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態興起新希望的《瑪儂.雷斯考》
9月
25
2024
瑪儂.雷斯考(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11次瀏覽

文 林鄉雨(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用名畫意境的畫面訴說故事

2024年是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普契尼逝世一百週年的紀念年,全世界各地歌劇院、古典聲樂圈充斥著以普契尼為主題連番上演的各類型演出。不能免俗的,衛武營2024年的歌劇旗艦製作,便選擇演出普契尼(G. Puccini, 1858~1924)的歌劇《瑪儂.雷斯考》(Manon Lescaut)。在這個製作版本中最成功的,莫過於舞台場景的設計與呈現。這種呈現方式讓觀眾隨著四幕劇情的發展,在視覺上彷彿參與了一場藝術史上的名畫饗宴。

從第一幕開始,動畫投影加上細緻微妙的燈光設計,舞台上演員服裝的配色搭配舞台上的實景安排,令筆者聯想到畫家戈爾曼(Jacob Gauermann, 1773~1843)在1821年的畫作《葛倫德爾湖畔的舞蹈》(Polsterltanz am Grundlsee)。導演運用燈光並連結動畫,以動態呈現粼粼湖水和微風搖曳的樹梢,營造出十八世紀小確幸的幸福氛圍。實在不得不讚賞這樣的畫面運作,沒有摒棄普契尼這齣寫實主義歌劇的精神主軸,卻又能勾著原著古典風格的美感發揮。這樣的畫面建構,手法高明又充滿藝術性。進入第二幕的巴黎宅邸中,其中所呈現的古典風格,則讓人想起法國畫家大衛(Jacques Louis-David, 1748~1825)的新古典主義的畫風。在道具和場佈的華麗效果中,對應了瑪儂從清純少女成為風流拜金女的轉變。


瑪儂.雷斯考(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林峻永)

到了第三幕的港口場景,晦暗不明的色調,讓筆者想到的是法國畫家傑立柯(Théodore Géricault, 1791~1824)的畫作《梅杜斯之筏》(Le Radeau de la Méduse, 1818~1819)。而在這個場景中,女囚服裝色彩與肢體姿態的構圖,卻可以讓人連結到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的著名畫作《自由女神引導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 1830)。如此一來,第三幕港口的場景,使用沉重色調與不對稱的的畫面安排,呈現出可怕、震撼性的場景,脫離了前兩幕一貫的細緻優雅。其中士兵的一聲突如其來的槍響,肅殺的臨場感更是讓負面的情緒與暴力瞬間漫溢,成功地營造出第三幕中不穩定的戲劇效果。而第四幕的沙漠死亡場景,則讓筆者腦中浮現英國畫家透納(J. M. W. Turner, 1775~1851)畫作中,那種「大山大水,人物渺小」的畫面風格,立刻帶入瑪儂死亡場景的氣氛營造。尤其沙漠單調色彩的畫面設計,更是呼應了瑪儂死前歌詞中所唱的「獨自一人」、「迷失」、「被遺棄」的那種渺小無助的孤寂感。

恰如其分的聲音選角,精彩演活劇中人物

這次的歌手選擇,不由得佩服指揮簡文彬。過去不論是他在歐洲歌劇院的深耕,還是他認真花心思去研究、去琢磨台灣歌劇歌手們的聲音屬性,所累積出選用歌手的功力;使得每個角色一出場,便能透過歌手的音色,讓觀眾輕易在短時間內抓到角色的性格特色。台灣歌手中飾演女主角哥哥雷斯考(Lescaut)的陳翰威,一出場便用他的聲音吸引了觀眾的眼光。相較於上一齣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的歌劇《玫瑰騎士》,他在短時間內有了不少在技巧上的調整與精進,這次成功地詮釋了雷斯考這個帶點詼諧和駑鈍的角色,在謝幕時受到了觀眾的熱烈喝采。另外一位年輕的歌手曾文奕,雖然這次擔綱的角色分量不大,出場時間也不多,但他那具國際水準的音色和恰到不做作的舞台肢體,不容小覷,是位令人期待的聲樂新秀。還有次女高音王郁馨,音色也是極為溫暖,不過因為她所飾演的音樂家在整體上較無可發揮的地方,只能期許未來可以看到她參與更多的歌劇演出。此外一人分飾多角的男高音林健吉,一出場時聲音略顯不穩,但演出經驗老道的他,很快地在後續演唱上做了調整與修正。


瑪儂.雷斯考(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林峻永)

而在外籍歌手中,韓籍男低音朴泰桓也是一人分飾兩個小角,即便他的戲分與演唱的分量不多,還是令筆者對其音色和富有戲劇性的演出,感到印象深刻。但筆者也不免好奇,台灣同類型音色的歌手有像是廖聰文、羅俊穎幾位優秀的聲樂家,為何這樣兩個出場時間不長的小角色,要捨近求遠地去找一位韓國籍的歌手來擔綱?另外飾演男主角騎士德.格里厄(Il Cavaliere Renato des Grieux)的希臘籍男高音安格羅斯.薩瑪齊斯(Angelos Samartzis),以其英雄男高音那種立體飽滿的音色特質,和符合角色性格的戲劇呈現,成功成為注目焦點。他毫不保留的演唱,的確塑造了角色熱情無懼的性格特色,但也因此在與樂團的配合中出現許多節拍上的不穩定,造成了他的音樂不夠精準的遺憾。這種舞台風格較為自我的歌劇歌手,對於與他對戲的歌手而言,會造成極大的壓力。一旦配合不當,就會影響到戲劇上或是聲音上的表現。然而單就音色而言,他隨著劇情的堆疊,聲音的表現確實令人驚豔,尤其是到了第三幕港口廣場,其聲音張力與音色詮釋皆很入戲到位。不過很令人錯愕地,他最後一個讓眾人都屏息期待的高音卻唱到破音,成了全劇最令人為之惋惜的瑕疵。

一個讓衛武營歌劇院成為亞洲歌劇中心的契機

筆者要特別讚賞飾演女主角瑪儂.雷斯考(Manon Lescaut)的年輕女高音耿立。年輕如她,面對男主角安格羅斯.薩瑪齊斯在聲音跟表演這麼強勢卻不穩定的歌手時,她聰明地利用技巧,堅定且完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演出。在這樣的強大壓力下,筆者驚訝於她能夠冷靜並且精細縝密的在戲劇與聲音上,完整呈現她所詮釋的瑪儂。第一幕出場,對面男高音熱情奔放略為粗獷的演唱,她穩如泰山的用工整不突兀的音色和略為拘謹的肢體,去呈現她對於瑪儂這個角色所要表達的青澀純真。而到了第二幕巴黎宅邸中,耿立依舊使用較為輕巧明亮的音色,搭配她靈活俏皮的肢體表演,詮釋出巴黎拜金女的驕縱與放蕩,和能輕易擄獲人心的萬種風情。中場休息時,筆者觀察到不少樂迷在討論耿立音色和音量,說她變得較以往印象中輕亮。但到了下半場,這樣的說法便不攻自破。第三幕與第四幕隨著舞台在畫面上的轉變,耿立的聲線更為立體,並且在音色上也做了轉變,令筆者不由得在心中拍案叫絕:這才是一位真正可稱為聰明的歌劇女高音,高明地運用音色去表現角色在故事境遇和內心上的改變。尤其進到第四幕最後的死亡場景,清楚感受到她美聲技巧的紮實。不論坐姿或臥姿,那絲絲入扣的聲線以令人驚異的穩定性呈現。在耿立的用心演釋下,她的聲音層次清晰透明,到位地詮釋出瑪儂這個角色面對死亡時,那種對生命迷失、被世界遺棄的複雜情緒。

綜觀這次台灣歌手們,從女主角耿立、其他次要角色,到短暫出場的小角色,他們不論在戲劇肢體上或是聲音和咬字上,都呈現出具有相當水準的表現。這次的製作讓筆者看到衛武營這個南方大場館,無論在建築本體上的空間規劃、嶄新的硬體技術,與台灣技術人員優秀的素質與執行能力,都已萬事俱備。期待衛武營歌劇製作方面接下來的發展與規劃;期許將羽翼漸豐的衛武營歌劇院未來能發展出具備管弦樂團、合唱團、舞團與簽約歌劇歌手的歌劇團隊。讓台灣能夠運用衛武營的館場特性,發展成為亞洲的歌劇中心。讓這樣的新興歌劇製作生態,為台灣歌劇界與聲樂圈興起新希望。

《瑪儂.雷斯考》

演出|指揮:簡文彬、導演:皮耶.弗朗切斯科.馬埃斯特里尼、聲樂家:耿立、陳翰威、安格羅斯.薩瑪齊斯、朴泰桓、林健吉、曾文奕、王郁馨、長榮交響樂團、微行星聲樂藝術工房
時間|2024/09/07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歌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導演馬埃斯特里尼(Pier Francesco Maestrini)已參與過十七個不同的《瑪儂.雷斯考》製作,對於文本有著不可思議的熟悉度,導演詮釋也細微到一字一句。
9月
15
2024
當代箏樂的異域風潮的形成,卻是始自於中國作曲家們企圖以未受到西化影響、純粹的民族音樂作為素材,發展出具有東亞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
9月
25
2024
透過效果器,吉他不再是吉他,如同黑膠唱盤也不再是黑膠唱盤,這些「樂器」不但是打造實驗之聲的管道(channel),更進一步促成了全新的聲音景觀(soundscape)。
9月
25
2024
原本僅僅是被動操控的樂器/物件,變成了能即時運算、回饋、甚至主宰聲響的能動者(agent)。音樂演奏從「演奏者→物」的單一關係,變成了「演奏者→物→演奏者→⋯⋯」的無盡雙向對話。
9月
20
2024
迪里拜爾將美聲技巧的藝術,精準地呈現在她演唱之中,做了最佳的示範。她的演出彰顯出的,是美聲藝術的精隨不在於音量大小,而是在於絕佳的氣息與聲線的控制。這些歌曲在她堅定的母音與氣息的搭配之下,呈現出豐富多彩又溫暖抒情的音色,讓她得以將音樂性發揮到極至,透過她的聲音昇華至更高的藝術層次。
9月
18
2024
因為爵士樂的本質就是融合,而以創作的角度來看,「融合爵士樂」可以發揮的範疇是很廣的,甚至「世界音樂」都可以當成是「融合爵士樂」的一部分。這或許也解釋了「天際線」為何要改編客家、福佬、原住民音樂,借用這些音樂的元素,轉化成即興演奏的一部份。
9月
18
2024
而快板的〈卡迪斯姑娘〉相較於其他抒情曲目,實則容易得多,迪里拜爾用曲末一顆肯定的高音,告訴聽眾雖然整場曲目沒有歌劇作品,但這位花腔女高音仍然寶刀未老。
9月
17
2024
導演馬埃斯特里尼(Pier Francesco Maestrini)已參與過十七個不同的《瑪儂.雷斯考》製作,對於文本有著不可思議的熟悉度,導演詮釋也細微到一字一句。
9月
15
2024
演出的方式突破傳統通常由單一歌手的演唱的模式,靈活運用男、女歌手音色的不同特質搭配詩詞的特性,將十二首歌曲分派為次女高音獨唱、男高音獨唱,與男女聲重唱來詮釋,精緻巧妙地將音樂的藝術性提升至更高的層次。
9月
1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