身歌》的架構為底本,著重於前三分之一,以劉廷英被賣至陳家的劇情段落為基礎,開啟一場文本和展演的對話。

這齣戲的賣點很大一部分在於傳承與創新。有諸多年輕演員擔綱重要角色的身段詮釋,諸如劉廷英(張閔鈞飾)令人印象深刻的「男扮女裝變女人」,袖動如水、凝神得宜,手部的擺動讓人魂牽夢繫,「亭亭玉立面形好看」的角色情緒也在股掌之間呈現;陳素鳳(鄭紫雲飾)在每一個輕盈的步伐中,眼神與肢體交錯,清越的唱腔讓人有如置身劇情;巴喙(郭員瑜飾)的中介與狡黠、阿桃姊(林芸丞飾)的靈活與善良、阿芳(王寓仟飾)的機智與靈巧,動人的唱唸與靈動的身段動作呼應角色性格,總替這一齣戲曲增添色彩。而從議題面來看,這齣戲儘管是相對傳統的,然而,卻也不乏對「同性戀」、「大姨媽」等等的現代議題進行演譯,「恩愛嘛無一定愛一男一女,古代有女人,契若金蘭兩相依」,藉由女性身體經驗的再現引發共鳴,讓單向的文本增添多元的思考和詮釋。並且,值得一提的是,本場的字幕極度用心,如「倩(聘請)」、「𩸙仔(鯉魚)」等等生難字詞都以小字加括號的方式進行註解,如「倖豬夯灶」、「菜瓜摃狗」的優美俗諺或歇後語也融入其間並給予提示,既保存語言之美,又照顧觀眾理解,讓文化細節不致流於隔閡,完全可以感受到對於戲曲展演的用心安排。

只是,全劇的架構恐怕得再斟酌才是。

中場休息以父親被巴喙劫財而死作為斷點。這是一個好的斷點嗎?從劇情的宣傳而言,這齣戲實際上是以劉廷英和陳素鳳為最大的基礎,但上半場的演出,兩人的比重可以說是極低;而從結構來看,就算後半段明顯是以劉廷英和陳素鳳為主,但其直觀以「我是男生」的幾個字直接破題,或是陳父沒有過多的內心掙扎,就直接從震驚、緩和到同意兩人的婚事,過於精簡的情緒表達,實是讓人匪夷所思。上半場「交代緣由」的成分過於冗長,以致下半場的節奏只能一直加快,劇情只能一路俯衝,讓原定135分鐘(含中場休息)的戲曲,變成得用165分鐘的上六下七形式演出,很是可惜。這也是熟悉歌仔冊《劉廷英賣身歌》者會覺得可惜的地方:並未在唸白與唱詞之間,順道將劇情拓展至梅家、何家的淵源,乃至於大團圓的完滿情緒。歌仔冊《劉廷英賣身歌》總共五集,第一集是斷在巴喙「潛入茅屋偷錢銀」,而且是「偷到銀兩緊緊走」,而劉父之死僅以第二集初「可恨賊子不良心,劉爺氣死歸陰去」說明,可見上半場實際上有諸多編劇嘗試「見縫插針」之處,卻讓劇情不得不在下半場快速推進。

劉廷英賣身(中華王金櫻傳統文化藝術協會提供╱攝影徐欽敏)

所以說,劇情架構恐怕得在不同的位置進行斷點。中場休息的作用或許是,讓觀眾在有限的時間裡,不只去活動、使用洗手間,也要在這個時候思考且期待下半段的劇情、歷程,讓觀眾一同進到劇情思索,形成有機的連結,也才容易打動觀眾。否則,一如父親之死的結尾,只存留了震驚;下半場「無天無良是巴喙,害人含冤歸陰司,廷英賣身著愛三年,父母如何全毋知」的開場,充其量也就是把劇情銜接而已,對大家來說,廷英不知遠方親戚的情形完全是可知的,以至於有機的連結被無情地戛然而止,只留下重重的錯愕與灌輸,這是讓人覺得非常可惜的。

而從劇場的安排上來看,本劇善用聚光燈,比方說第一次幫陳素鳳洗小腳的時候,聚光燈都是在喚起劉廷英的內心獨白,比如「能屈能伸是男子漢的本領」、「廷英我愈想愈歹勢,男人屈在羅裙下」等,配合拉動的長條腳布,彷彿走入劉廷英心中,在間隙裡窺探複雜的情感流動。布景上也利用窗櫺作為演出的空間,製造出公私領域的感受;另外避免換場空台過久,也利用黑色微透明的布幕升降,讓演員在幕前先開演,準備妥當後以開門或穿越的理由,升起布幕而進入,頗具巧思。尤其本次文武場領奏就坐在觀眾皆得以觀及之處,能一起觀察到文武場和演員的配合,二者相稱得宜,讓人回味無窮。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如何在傳統文本的精髓與當代觀眾的期待之間找到最佳契合點,是該劇未來進一步打磨的關鍵。

《劉廷英賣身》

演出|中華王金櫻傳統文化藝術協會
時間|2025/09/20 14:30
地點|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木柵校區表藝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在面對歌仔戲團經營的困境上,星字團跨出了跨界合作的第一步,或許是用這樣的方式回應劇中秋蘭再興日月星的想望。台前台後,用戲說自己的故事,戲也許不完美,猶如人生的坑坑窪窪,但至少仍在努力前行。
11月
18
2025
在意識形態與思想主題當道的劇場環境中(若無以上兩者,何以獲取公部門補助?),《別叫我成功》所帶來的(純粹的)娛樂效果尤為難得、可貴。在此語境下,該作品不可不謂成功。
11月
11
2025
時代越久,似乎能夠保留更多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想像;只是當這層懷舊濾鏡被剝除,又該如何面對不夠寫實的現代場景?究竟是要保留創作的虛構空間,還是在建立寫實場景時,必須更精準地掌握其中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對於戲曲而言,寫實與寫意又各自得被放在什麼位置上?
11月
10
2025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