襲捲當代箏樂的異域風潮《箏・宴樂Ⅱ》
9月
25
2024
箏・宴樂Ⅱ(劉宴秀提供/攝影何嘉萍)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61次瀏覽

文 葉娟礽(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助理研究員)

在初秋夜晚,迎著微風走進宮殿式建築的國家音樂廳,欣賞《箏・宴樂Ⅱ》古箏獨奏會。「宴樂」的標題,給人兩種聯想,一個是源自於當晚箏獨奏者劉宴秀的名字,一個則是中國音樂史上隋唐時期宮廷宴會音樂的名詞。

隋唐時期由於中國與周邊各民族商貿往來活絡,使得音樂文化交流頻繁。宮廷「燕樂」依據樂曲來自不同的外來民族與地域,分為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通常以樂舞形式用於宴會場合,故又稱「宴樂」。

本場音樂會亦安排了三首西域音樂特色的作品,包括:箏樂家黃好吟以唐代西域康居國哈薩克人的胡旋舞為靈感創作的《煙霄引》(為箏與鋼琴,2009)、中國作曲家王建民以新疆維吾爾族的賽乃姆樂舞為素材創作的《賽乃姆》(為箏與鋼琴,2018),以及箏樂家任潔曾旅遊於甘肅、寧夏一帶,以該地異域風情為題材,創作《西涼沙影》(為箏、鋼琴與打擊,2020)。

雖然有同名同義之妙,但當代箏樂的異域風潮的形成,卻是始自於中國作曲家們企圖以未受到西化影響、純粹的民族音樂作為素材,發展出具有東亞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1980年代以降,作曲家徐曉林、王建民等人汲取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西域音樂特色進行箏樂創作的浪潮,這個現象不僅是符應著中國作曲界『回歸傳統』、『尋根熱』的走向,亦同時反映著箏人對傳統五聲音階定弦音樂色彩的不滿足,求新求變的不斷嘗試。」【1】直至四十多年後的今日,仍舊風靡箏界。


箏・宴樂Ⅱ(劉宴秀提供/攝影何嘉萍)

除此之外,節目亦安排了以日本民謠改編的《會津磐梯山》(箏與大鼓),日本箏曲移植改編的《美湖之詩》(二十六絃箏與簫),以及劉樂編作《光影如歌》及盧亮輝創作的《浪花》兩首曲目。

青年古箏演奏家劉宴秀,現任韶和樂坊團長、臺北市立國樂團附設教師團中阮團員,並勤耕於箏樂教學。她2022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以三首西域音樂風格之箏樂作品研究作為書面報告,並舉辦《箏・宴樂》音樂會。本次音樂會再次演奏其中的三首作品。她對曲目有著極高的熟稔度,透過研究分析,充分掌握樂曲演奏技法與音樂風格,使演奏詮釋深具說服力。

箏樂演奏藝術,不僅止於音樂作品內容的探討,演奏者在技法上理性的掌握、音樂氛圍上感性的營造,更是二度創造賦予作品生命的重要關鍵。

劉宴秀選用了近年研製的合成樹脂材質製成的義甲,左、右手各配戴四指。她精確地掌握撥絃的角度與深度,幾近聽不到觸絃雜音。全場音樂會因定絃不同而使用多臺古箏,皆準備同一廠家的樂器以統一音色,聲音圓潤厚實、延音長而益於左手作韻表現。

她自幼學箏,對於高難度的演奏技巧,如:快速音群、雙手搖指、輪音,皆能駕輕就熟的掌握。唯左手彈奏上琶音時,大指力度普遍偏弱,而大指彈奏的音高經常是樂句中較重要的音,若能稍加留意與調整,不論是單手琶音或雙手大琶音都會更加動聽。


箏・宴樂Ⅱ(劉宴秀提供/攝影何嘉萍)

本場箏樂曲目,皆屬於標題音樂。樂譜上,從標題、每段的小標題、音樂表情術語的提示、到曲意解說,莫不在提醒我們以情感美學去詮釋與感受樂曲。要塑造出作曲家想像的音樂氛圍,首先要仔細遵照樂譜的每個提示進行演奏。劉宴秀在音樂表情上,可再加大力度強弱變化幅度,擴大音樂張力與戲劇性。自由速度樂段,應如同詩詞朗誦般,思考樂句中欲強調的重點,鋪陳音與音之間的快慢與力度變化,不疾不徐地讓樂句隨著呼吸自然的起落。

本場伴奏夥伴劉育秀(高胡)、江堡森(鋼琴)、高首約(擊樂)、張睿翎(簫),都相當稱職,與主奏合作無間。節目單上標註其中四首曲目,由高首約編配擊樂,有些作品原先是沒有擊樂伴奏的,或者是有擊樂伴奏但又再次改編加工。也許是認為編配擊樂伴奏能增加氣勢,且還加入多種擊樂器讓音響更富變化。但必須回過頭來思考,古箏本身即是表現力豐富的獨奏樂器,當代創作亦開發多種仿擊樂拍奏、仿弦樂拉弓等演奏法。況且在箏絃的不同位置上撥奏,能產生厚薄與明暗遊走的變化,左手細膩幽微的音韻表現,更突顯箏樂本身的獨特美感,適當的「留空」反而比「填滿」更重要,也更加考驗演奏者對處理音樂細緻程度的能耐。

猶記得2022年在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大夏館表演廳欣賞劉宴秀的《箏・宴樂》,即對她認真執著的演奏精神深深感動,2024年再次聆賞她的獨奏會,見證她持續成長與精進。箏樂藝術的更高表現,是每位演奏者畢生追求的目標,在鑽研的道路上,期盼未來繼續相互為伴。

音樂會結束,滿場的觀眾報予熱烈的掌聲。從宮廷式建築音樂廳散場,走在兩廳院的廣場間,微風依舊迎面吹拂,白日的溫熱氣息更加消散,愜意感受著繁忙臺北城裡難得一刻的靜謐。走進西南角的小林園步道,聽到同場其他觀眾們的交談,她們喜愛開場的《光影如歌》,令人熟悉的動聽旋律,成為她們下回學箏選曲的新目標,也感佩劉宴秀在演奏多首箏曲展現的高超技藝。做為公開演奏,不僅吸引普羅大眾踴躍入場,甚至帶給聽眾彈箏的動力,無疑是十分成功的一場展演。


注解

1、引自筆者〈傳統試煉與跨界挑戰《行者—陳雅筠古箏演奏會》〉,2018。

引自筆者〈傳統試煉與跨界挑戰《行者—陳雅筠古箏演奏會》〉,2018。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comments/42e2279a-0d75-4643-8ff9-302aa532ef64

《箏・宴樂Ⅱ》

演出|韶和樂坊
時間|2024/09/03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 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
蔡雯慧的演唱柔中帶剛、含蓄但堅定,表達出她的人生哲學以及對極圈生活的觀察,溫暖而有穿透力的歌聲搭配李成員的電貝斯伴奏相得益彰。
6月
02
2025
她那綿延溫暖的歌唱線條,串連著既清楚又充滿顏色的咬字。她用心鑽研出的文學底韻和多年嚴以律己所修鍊出的演唱技巧,透過今晚舒曼的音樂詮釋,完美展現。
5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