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與畫家《機械中的幽靈》
4月
22
2024
機械中的幽靈(盧長劍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32次瀏覽

文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時間藝術工作室以「機械中的幽靈」為主題,呈現英國作曲家盧長劍(George Holloway)的五首作品,無論是節目單的封面,或是作曲家於音樂會後的發言,都強調希望藉由音樂會所演出的作品,呈現作曲家的「肖像」。近年來,台灣有越來越多活躍的中小型演藝團體,包括演奏古典室內樂的重奏組合、特定樂器家族的重奏團體、考究演奏技法與時代感的古樂團等等,而時間藝術工作室則是以現代音樂為核心,除了呈現作品本身,團員也盡可能地磨練現代演奏技巧,將當代作曲家在聽覺藝術上的想像化為現實。

音樂會開頭的五重奏《德魯斯基寧卡農》與其說是五重奏,以四加一重奏來形容,或許更精確。由中音長笛、雙簧管、降E調單簧管、中提琴所組成的四重奏,從樂曲一開頭,便展現出相當銳利的演奏,每個聲部都演奏得很飽滿、清晰,四個聲部在相互競合後,迎來站在觀眾席中的低音管獨奏,當低音管歌詠時,台上的四重奏則化為音樂的擺盪不斷重複。或許曲末收尾得頗令人意外(甚至可以說唐突),但也在寧靜中,使筆者在心中默默確認,台上音樂家反覆演奏的擺盪感,是否還在寧靜中以無聲的方式繼續徘徊?雖然現場觀眾在給予掌聲前,已停留了兩三秒,但筆者仍覺得這略早出現的掌聲,破壞了心中因懷疑感所產生的無形音樂。

《空城故事(第一篇)》則是一首具有敘事性的二重奏,雖然作曲家並未把情節詳述給聽眾,但仍然留了一個標題作為欣賞者想像的標的物。由於作曲家給予差異甚遠的音域,鋼琴與大提琴多數時間產生漂浮感的音樂,兩位音樂家的演奏也盡可能地貼合彼此。作曲家在節目單上說明,雖此曲有其敘事性,但音樂的創作與發展則另有一公式來主導(也應是故意不在節目單中說明公式為何),來製造一個形而上、形而下同時並存的音樂時空現場。而接續由五首短曲組成的弦樂四重奏《亞穩態》,不僅在五曲作品之間鮮明迥異,任一單獨的小篇也有誇張的發展過程,節目單中說明此四重奏是以聲音呈現物理數據,此場音樂會並沒有呈現首演時所同步播放、以利視覺化物理波形的動畫。

下半場的《晶影(二)》則為七首短曲所組成,雖然作曲家並沒有特別說明,但筆者聆聽的當下,從其結構中彷彿看到巴赫清唱劇——在作品中間放一條中軸,前後鏡像對稱的結構。這七首作品各自擁有不同的聲響立體感,從滿盈到扁平,相同音樂元素的疊加而更厚實的對比。作曲家特別說明此曲為「最接近頻譜音樂的作品」,音樂與大自然中的樹枝撥動、水面漣漪有所連結,作品於2019年首演時,也同步呈現了作曲家自己所拍攝的畫面,然而此場音樂會中則僅呈現聲音部分。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在這三首作品中,音樂呈現的無論是形而上與形而下同時存在、進行中的時空,或者是不斷運行前進的物理波形,而作品的創作手法與所呈現的意涵,可能更高過音符所產生的一連串聲響,就如同推演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重點在於如何得出這些物理公式,並且這些公式又如何影響與呈現在我們的現實時空中。相對而言,科學家得出公式用的是哪個牌子的筆,其墨水用了哪些化學物質而產生了特定的顏色,反而並不是那麼重要。

而筆者認為,音樂會的最終曲《鑲嵌(五)》,就創作手法、發展方法而言,反而可能是最接近傳統音樂創作的作品,作曲家使主題發展、變形,而構成整部作品。雖然作品仍然運用現代音樂的語彙,但動機交錯之間也混合地相當絲滑,泛音也被作曲家包裝成悅耳的音色。

音樂會結束,作曲家盧長劍特別說明,他希望以這五首作品,構建聽眾對他個人肖像的認識。雖然選曲跨了作曲家創作生涯的十年歷程,但十年對於一位創作者的生涯而言並非特別長的段落,所呈現的創作風格方向明確,但也仍然帶有一定的一致性。整體而言,筆者認為盧長劍善於利用作品整體的節奏感,在短時間即可達到其目的,聆聽的過程也不會覺得作品冗長,其中並沒有太多的醞釀,直指重點,其中的反覆也都可以明白其目的。時間藝術工作室的音樂家也都使盡全力呈現,運用現代音樂演奏技法的部分,音樂家們皆毫無保留;下半場的作品由於作曲家親自指揮,為達成演奏精確多少犧牲了一些音樂家獨自在台上的私人個性。而幾部作品刪除了首演時所安排的影像,僅單獨呈現音樂,筆者覺得是音樂會最為遺憾之處,二十一世紀的今日,無論是人類對於已知世界的認識,或是藝術呈現的樣態,所觸及的極限早已難以想像,如果作曲家想用作品呈現的,是宇宙間的物理運行、精神與肉體(感性與理性)同時存在或獨立進行的哲學時空樣貌,僅以音樂與節目單的說明來描繪,反而顯示了音樂單方面的侷限性。當代藝術作品對於藝術小白而言,往往難以下嚥,不知其作品所云,但換個角度思考,這卻也最適合拿來跨域,並非僅是藝術創作與呈現層面,也是吸引其他領域潛在音樂欣賞者的好機會。

《機械中的幽靈》盧長劍作曲家肖像音樂會

演出|時間藝術工作室
時間|2024/04/09 19:30
地點|國家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代箏樂的異域風潮的形成,卻是始自於中國作曲家們企圖以未受到西化影響、純粹的民族音樂作為素材,發展出具有東亞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
9月
25
2024
在這個製作版本中最成功的,莫過於舞台場景的設計與呈現。這種呈現方式讓觀眾隨著四幕劇情的發展,在視覺上彷彿參與了一場藝術史上的名畫饗宴。
9月
25
2024
透過效果器,吉他不再是吉他,如同黑膠唱盤也不再是黑膠唱盤,這些「樂器」不但是打造實驗之聲的管道(channel),更進一步促成了全新的聲音景觀(soundscape)。
9月
25
2024
原本僅僅是被動操控的樂器/物件,變成了能即時運算、回饋、甚至主宰聲響的能動者(agent)。音樂演奏從「演奏者→物」的單一關係,變成了「演奏者→物→演奏者→⋯⋯」的無盡雙向對話。
9月
20
2024
迪里拜爾將美聲技巧的藝術,精準地呈現在她演唱之中,做了最佳的示範。她的演出彰顯出的,是美聲藝術的精隨不在於音量大小,而是在於絕佳的氣息與聲線的控制。這些歌曲在她堅定的母音與氣息的搭配之下,呈現出豐富多彩又溫暖抒情的音色,讓她得以將音樂性發揮到極至,透過她的聲音昇華至更高的藝術層次。
9月
18
2024
因為爵士樂的本質就是融合,而以創作的角度來看,「融合爵士樂」可以發揮的範疇是很廣的,甚至「世界音樂」都可以當成是「融合爵士樂」的一部分。這或許也解釋了「天際線」為何要改編客家、福佬、原住民音樂,借用這些音樂的元素,轉化成即興演奏的一部份。
9月
18
2024
而快板的〈卡迪斯姑娘〉相較於其他抒情曲目,實則容易得多,迪里拜爾用曲末一顆肯定的高音,告訴聽眾雖然整場曲目沒有歌劇作品,但這位花腔女高音仍然寶刀未老。
9月
17
2024
導演馬埃斯特里尼(Pier Francesco Maestrini)已參與過十七個不同的《瑪儂.雷斯考》製作,對於文本有著不可思議的熟悉度,導演詮釋也細微到一字一句。
9月
15
2024
演出的方式突破傳統通常由單一歌手的演唱的模式,靈活運用男、女歌手音色的不同特質搭配詩詞的特性,將十二首歌曲分派為次女高音獨唱、男高音獨唱,與男女聲重唱來詮釋,精緻巧妙地將音樂的藝術性提升至更高的層次。
9月
1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