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之無用《百葉》
9月
04
2023
百葉(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06次瀏覽

文 李時雍(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人員)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寫作生涯的最後,在思索過政治歷史的輕與重、速度及遺忘、人的靈和肉、時間的永劫回歸等命題,留下了總結般的小說卻名之《無謂的盛宴》(La fête de l'insignifiance),標誌出種種存在內含的「無謂」、「無意義」,終了並借角色說出:「無意義,我的朋友,這是存在的本質。」

導演李銘宸偕風格涉的作品,一直隱隱然有近似的驅力,但相對小說家沉思歷史時間之墟,李銘宸的荒墟自《超級市場 Supermarket》(2022)起,更呈顯為一幅商品人為造物超載堆砌的圖景。2023年由其構想、編導,六位表演者共同創作的《百葉》,延續視覺性的隱喻,藉由簾幕、葉片,層疊遮光的作用構成,以光照,呈現其至暗。

舞台深處空懸的聚光,像日暈迎向難直視的觀眾,開場前於劇院空間中分散如斜階梯、包廂、座席以口哨、足音或拍擊出細微身響的表演者,這刻朦朧橫列於舞台中,喉音揭始,共鳴出同一旋律或合聲音響,有如發聲練習,又有一時,瀰漫似迴盪教堂穹頂的詠嘆調。《百葉》呈顯可視的照明和暗面,卻借以聲音聽覺的層層累疊。與其說敘事呈去中心化,更應將李銘宸的導演風格,理解為一種純然的場面調度(Mise en scène)。段落間,像波一般連繫,表演者在延長的發聲中,從橫列、分散、對角又或圍聚,舞蹈般且形成差異的聲源及共鳴。

其後以身體相互銜接,像以波的綿延,測量空間界線,一個接著一個穿越於前排觀眾座席上。間隔間,以彈指、耳語、拍擊等聲響,指引此時推門入場的遲至觀眾入席,劇院燈光轉亮,並含括後方自始流瀉的光照,一個非戲劇性的空間持續至中段。直到窗幕推移遮掩,進入突如其來的黑漆狀態。


百葉(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張震洲)

動作主題聚焦於視覺和聲音,幾個段落如借用「矇眼抓人」的遊戲,一人闔眼,捕抓著周圍人所造出混淆紛雜的聲源音響,又或反向幾人閉眼追捕持球拍擊者。空場上,則逐漸移入累疊混亂著各式物件,乒乓球、支架結構體、水桶、超市推車、毛羽,被置放或扔擲,被傾倒觸碰而零亂作響。而後則手持燈管光色勾勒彼此身體肌理細節。

至暗場間,《百葉》以一段完整的畫外音文本,交代作品論述主題,關於光曝間可視性的臨界,極亮或極暗,刺激視神經的超載活動,至暗裡所浮現的聽覺感官等,光的詞語,黑色或灰色之隱喻,身體性的思索,更重要是透露一切存在內裡的「廢墟」。而後技術人員將空間清理復原空場。並隨著一架音響降下空懸如開場時的燈炬,擴音切入劇場舞監指令語句。吊掛的複雜燈光結構,在指令雜音間,像百葉般層層疊疊,揭開空間中的圖景。

光源大塊升降,霓光閃爍刺目,遮光、透光而創造出空間感,表演者們則像一道幾乎抹去的影子,集體緩慢移動於深處。隨著半透明簾幕闔上,視覺由立體而成扁平影像,層疊覆蓋。


百葉(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張震洲)

《百葉》刺探著劇場深邃的感官性,同時和人身互喻,末了如表演者賴澔哲自陳受壓力脫落了頭髮,張堅豪自述身體受創後的縫合或空缺,李祐緯提及鼻側難見的痕跡,彷彿對應著全藍色大劇院,表面形似對稱、實則不平整的結構、色澤、傾斜或異物等。

藉由紛雜碎片化的元素構成,雖借來「百葉」層疊為喻,《百葉》究竟邀請觀者經歷什麼?是可見與不可見,或及聽覺的辯證關係?又或畫外音中揭示某種存在的「廢墟」?對我而言,《百葉》無處不殘響、殘像著,李銘宸某些持續的觸探,《#》(2016)曾以霓光、擴音等所擴延裝配的視聽感覺景觀,到《超級市場 Supermarket》彷彿安德烈斯.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攝影下量販超市或建築的龐大人造物景。但《百葉》更抽象地,回返於劇場或言空間的身體性,人身的場景性。令人更深地聯想起十年前華山烏梅酒廠演出的《Rest in Peace》(2013),其中回歸身體、舞蹈與場面調度以探問存有與死亡之作,有一幕,所有表演者橫列於前,細微緩長擺動著詩意的身體,竟像延伸為《百葉》序場的殘影。

在商品空間過載的生命環境,重回身體性思考,當然有其深刻的寓意,《百葉》呈顯的「無謂」,因此是一種朝向劇場感覺實存而非意義的回返。無有意義似乎正毗鄰了作品的意義。像昆德拉的命題,成為一場「無謂的盛宴」。我想起小說中另個段落以愛戀關係賦予「光芒耀眼」與「渺小無謂」另一層詼諧的意義,他寫道:「光芒耀眼之無用」,「渺小無謂反而解放了她」。像簾葉兩面,透光與遮覆。

然而存有或書寫的無謂,畢竟是小說家晚期最終揭露的謎底。《超級市場 Supermarket》到《百葉》是否過早而先敷陳出李銘宸所凝視所感的荒墟,那麼,其後呢?借用昆德拉的話:「無意義,我們必須學習去愛它。」它是智慧的鎖鑰,心的鎖鑰。也許《百葉》終於來到一個背反,一道皺褶。翻過去,鎖鑰將帶我們通往他方;於光的無用之中,總也有了所謂。

《百葉》

演出|風格涉
時間|2023/08/26 16:0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
11月
19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