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雄的普契尼拼圖——衛武營旗艦歌劇《瑪儂.雷斯考》
9月
15
2024
瑪儂.雷斯考(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26次瀏覽

文 徐韻豐(2023年度專案評論人)

衛武營今年以歌劇《瑪儂.雷斯考》(Manon Lescaut)做為年度的旗艦製作,紀念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去世一百週年,這部作品雖將普契尼的事業推上了高峰,但出了歌劇圈,並不能算是一部眾所周知的作品。近年來,高雄已上演了多部普契尼的歌劇,衛武營選擇《瑪儂.雷斯考》,將普契尼在高雄缺的最後兩塊拼圖給填滿(另一塊是更困難演出的三聯劇)。然而也因為這個選擇,需要給予在市場教育投注更多心力,雖然除了耕耘既有觀眾,衛武營也努力在新媒體上設法網羅新觀眾,投注資源在許多YouTuber平台。即便成效未必能在短期之間發揮作用,但至少是個值得鼓勵,也應做的嘗試。

在演前導聆時指揮簡文彬就提到,導演馬埃斯特里尼(Pier Francesco Maestrini)已參與過十七個不同的《瑪儂.雷斯考》製作,對於文本有著不可思議的熟悉度,導演詮釋也細微到一字一句。從舞台呈現上,可以看見導演將幾位主要的角色,更加貼合原著作者給予的角色性格,例如瑪儂(Manon)在出場時的舞台動作,有別普契尼女主角的一貫的脆弱,反而有些《波西米亞人》(La Bohème)中穆賽塔(Musetta)的影子,放大至全劇宏觀,四幕之間鮮明地呈現瑪儂不同的心境變化。舞台設計也從傳統的景片改為投影,整體效果搭配燈光設計其實頗為自然,縱使換幕之間有較長的等待,但大幕一開,華麗的傳統佈景也能讓觀眾感受到等待所費的耐心是值得的。


瑪儂.雷斯考(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林峻永)

獨唱歌手的水準也相當平均,此為女主角耿立產後的第一場大製作演出,其音色比筆者的印象更為細輕亮,音色像極了義大利女高音弗雷妮(Mirella Freni)的早期音色,面對本劇中一些稍微需由戲劇女高音發揮的片段,聽覺上可能會期待一條更飽滿的聲線,耿立就音樂表現上,第四幕詠嘆調的悲苦旋律也比第二幕浪漫有更好的掌握度。男主角薩瑪齊斯(Angelos Samartzis)則為標準的抒情男高音,雖然演出前簡文彬提到了其中耳炎的狀況,但整場歌劇也算是卯足全力;上半場音樂上較為小心,聲音皆完美達陣,可惜音樂未能劃出普契尼的蔓延長線條,樂團也跟得很緊,使得音樂較為塊狀;而下半唱雖然第三幕終場的高音未能成功發揮,但整體音樂實為更加緊湊,相比上半場,旋律也更有稜有角。男中音陳翰威第一幕出場略顯緊張,表現上也較為單一,但第二幕便展現出其聲音與舞台表現的游刃有餘。其餘幾位角色,無論是林健吉、曾文奕、王郁馨,或是韓裔的朴泰桓,表現都與男女主角有齊平的水準,讓整部劇角色之間的對話都有相當舒適的接應。而擔任合唱的微行星聲樂藝術工房同樣也也有亮眼的表現,無論是舞台動作、語言或是聲樂與音樂表現,皆能直接與國際製作無縫接軌。而擔任樂團的長榮交響樂團在簡文彬的指揮之下,也猶如歐洲歌劇院樂團一般靈敏,能隨著歌手的狀況緊密貼合聲樂;整體而言,下半場比起上半場的保留,表現得更為自然,樂團的厚度與音樂的線條也在第三幕後半開始綻放至全劇收尾。

做一齣歌劇應是表演藝術裡最困難的一類,除了各項分工極為複雜,其中每一項專業也都影響了最終的舞台呈現。衛武營總監簡文彬長年來,無論是對專業演出者,或是觀眾的雙向耕耘,都必定會成為台灣重要的無形資產。帶領觀眾理解一部作品,先要破除語言與文化的藩籬,再來要能品味作品其中的美,最後還要能讀懂藝術家在呈現時的詮釋,所投注的資源與時間豈止是三五年而已。筆者也期待隨著台灣觀眾對於歌劇的認識越來越深,未來也能引進國外對於經典另一種詮釋的優秀製作,讓觀眾能明白,歌劇這樣有著百年歷史的表演形式,不是專屬於愛樂者,而是可以與當代息息相關。

《瑪儂.雷斯考》

演出|指揮:簡文彬、導演:皮耶.弗朗切斯科.馬埃斯特里尼、聲樂家:耿立、陳翰威、安格羅斯.薩瑪齊斯、朴泰桓、林健吉、曾文奕、王郁馨、長榮交響樂團、微行星聲樂藝術工房
時間|2024/09/07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歌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這個製作版本中最成功的,莫過於舞台場景的設計與呈現。這種呈現方式讓觀眾隨著四幕劇情的發展,在視覺上彷彿參與了一場藝術史上的名畫饗宴。
9月
25
2024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