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裡戲外都值得《戲裡戲外》
5月
29
2023
戲裡戲外(辜公亮文教基金會提供/攝影劉耀武)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783次瀏覽

文 邱秉程(文化行政人員)

2011年國光劇團的《百年戲樓》刻畫了跨時代悲歡的戲曲人生。2023臺灣戲曲藝術節:台北新劇團《戲裡戲外》,同樣有戲班、新秀名角兒、局長與飯局、戲中戲,但主要聚焦親情牽絆,並使用京劇音樂劇形式,是小而美的溫情走向,也有一種團慶戲的意味兒。

慶成班名角兒程天慈(孔玥慈飾)自小為班主程孝天(李寶春飾)收養,局長(李隆顯飾)欣賞演出後,邀宴天慈卻被班主回絕,天慈因而不悅,與父親衝突後逃家至局長邸,後被局長軟禁打算欺侮,班主上門討人而被局長命滾出戲班,天慈經局長家僕幫助,最後不但驚險逃出,也偷出犯罪證據讓局長栽跟頭,並與生母相認。

舞台設計以戲班為概念,依台北新劇團的新編戲慣例,皆在幕啟前設計開場投影,本次投影幕改為較小尺寸,融入舞台的一部份,以黑白默片方式交代有班主於門口撿到天慈,養成角兒的經過。然影像中角色一開始是真人比例,有角色將會長大成人從影像現身的預期,可惜影像之後就漸脫離此原則,片中少女天慈用了同團的傑出武旦余季柔擔任,但辨識度太高無法達到效果(余稍後也演出團員),梅姨(林姿吟飾)在下半場才和天慈母女相認,影像中棄嬰者卻明顯看得出是林姿吟,直接爆了雷。

與《百年戲樓》相較,《百》劇之主要角色,除了白鳳樓演程嬰以外,不必負責戲中戲的正式扮相演出,最多是穿了褶子,故與戲中戲切換銜接自如。而《戲》劇天慈與班主、團員都要正式扮裝,演員是一趕二以上,可以理解為了容易換裝,戲中戲工整地分為主戲前〈打漁殺家〉與團圓後的折子戲,相對也限縮角色戲台下的劇情發展,使得天慈對局長傾心得太理所當然,局長帶來的危機則迅速被化解,未能突顯天慈引起的父女衝突與困境。班主被驅逐而不忘攜帶的髯口,雖欲作為戲班象徵,惟無法如《百》劇的鞋適合傳給天慈。

劇中戲班演出之折子戲都對應戲台下劇情,非只因內容吸睛,除〈打漁殺家〉的父女情,〈劈山救母〉天慈尋母、〈釣金龜〉談孝順、〈遊園〉為少女情愫、〈長坂坡〉趙雲(師兄及伙伴)為護幼以一檔百、〈漢津口〉關公(班主)奮勇抗敵。眾團員們在結尾折子戲莫不卯足全力作為本戲之壓軸。

本次演出的新劇團演員以本身的聲腔念台詞,歌唱時才用戲曲唱腔,幾位角色並有別於在該團作品中的常見形象,如青衣孔玥慈須叛逆驕縱、老生李隆顯得暗藏禍心、小生林璟辰要吊兒郎當,增加演員成長突破的機會。馮翊綱飾演戲班經理自是不在話下,惜僅有口白,未有專屬樂曲。作曲家鍾耀光為林姿吟設計的歌曲,以聲樂發聲與其他人的戲曲唱腔極為協調,也與李寶春有重唱段落。李寶春並特地編寫班主的一句台詞向第四面牆提問:「這一生,值嗎?」,觀眾回應與掌聲熱烈,對其藝術生涯直接肯定,作為台北新劇團新編戲題材的新嘗試,的確也值了。

《戲裡戲外》

演出|台北新劇團
時間|2023/05/20 14:30
地點| 台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裡戲外》在試圖融合相聲、音樂劇及傳統京劇的部分做了相當大的努力,雖然有些細節瑕疵但仍瑕不掩瑜。整齣劇讓人看了大呼過癮,也讓人期待台北新劇團下一次的新製作又會帶給觀眾什麼樣的饗宴。
6月
20
2023
編劇為了保持高張力的演出效果而減少戲中人物思考處理方式的時間,也因為直接的衝突而讓劇情變得緊張刺激起來,但在傳達英雄本色上,直面去挑戰權威的做法稍嫌單純而理想,只能說人生如戲,但不是只有這樣子的做法才能被稱做是英雄。
5月
25
2023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