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雄的普契尼拼圖——衛武營旗艦歌劇《瑪儂.雷斯考》
9月
15
2024
瑪儂.雷斯考(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16次瀏覽

文 徐韻豐(2023年度專案評論人)

衛武營今年以歌劇《瑪儂.雷斯考》(Manon Lescaut)做為年度的旗艦製作,紀念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去世一百週年,這部作品雖將普契尼的事業推上了高峰,但出了歌劇圈,並不能算是一部眾所周知的作品。近年來,高雄已上演了多部普契尼的歌劇,衛武營選擇《瑪儂.雷斯考》,將普契尼在高雄缺的最後兩塊拼圖給填滿(另一塊是更困難演出的三聯劇)。然而也因為這個選擇,需要給予在市場教育投注更多心力,雖然除了耕耘既有觀眾,衛武營也努力在新媒體上設法網羅新觀眾,投注資源在許多YouTuber平台。即便成效未必能在短期之間發揮作用,但至少是個值得鼓勵,也應做的嘗試。

在演前導聆時指揮簡文彬就提到,導演馬埃斯特里尼(Pier Francesco Maestrini)已參與過十七個不同的《瑪儂.雷斯考》製作,對於文本有著不可思議的熟悉度,導演詮釋也細微到一字一句。從舞台呈現上,可以看見導演將幾位主要的角色,更加貼合原著作者給予的角色性格,例如瑪儂(Manon)在出場時的舞台動作,有別普契尼女主角的一貫的脆弱,反而有些《波西米亞人》(La Bohème)中穆賽塔(Musetta)的影子,放大至全劇宏觀,四幕之間鮮明地呈現瑪儂不同的心境變化。舞台設計也從傳統的景片改為投影,整體效果搭配燈光設計其實頗為自然,縱使換幕之間有較長的等待,但大幕一開,華麗的傳統佈景也能讓觀眾感受到等待所費的耐心是值得的。


瑪儂.雷斯考(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林峻永)

獨唱歌手的水準也相當平均,此為女主角耿立產後的第一場大製作演出,其音色比筆者的印象更為細輕亮,音色像極了義大利女高音弗雷妮(Mirella Freni)的早期音色,面對本劇中一些稍微需由戲劇女高音發揮的片段,聽覺上可能會期待一條更飽滿的聲線,耿立就音樂表現上,第四幕詠嘆調的悲苦旋律也比第二幕浪漫有更好的掌握度。男主角薩瑪齊斯(Angelos Samartzis)則為標準的抒情男高音,雖然演出前簡文彬提到了其中耳炎的狀況,但整場歌劇也算是卯足全力;上半場音樂上較為小心,聲音皆完美達陣,可惜音樂未能劃出普契尼的蔓延長線條,樂團也跟得很緊,使得音樂較為塊狀;而下半唱雖然第三幕終場的高音未能成功發揮,但整體音樂實為更加緊湊,相比上半場,旋律也更有稜有角。男中音陳翰威第一幕出場略顯緊張,表現上也較為單一,但第二幕便展現出其聲音與舞台表現的游刃有餘。其餘幾位角色,無論是林健吉、曾文奕、王郁馨,或是韓裔的朴泰桓,表現都與男女主角有齊平的水準,讓整部劇角色之間的對話都有相當舒適的接應。而擔任合唱的微行星聲樂藝術工房同樣也也有亮眼的表現,無論是舞台動作、語言或是聲樂與音樂表現,皆能直接與國際製作無縫接軌。而擔任樂團的長榮交響樂團在簡文彬的指揮之下,也猶如歐洲歌劇院樂團一般靈敏,能隨著歌手的狀況緊密貼合聲樂;整體而言,下半場比起上半場的保留,表現得更為自然,樂團的厚度與音樂的線條也在第三幕後半開始綻放至全劇收尾。

做一齣歌劇應是表演藝術裡最困難的一類,除了各項分工極為複雜,其中每一項專業也都影響了最終的舞台呈現。衛武營總監簡文彬長年來,無論是對專業演出者,或是觀眾的雙向耕耘,都必定會成為台灣重要的無形資產。帶領觀眾理解一部作品,先要破除語言與文化的藩籬,再來要能品味作品其中的美,最後還要能讀懂藝術家在呈現時的詮釋,所投注的資源與時間豈止是三五年而已。筆者也期待隨著台灣觀眾對於歌劇的認識越來越深,未來也能引進國外對於經典另一種詮釋的優秀製作,讓觀眾能明白,歌劇這樣有著百年歷史的表演形式,不是專屬於愛樂者,而是可以與當代息息相關。

《瑪儂.雷斯考》

演出|指揮:簡文彬、導演:皮耶.弗朗切斯科.馬埃斯特里尼、聲樂家:耿立、陳翰威、安格羅斯.薩瑪齊斯、朴泰桓、林健吉、曾文奕、王郁馨、長榮交響樂團、微行星聲樂藝術工房
時間|2024/09/07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歌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這個製作版本中最成功的,莫過於舞台場景的設計與呈現。這種呈現方式讓觀眾隨著四幕劇情的發展,在視覺上彷彿參與了一場藝術史上的名畫饗宴。
9月
25
2024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