襲捲當代箏樂的異域風潮《箏・宴樂Ⅱ》
9月
25
2024
箏・宴樂Ⅱ(劉宴秀提供/攝影何嘉萍)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93次瀏覽

文 葉娟礽(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助理研究員)

在初秋夜晚,迎著微風走進宮殿式建築的國家音樂廳,欣賞《箏・宴樂Ⅱ》古箏獨奏會。「宴樂」的標題,給人兩種聯想,一個是源自於當晚箏獨奏者劉宴秀的名字,一個則是中國音樂史上隋唐時期宮廷宴會音樂的名詞。

隋唐時期由於中國與周邊各民族商貿往來活絡,使得音樂文化交流頻繁。宮廷「燕樂」依據樂曲來自不同的外來民族與地域,分為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通常以樂舞形式用於宴會場合,故又稱「宴樂」。

本場音樂會亦安排了三首西域音樂特色的作品,包括:箏樂家黃好吟以唐代西域康居國哈薩克人的胡旋舞為靈感創作的《煙霄引》(為箏與鋼琴,2009)、中國作曲家王建民以新疆維吾爾族的賽乃姆樂舞為素材創作的《賽乃姆》(為箏與鋼琴,2018),以及箏樂家任潔曾旅遊於甘肅、寧夏一帶,以該地異域風情為題材,創作《西涼沙影》(為箏、鋼琴與打擊,2020)。

雖然有同名同義之妙,但當代箏樂的異域風潮的形成,卻是始自於中國作曲家們企圖以未受到西化影響、純粹的民族音樂作為素材,發展出具有東亞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1980年代以降,作曲家徐曉林、王建民等人汲取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西域音樂特色進行箏樂創作的浪潮,這個現象不僅是符應著中國作曲界『回歸傳統』、『尋根熱』的走向,亦同時反映著箏人對傳統五聲音階定弦音樂色彩的不滿足,求新求變的不斷嘗試。」【1】直至四十多年後的今日,仍舊風靡箏界。


箏・宴樂Ⅱ(劉宴秀提供/攝影何嘉萍)

除此之外,節目亦安排了以日本民謠改編的《會津磐梯山》(箏與大鼓),日本箏曲移植改編的《美湖之詩》(二十六絃箏與簫),以及劉樂編作《光影如歌》及盧亮輝創作的《浪花》兩首曲目。

青年古箏演奏家劉宴秀,現任韶和樂坊團長、臺北市立國樂團附設教師團中阮團員,並勤耕於箏樂教學。她2022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以三首西域音樂風格之箏樂作品研究作為書面報告,並舉辦《箏・宴樂》音樂會。本次音樂會再次演奏其中的三首作品。她對曲目有著極高的熟稔度,透過研究分析,充分掌握樂曲演奏技法與音樂風格,使演奏詮釋深具說服力。

箏樂演奏藝術,不僅止於音樂作品內容的探討,演奏者在技法上理性的掌握、音樂氛圍上感性的營造,更是二度創造賦予作品生命的重要關鍵。

劉宴秀選用了近年研製的合成樹脂材質製成的義甲,左、右手各配戴四指。她精確地掌握撥絃的角度與深度,幾近聽不到觸絃雜音。全場音樂會因定絃不同而使用多臺古箏,皆準備同一廠家的樂器以統一音色,聲音圓潤厚實、延音長而益於左手作韻表現。

她自幼學箏,對於高難度的演奏技巧,如:快速音群、雙手搖指、輪音,皆能駕輕就熟的掌握。唯左手彈奏上琶音時,大指力度普遍偏弱,而大指彈奏的音高經常是樂句中較重要的音,若能稍加留意與調整,不論是單手琶音或雙手大琶音都會更加動聽。


箏・宴樂Ⅱ(劉宴秀提供/攝影何嘉萍)

本場箏樂曲目,皆屬於標題音樂。樂譜上,從標題、每段的小標題、音樂表情術語的提示、到曲意解說,莫不在提醒我們以情感美學去詮釋與感受樂曲。要塑造出作曲家想像的音樂氛圍,首先要仔細遵照樂譜的每個提示進行演奏。劉宴秀在音樂表情上,可再加大力度強弱變化幅度,擴大音樂張力與戲劇性。自由速度樂段,應如同詩詞朗誦般,思考樂句中欲強調的重點,鋪陳音與音之間的快慢與力度變化,不疾不徐地讓樂句隨著呼吸自然的起落。

本場伴奏夥伴劉育秀(高胡)、江堡森(鋼琴)、高首約(擊樂)、張睿翎(簫),都相當稱職,與主奏合作無間。節目單上標註其中四首曲目,由高首約編配擊樂,有些作品原先是沒有擊樂伴奏的,或者是有擊樂伴奏但又再次改編加工。也許是認為編配擊樂伴奏能增加氣勢,且還加入多種擊樂器讓音響更富變化。但必須回過頭來思考,古箏本身即是表現力豐富的獨奏樂器,當代創作亦開發多種仿擊樂拍奏、仿弦樂拉弓等演奏法。況且在箏絃的不同位置上撥奏,能產生厚薄與明暗遊走的變化,左手細膩幽微的音韻表現,更突顯箏樂本身的獨特美感,適當的「留空」反而比「填滿」更重要,也更加考驗演奏者對處理音樂細緻程度的能耐。

猶記得2022年在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大夏館表演廳欣賞劉宴秀的《箏・宴樂》,即對她認真執著的演奏精神深深感動,2024年再次聆賞她的獨奏會,見證她持續成長與精進。箏樂藝術的更高表現,是每位演奏者畢生追求的目標,在鑽研的道路上,期盼未來繼續相互為伴。

音樂會結束,滿場的觀眾報予熱烈的掌聲。從宮廷式建築音樂廳散場,走在兩廳院的廣場間,微風依舊迎面吹拂,白日的溫熱氣息更加消散,愜意感受著繁忙臺北城裡難得一刻的靜謐。走進西南角的小林園步道,聽到同場其他觀眾們的交談,她們喜愛開場的《光影如歌》,令人熟悉的動聽旋律,成為她們下回學箏選曲的新目標,也感佩劉宴秀在演奏多首箏曲展現的高超技藝。做為公開演奏,不僅吸引普羅大眾踴躍入場,甚至帶給聽眾彈箏的動力,無疑是十分成功的一場展演。


注解

1、引自筆者〈傳統試煉與跨界挑戰《行者—陳雅筠古箏演奏會》〉,2018。

引自筆者〈傳統試煉與跨界挑戰《行者—陳雅筠古箏演奏會》〉,2018。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comments/42e2279a-0d75-4643-8ff9-302aa532ef64

《箏・宴樂Ⅱ》

演出|韶和樂坊
時間|2024/09/03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 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麥考伊.泰納快速切換和弦的手法,對於林奕銘領軍的樂團並不構成障礙,在爬過困難的山頭之後,團員們像是海闊天空般地自由,他們的演奏展現了輕鬆快意的氣氛。
1月
24
2025
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1月
23
2025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