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創作自由的真諦《耳中手顫 鐵汁黑暗》
9月
25
2024
耳中手顫 鐵汁黑暗(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攝影三月影像 許博彥、蔡宗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33次瀏覽

文 孫秀蕙(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透過電子控制台的操弄,彷彿堅硬物品突然碎裂、樓上的胖鄰居拖動巨大的機械,轟隆隆的噪音,尖銳的、重擊的、四處流竄的,源源不絕湧現。有時是在竊竊私語的電腦音頻之中,讓黑膠唱盤的唱頭以各種古怪的角度或介質接觸唱片,發出困獸之鬥般的哀鳴,或是像軍隊發動攻擊,一整團鬥士從聽眾的頭頂上,腳步凌亂地踩踏、往前奔馳。

如果是將表演樂器換成電吉他與效果器,演出聲響在空間裡的跳動幅度依然很大。暴躁易怒的吉他搭配無調性的薩克斯風演奏,共同創造出的穿透力極強的聲響,不斷挑戰聽覺極限,更遠超出了一般人對於「樂器演奏」的想像。透過效果器,吉他不再是吉他,如同黑膠唱盤也不再是黑膠唱盤,這些「樂器」不但是打造實驗之聲的管道(channel),更進一步促成了全新的聲音景觀(soundscape)。


耳中手顫 鐵汁黑暗(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攝影三月影像 許博彥、蔡宗勳)

以上是日本當代知名的實驗音樂家大友良英,偕同臺灣的電腦音樂藝術家丁啟佑以及前衛薩克斯風手克里斯.皮茲歐科斯(Chris Pitsiokos),於9月14日晚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聲響實驗室」演出的部分描述。在短時間之內能夠密集地聽到本地與國際藝術家創造各種不同的「聲響」,包括原音和電子聲響,並且親身感受聲音景觀如何成型,那樣的體驗不但震撼,也讓筆者進一步認識了「當代實驗音樂」的演出內涵。

大友良英是日本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實驗音樂家之一,無論是音樂類型或表演形式都跨越了不同領域,舉凡即興、噪音、電子音樂、電影配樂,都見得到這位藝術家活躍的身影。大友良英也是實踐「唱盤主義」(Turntablism)的代表人物。在這一場演出之中,我親眼目睹他如何靈活地操弄兩台唱盤,以倒轉、調整速度和刮片等技巧,將唱片訊號和物理介質視為聲音表演的素材,進行戲劇性的解構與重組,創造出和傳統音樂表演截然不同的聲響宇宙。


耳中手顫 鐵汁黑暗(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攝影三月影像 許博彥、蔡宗勳)

大友良英以吉他來進行聲響實驗,也是基於相似的創作理念。對他而言,吉他不僅是用來彈奏旋律或和弦,而是創造出嶄新聲音的原料。透過效果器對吉他音色進行扭曲、延展與變形,在現場演出時和薩克斯風進行開放的對話,最後以極美的自由即興為整場演出劃下句點。

這種想要挑戰、突破「音樂/非音樂」界線的嘗試,在1990年代後期的日本自由爵士圈就開始出現,大友良英的現場表演就是鮮明的例子。透過各種具創意的演出策略,捕捉各種電子聲響,嘗試各種音效,大友良英構築出一套創作電子實驗音樂的具體作法,並透過聲響實踐他的理念——對於自由的追尋。

日本爵士評論家副島輝人在《日本自由爵士史》一書中,就曾經肯定大友良英在實驗創作上的成就。副島輝人指出,大友良英的藝術目標是透過聲音的變形來進行探索,試圖在「聲音之外」找到什麼,而這種創作過程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正是他創作之所以獨特的理由。儘管大友良英並不以傳統意義上的爵士樂進行演出活動,但就創作的藝術脈絡而言,他確實繼承了日本前衛爵士標榜自由的精神。【1】


耳中手顫 鐵汁黑暗(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攝影三月影像 許博彥、蔡宗勳)

大友良英主張「音樂」不應該被固定於傳統框架,而是應該隨著當下的演出情境、空間以及參與者的反應,進行開放式的即興創作。因為這些因素的不確定性,可以讓每次的演出都是全新而獨特的經驗。因此,大友良英的實驗之聲不僅代表了技術上的創新,更強調對於藝術表現的再省思。「聲音」不僅是情感傳達或製造氛圍的工具,更是打破慣常聆聽模式的一種媒介。即使是機械般的噪音、電子控制器創造出來的聲響,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微小聲音,都可以成功地融入創作。

大友良英的實驗之聲不僅是技術操弄的成果,它更可被視為一種文化精神的實踐:解放聲音,讓所有的參與者感受、體驗,並思考「自由」的真諦。本次大友良英的演出吸引了不少年輕樂迷,他強烈的即興表現力也讓聽眾見識了創造各種聲音的可能,是本年度最有啟發性的一場實驗音樂會。


注解

1、參見副島輝人(2014)《日本フリージャズ史》。東京:青土社,頁385-390。

《耳中手顫 鐵汁黑暗》

演出|吉他、唱盤與效果器:大友良英、筆記電腦:丁啟佑、薩克斯風:克里斯.皮茲歐科斯(Chris Pitsiokos)
時間|2024/09/14 20:30
地點|C-LAB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立體聲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